图书介绍

复合材料手册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第1卷 结构材料表征指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复合材料手册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第1卷 结构材料表征指南
  • 美国CMH-17协调委员会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311493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40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669页
  • 主题词:聚合物-复合材料-指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复合材料手册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第1卷 结构材料表征指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总论1

1.1 手册介绍1

1.2 手册内容概述1

1.3 第1卷的目的和范围3

1.4 文件的使用与限制4

1.4.1 使用第1~3卷的路线图4

1.4.2 信息的来源13

1.4.3 数据的使用及应用指南13

1.4.4 强度性能及许用值的术语14

1.4.5 参考文献的应用14

1.4.6 商标及产品名的使用14

1.4.7 毒性、健康危害和安全15

1.4.8 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15

1.5 批准步骤15

1.6 材料取向编码16

1.6.1 层压板取向编码16

1.6.1.1 铺层顺序记号16

1.6.1.2 铺层百分比记号17

1.6.2 编织物取向编码18

1.7 符号、缩写,及单位制18

1.7.1 符号及缩写18

1.7.1.1 组分的性能24

1.7.1.2 单层与层压板25

1.7.1.3 下标26

1.7.1.4 上标27

1.7.1.5 缩写词28

1.7.2 单位制30

1.8 定义32

参考文献54

第2章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指南56

2.1 引言56

2.1.1 复合材料结构的积木式方法56

2.1.2 试验级别与数据的使用57

2.1.2.1 结构复杂性等级58

2.1.2.2 数据应用分类58

2.1.2.3 试验计划的详细说明60

2.2 试验计划的编制60

2.2.1 概述60

2.2.2 对以统计为基础的性能的基准方法与可选方法61

2.2.3 数据等同性问题62

2.2.4 试验方法的选取62

2.2.5 母体的取样和大小66

2.2.5.1 样本大小的选取67

2.2.5.2 批次数量对ANOVA的影响68

2.2.6 材料与工艺变异、试件制备和NDE68

2.2.6.1 材料和材料工艺68

2.2.6.2 试件制备和无损评定(NDE)70

2.2.7 吸湿和浸润处理因素70

2.2.7.1 湿扩散率72

2.2.7.2 平衡吸湿量73

2.2.7.3 浸润处理与试验环境74

2.2.8 材料工作极限(MOL)75

2.2.8.1 蒸汽压力分层77

2.2.8.2 高温复合材料体系的MOL考虑78

2.2.8.3 湿热试验——报告破坏时的吸湿量79

2.2.9 非大气条件的试验81

2.2.10 空间环境对材料性能的影响81

2.2.10.1 引言81

2.2.10.2 原子氧81

2.2.10.3 微流星体碎片82

2.2.10.4 紫外线辐射82

2.2.10.5 带电粒子82

2.2.11 由层压板获得单向层的性能83

2.2.12 数据正则化83

2.2.13 数据文件的编制83

2.2.14 针对应用的特殊试验要求85

2.3 推荐的试验矩阵85

2.3.1 筛选材料的试验矩阵85

2.3.1.1 力学性能筛选85

2.3.1.2 对高温材料体系的力学性能筛选86

2.3.1.3 液体敏感性的筛选87

2.3.2 材料鉴定和单层基准值试验矩阵91

2.3.2.1 组分试验矩阵91

2.3.2.2 预浸料试验矩阵91

2.3.2.3 单层试验矩阵92

2.3.2.4 用于单层级基准值的替代方法93

2.3.2.5 纤维缠绕材料试验矩阵95

2.3.3 材料验收试验矩阵96

2.3.4 替代材料等同性试验矩阵96

2.3.4.1 替代来源复合材料的鉴定96

2.3.4.2 对已获鉴定材料所作变化的评定101

2.3.5 一般层压板/结构元件的试验矩阵107

2.3.5.1 引言107

2.3.5.2 建议的无缺口层压板强度试验矩阵108

2.3.5.3 建议的开孔层压板强度试验矩阵110

2.3.5.4 建议的充填孔层压板强度试验矩阵112

2.3.5.5 机械紧固件连接试验概述117

2.3.5.6 建议的机械紧固件连接试验矩阵121

2.3.5.7 建议的胶接连接试验矩阵136

2.3.5.8 建议的损伤表征试验矩阵136

2.3.6 对基准值的替代方法136

2.3.7 对使用取自CMH-17或其他大数据库基准值的数据验证136

2.4 数据处理与文件编制137

2.4.1 引言137

2.4.2 由层压板得到单层的性能137

2.4.2.1 方法138

2.4.2.2 拉伸强度试验140

2.4.2.3 压缩强度试验140

2.4.2.4 其他性能141

2.4.3 数据正则化141

2.4.3.1 正则化理论141

2.4.3.2 正则化方法142

2.4.3.3 正则化的实际应用145

2.4.4 异常数据的处理147

2.4.5 数据文件编制149

2.5 为向CMH-17提交数据的材料试验150

2.5.1 引言150

2.5.2 材料和工艺规范要求152

2.5.3 取样要求152

2.5.3.1 对B和A类数据的附加要求152

2.5.3.2 数据汇集153

2.5.4 浸润处理要求153

2.5.5 试验方法要求153

2.5.6 数据文件编制要求155

2.5.7 数据正则化160

2.5.8 统计分析160

2.5.9 单层和层压板的力学性能160

2.5.9.1 得自层压板的单向性能160

2.5.9.2 强度和破坏应变160

2.5.9.3 失效模式和部位161

2.5.9.4 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应力/应变曲线161

2.5.10 化学性能161

2.5.11 单层和层压板的物理性能161

2.5.11.1 密度161

2.5.11.2 组分161

2.5.11.3 平衡吸湿量161

2.5.11.4 湿扩散率161

2.5.11.5 湿膨胀系数162

2.5.11.6 玻璃化转变温度162

2.5.12 热性能162

2.5.12.1 热膨胀系数162

2.5.12.2 比热162

2.5.12.3 热传导率162

2.5.12.4 热扩散162

2.5.13 电性能162

2.5.14 疲劳163

参考文献165

第3章 增强纤维的评定169

3.1 引言169

3.2 化学技术169

3.2.1 元素分析170

3.2.2 滴定170

3.2.3 纤维结构170

3.2.4 纤维表面化学171

3.2.5 上浆剂含量和化学组分173

3.2.6 吸湿量173

3.2.7 热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173

3.2.8 耐化学性174

3.3 物理技术(固有的)174

3.3.1 长丝直径174

3.3.2 纤维密度174

3.3.2.1 概述174

3.3.2.2 ASTM D3800,高模量纤维密度的标准试验方法175

3.3.2.3 对6.6.4.4.1 节的推荐方法修改(氦比重瓶法),用于测量纤维密度176

3.3.2.4 CMH-17数据提交的密度试验方法176

3.3.3 电阻率176

3.3.4 热膨胀系数177

3.3.5 导热性177

3.3.6 比热容177

3.3.7 热转变温度177

3.4 物理技术(非固有的)177

3.4.1 纱、纤维束或无捻粗纱的支数177

3.4.2 纱或纤维束的横截面积177

3.4.3 纱的捻度178

3.4.4 织物结构178

3.4.5 织物面密度178

3.5 纤维的力学试验178

3.5.1 拉伸性能178

3.5.1.1 单丝拉伸试验179

3.5.1.2 纤维束拉伸试验179

3.5.1.3 用单向层压板试验测定的纤维性能181

3.5.2 长丝压缩试验181

3.6 试验方法181

3.6.1 pH值的测定181

3.6.1.1 范围181

3.6.1.2 仪器181

3.6.1.3 步骤182

3.6.2 碳纤维上浆剂含量的测定182

3.6.2.1 范围182

3.6.2.2 仪器182

3.6.2.3 材料183

3.6.2.4 步骤183

3.6.2.5 计算183

3.6.2.6 再次使用坩埚的准备183

3.6.3 吸湿量或回潮率测定184

3.6.3.1 范围184

3.6.3.2 仪器184

3.6.3.3 试样制备184

3.6.3.4 步骤184

3.6.3.5 计算184

3.6.4 纤维直径的测定185

3.6.4.1 说明与应用185

3.6.4.2 仪器185

3.6.4.3 校准186

3.6.4.4 制备载片186

3.6.4.5 测量步骤186

3.6.4.6 计算186

3.6.5 电阻率的测定187

3.6.5.1 范围187

3.6.5.2 仪器187

3.6.5.3 样品制备187

3.6.5.4 步骤187

3.6.5.5 计算187

3.6.5.6 校准和维护187

3.6.5.7 计量单位的定义187

参考文献188

第4章 基体表征191

4.1 引言191

4.2 基体试件制备192

4.2.1 引言192

4.2.2 热固性聚合物192

4.2.3 热塑性聚合物193

4.2.4 试件机械加工193

4.3 吸湿浸润和环境暴露194

4.4 化学分析技术194

4.4.1 元素分析195

4.4.2 官能团和湿法化学分析195

4.4.3 光谱分析196

4.4.4 色谱分析196

4.4.5 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分析197

4.4.6 树脂材料表征的一般程序200

4.5 热/物理分析和性能试验方法202

4.5.1 引言203

4.5.2 热分析203

4.5.3 流变分析204

4.5.4 形态205

4.5.5 密度/比重205

4.5.5.1 概述205

4.5.5.2 用于测量固化树脂密度的推荐方法相比6.6.4.2节,6.6.4.3节和6.6.4.4节D792,D1505和氨测比重法的区别206

4.5.5.3 提交CMH-17数据用的密度试验方法206

4.5.6 挥发分含量207

4.5.7 吸湿量207

4.6 静态力学性能试验方法208

4.6.1 引言208

4.6.2 拉伸208

4.6.2.1 引言208

4.6.2.2 试件制备208

4.6.2.3 试验仪器和测试设备209

4.6.2.4 提交CMH-17数据用的拉伸试验方法210

4.6.3 压缩210

4.6.3.1 引言210

4.6.3.2 试件制备210

4.6.3.3 试验仪器和测试设备211

4.6.3.4 局限性211

4.6.3.5 提交CMH-17数据用的压缩试验方法211

4.6.4 剪切212

4.6.4.1 适用的试验方法212

4.6.4.2 扭转试件制备212

4.6.4.3 Iosipescu剪切试件制备212

4.6.4.4 试验仪器和测试设备212

4.6.4.5 局限性212

4.6.4.6 提交CMH-17数据用的剪切试验方法213

4.6.5 弯曲213

4.6.5.1 引言213

4.6.5.2 试件制备213

4.6.5.3 试验仪器和测试设备214

4.6.5.4 提交CMH-17数据用的弯曲试验方法214

4.6.6 冲击214

4.6.7 硬度214

4.7 疲劳试验215

4.8 黏弹性试验方法215

参考文献215

第5章 预浸料材料表征221

5.1 引言221

5.2 预浸料抽样计划和试件制备222

5.3 放置和环境暴露222

5.4 预浸料物理和化学性能223

5.4.1 预浸料物理性能223

5.4.1.1 树脂含量223

5.4.1.2 纤维含量或纤维面积重量225

5.4.1.3 挥发分含量226

5.4.1.4 树脂流动性226

5.4.1.5 凝胶时间227

5.4.1.6 水分含量228

5.4.1.7 表面黏性228

5.4.1.8 铺敷性229

5.4.1.9 固化百分比229

5.4.1.10 不溶物含量230

5.4.1.11 差示扫描量热法230

5.4.1.12 流变性230

5.4.1.13 动态力学分析231

5.4.1.14 重测物理性能231

5.4.2 预浸料的化学性能231

5.4.2.1 高效液相色谱(HPLC)232

5.4.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232

5.5 测试方法233

5.5.1 环氧树脂预浸料的树脂萃取步骤233

5.5.2 玻璃、芳纶和碳纤维预浸料的HPLC/HPSEC分析程序235

5.5.2.1 反相HPLC分析235

5.5.2.2 体积排阻色谱(SEC)分析235

5.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试验程序236

5.5.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的程序236

5.5.5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DMA)的程序236

5.5.6 流变性能的测试步骤237

参考文献237

第6章 单层、层压板和特殊形式结构的表征241

6.1 引言241

6.2 试件的制备241

6.2.1 引言241

6.2.2 可追溯性242

6.2.3 试板制造242

6.2.4 试件制造243

6.3 吸湿浸润和环境暴露244

6.3.1 引言244

6.3.2 固定时间吸湿浸润245

6.3.3 平衡吸湿浸润246

6.3.3.1 加速吸湿浸润时间248

6.3.3.2 程序提示248

6.4 测试仪器及标定250

6.4.1 引言250

6.4.2 测试用试件尺寸测量250

6.4.2.1 引言250

6.4.2.2 标定显微镜250

6.4.2.3 千分尺251

6.4.2.4 刻度卡钳251

6.4.2.5 精密刻度尺252

6.4.2.6 尺子和卷尺测量252

6.4.2.7 专用孔径测量装置252

6.4.2.8 尺寸测量仪器的标定253

6.4.3 载荷测量仪器253

6.4.3.1 引言253

6.4.3.2 载荷传感器253

6.4.3.3 其他载荷测量系统254

6.4.3.4 仪器和标定255

6.4.3.5 预防措施255

6.4.4 应变/位移测量设备256

6.4.4.1 引言256

6.4.4.2 LVDT(线性变量微分变换器)挠度计256

6.4.4.3 接触式引伸计257

6.4.4.4 粘贴式电阻应变计257

6.4.4.5 其他方法260

6.4.4.6 对纺织复合材料的特殊考虑260

6.4.5 温度测量设备261

6.4.5.1 引言261

6.4.5.2 热电偶261

6.4.5.3 金属电阻测温计262

6.4.5.4 热敏电阻262

6.4.5.5 双金属仪263

6.4.5.6 玻璃温度计263

6.4.5.7 状态变化仪263

6.4.5.8 红外探测仪263

6.4.5.9 温度测量设备的标定264

6.4.6 数据采集系统266

6.5 试验环境266

6.5.1 引言266

6.5.2 实验室大气试验环境266

6.5.3 非大气环境的试验环境266

6.5.3.1 引言266

6.5.3.2 低温环境试验267

6.5.3.3 高温环境试验267

6.6 热/物理性能试验268

6.6.1 引言269

6.6.2 固化度269

6.6.3 玻璃化转变温度269

6.6.3.1 概述269

6.6.3.2 Tg的测量270

6.6.3.3 适用于CMH-17数据提交的玻璃化转变试验方法273

6.6.3.4 晶体熔融温度273

6.6.4 密度273

6.6.4.1 概述273

6.6.4.2 ASTM D792,由排液量法测量塑料密度和比重(比密度)的标准试验方法274

6.6.4.3 ASTM D1505,利用密度—梯度法测量塑料密度的标准试验方法275

6.6.4.4 采用氦测比重法测定复合材料的密度276

6.6.4.5 氦测比重法实验结果的概述279

6.6.4.6 提交CMH-17数据适用的密度试验方法280

6.6.5 固化后单层厚度280

6.6.5.1 概述280

6.6.5.2 利用直接方法测量厚度281

6.6.5.3 利用间接方法测量厚度281

6.6.5.4 SRM 10R-94,对铺层层压板的纤维体积、树脂体积百分比和计算的平均固化后单层厚度的SACMA推荐方法281

6.6.5.5 提交CMH-17数据适用的固化后单层厚度的试验方法282

6.6.6 纤维体积(Vf)含量282

6.6.6.1 引言282

6.6.6.2 基体溶解282

6.6.6.3 烧蚀282

6.6.6.4 面积重量/厚度283

6.6.6.5 用图像分析法确定纤维体积284

6.6.7 空隙体积(Vv)含量287

6.6.7.1 引言287

6.6.7.2 溶解评估法287

6.6.7.3 利用图像分析确定空隙体积288

6.6.8 湿扩散系数289

6.6.8.1 标准试验方法291

6.6.8.2 提交CMH-17数据适用的湿扩散性能试验方法292

6.6.9 尺寸稳定性(热和湿气)292

6.6.9.1 尺寸稳定性(热)292

6.6.9.2 尺寸稳定性(湿气)295

6.6.10 热传导性298

6.6.10.1 引言298

6.6.10.2 可用的方法298

6.6.10.3 提交CMH-17数据适用的热传导率试验方法304

6.6.11 比热305

6.6.11.1 引言305

6.6.11.2 现有的方法305

6.6.11.3 提交CMH-17数据适用的比热测试方法307

6.6.12 热扩散307

6.6.12.1 引言307

6.6.12.2 现有试验方法307

6.6.12.3 提交CMH-17数据适用的热扩散试验方法311

6.6.13 出气311

6.6.14 吸收率和发射率312

6.6.15 热循环313

6.6.16 微裂纹314

6.6.16.1 引言314

6.6.16.2 制造工艺引起的微裂纹315

6.6.16.3 热循环所引起的微裂纹315

6.6.16.4 机械/循环(疲劳)所引起的微裂纹316

6.6.17 热氧化稳定性316

6.6.18 阻燃性和烟雾生成316

6.6.18.1 引言316

6.6.18.2 火焰蔓延试验方法317

6.6.18.3 烟雾和毒性试验方法321

6.6.18.4 热释放试验方法323

6.6.18.5 抗火灾试验方法325

6.7 电性能试验326

6.7.1 引言326

6.7.2 电介电常数326

6.7.3 电介质强度326

6.7.4 磁介电常数326

6.7.5 电性能试验——电磁干扰(EMI)屏蔽效能327

6.7.5.1 试样试验327

6.7.5.2 外壳试验327

6.7.6 静电放电328

6.8 单轴静态力学性能试验328

6.8.1 引言328

6.8.2 拉伸性能329

6.8.2.1 概述329

6.8.2.2 面内拉伸试验方法330

6.8.2.3 面外拉伸试验方法336

6.8.2.4 提交CMH-17数据的拉伸试验方法340

6.8.3 压缩性能341

6.8.3.1 概述341

6.8.3.2 面内压缩试验342

6.8.3.3 产生提交CMH-17数据的压缩试验方法350

6.8.4 剪切性能351

6.8.4.1 概述351

6.8.4.2 面内剪切试验352

6.8.4.3 面外剪切试验361

6.8.4.4 提交CMH-17数据适用的剪切试验方法363

6.8.5 弯曲性能363

6.8.6 断裂韧性363

6.8.6.1 概述363

6.8.6.2 分层断裂韧性364

6.8.6.3 穿透厚度断裂试验376

6.8.6.4 复合材料的层内断裂377

6.8.6.5 提交CMH-17数据适用的断裂韧性试验377

6.9 单轴疲劳试验377

6.9.1 概述377

6.9.2 疲劳试验的关键参数378

6.9.2.1 控制参数378

6.9.2.2 R-比(仅对常幅疲劳)379

6.9.2.3 频率379

6.9.2.4 波形379

6.9.2.5 循环计数法则379

6.9.2.6 截止数——施加循环数的限制值380

6.9.2.7 失效判据380

6.9.2.8 试验环境380

6.9.2.9 数据采集380

6.9.2.10 试件数量381

6.9.3 疲劳强度试验方法381

6.9.3.1 拉-拉疲劳381

6.9.3.2 挤压疲劳381

6.9.3.3 剪切疲劳381

6.9.3.4 弯曲疲劳381

6.9.4 疲劳断裂韧性381

6.9.4.1 概述381

6.9.4.2 基体韧性的影响382

6.9.4.3 混合比的影响383

6.9.4.4 R-比影响383

6.9.4.5 Ⅰ型试验方法384

6.9.4.6 Ⅱ型试验方法386

6.9.4.7 混合型试验方法389

6.9.4.8 载荷历程的影响390

6.10 多轴力学性能试验392

6.11 黏弹性性能试验392

6.11.1 引言392

6.11.2 蠕变和应力松弛392

6.12 特殊材料形式的力学性能试验393

6.12.1 专门用于长丝缠绕的试验393

6.12.1.1 概述393

6.12.1.2 历史状况393

6.12.1.3 单轴材料性能拉伸试验394

6.12.1.4 关于单轴材料性能的压缩试验394

6.12.1.5 关于单轴材料性能的剪切试验395

6.12.1.6 提交CMH-17数据适用的试验方法395

6.12.2 专门用于纺织复合材料的试验395

6.12.2.1 概述395

6.12.2.2 背景396

6.12.2.3 织物和二维机织396

6.12.2.4 复杂编织的考虑397

6.12.2.5 提交CMH-17数据适用的试验方法399

6.12.3 专门用于厚截面复合材料的试验399

6.12.3.1 单轴试验400

6.12.3.2 多轴试验408

参考文献411

第7章 结构元件表征434

7.1 概述434

7.2 试件制备434

7.2.1 引言434

7.2.2 机械紧固连接试验435

7.2.3 胶接连接试验435

7.3 吸湿浸润和环境暴露435

7.3.1 引言435

7.3.2 一般试件制备435

7.3.2.1 应变片粘贴435

7.3.2.2 带缺口层压板和机械紧固连接试样436

7.3.3 胶接连接436

7.3.4 损伤特性试件437

7.3.5 夹层结构437

7.4 缺口层压板试验439

7.4.1 概述439

7.4.2 缺口层压板拉伸439

7.4.2.1 开孔拉伸试验方法441

7.4.2.2 充填孔拉伸试验方法441

7.4.3 缺口层压板压缩441

7.4.3.1 开孔压缩试验方法442

7.4.3.2 充填孔压缩试验方法443

7.4.4 用于向CMH-17提交数据的缺口层压板试验方法444

7.5 机械紧固连接试验444

7.5.1 定义444

7.5.2 挤压试验445

7.5.2.1 概述445

7.5.2.2 双剪挤压试验445

7.5.2.3 单剪挤压试验448

7.5.2.4 失效模式450

7.5.3 挤压-旁路评估452

7.5.3.1 概述452

7.5.3.2 试件设计和试验452

7.5.3.3 挤压/旁路试验方法454

7.5.3.4 数据处理457

7.5.4 紧固件拉脱强度457

7.5.4.1 概述457

7.5.4.2 试验方法综述457

7.5.4.3 重要性462

7.5.4.4 设备462

7.5.4.5 试件463

7.5.4.6 试件装配463

7.5.4.7 报告463

7.5.5 提交CMH-17数据的挤压/机械连接试验方法463

7.6 胶接连接试验464

7.6.1 概述464

7.6.2 胶黏剂性能试验464

7.6.2.1 剪切试验465

7.6.2.2 拉伸试验468

7.6.2.3 断裂力学性能469

7.6.2.4 推荐的胶黏剂性能表征试验矩阵470

7.6.3 胶接连接性能表征试验470

7.6.3.1 蜂窝与面板的平面拉伸试验(ASTMC297)470

7.6.3.2 蒙皮与加强筋的胶接试验471

7.6.3.3 双搭接的连接试验471

7.6.3.4 单搭接的连接试验473

7.7 损伤特性476

7.7.1 概述476

7.7.2 损伤阻抗477

7.7.2.1 落锤冲击477

7.7.2.2 Izod和Charpy冲击479

7.7.2.3 准静态压痕479

7.7.2.4 其他损伤阻抗试验479

7.7.3 损伤容限试验479

7.7.3.1 冲击后压缩试验480

参考文献483

第8章 统计方法486

8.1 引言486

8.1.1 基于统计的性能的计算方法概述486

8.1.2 计算机软件487

8.1.3 符号487

8.1.4 统计术语489

8.2 基础知识493

8.2.1 基于统计的设计值493

8.2.2 非结构型数据的基准值493

8.2.3 存在批间变异性时的基准值494

8.2.4 批料、板料及其混同495

8.2.5 用于确定基准值的样本大小指南496

8.2.5.1 例子496

8.2.5.2 正态分布基准值的均值和标准差497

8.2.5.3 采用ANOVA(方差分析法)的基准值498

8.3 基于统计的材料性能的计算499

8.3.1 计算程序指南499

8.3.1.1 计算流程图499

8.3.1.2 有效数字513

8.3.2 子体相容性——结构型数据或非结构型数据513

8.3.2.1 分组数据的符号514

8.3.2.2 k样本Anderson-Darling检验514

8.3.3 检查异常数据515

8.3.3.1 最大赋范残差516

8.3.4 方差等同性检验517

8.3.4.1 方差等同性的Levene检验517

8.3.4.2 均值等同性的F检验517

8.3.5 采用环境样本合并方法计算基准值的方法(见图8.3.1.1 (a))517

8.3.5.1 数据准备517

8.3.5.2 每种环境条件下的每批材料中的异常数据518

8.3.5.3 每种环境条件下的批间变异性518

8.3.5.4 每种环境条件的异常数据518

8.3.5.5 数据合并518

8.3.6 采用单点方法的基准值计算程序(见图8.3.1.1 (b))523

8.3.6.1 数据准备523

8.3.6.2 每批材料的异常数据检验523

8.3.6.3 批间变异性检验523

8.3.6.4 合并数据组的异常数据检验523

8.3.6.5 基准值计算的统计分布模型(拟合优度检验)523

8.3.6.6 非结构型数据的基准值计算530

8.3.6.7 基于方差分析(ANOVA)的结构型数据的基准值计算532

8.3.7 采用回归分析计算结构型数据的基准值535

8.3.7.1 线性统计模型的回归分析536

8.3.7.2 方差分析537

8.3.7.3 简单线性回归537

8.3.7.4 多个预测变量的线性回归540

8.3.8 探索性数据分析541

8.3.8.1 分位数箱线图541

8.3.8.2 信息分位数函数542

8.3.9 对于合并可接受的环境条件组合544

8.3.10 统计结果的经验与工程判断方法应用指南547

8.3.10.1 批间变异性547

8.3.10.2 方差等同性547

8.3.10.3 正态分布检验548

8.3.11 算例548

8.3.11.1 AGATE统计分析程序(ASAP)548

8.3.11.2 使用STAT17程序进行单点分析569

8.3.11.3 例子——线性回归——问题1578

8.3.11.4 例子——涉及某种随机影响的简单线性回归——问题2585

8.3.11.5 例子—方差分析单因素混合模型:有多个数据来源的基准值—问题3590

8.4 统计方法592

8.4.1 同一材料的已有数据库与新的数据组的等同性检验592

8.4.2 替代材料的统计方法594

8.4.2.1 两组批次的比较595

8.4.3 离散系数的置信区间597

8.4.3.1 离散系数置信区间的计算实例598

8.4.3.2 近似方法的说明598

8.4.4 修改离散系数方法598

8.4.4.1 修改规则599

8.4.4.2 修改后的标准差(S*)600

8.4.4.3 使用修改后的CV值合并环境样本600

8.4.4.4 转换数据的k样本Anderson-Darling检验600

8.4.4.5 修改离散系数方法的使用指南601

8.4.5 过程控制统计方法601

8.4.5.1 控制图的基础601

8.4.5.2 包括批次影响的x图605

8.4.5.3 批内方差分量的s2图608

8.4.5.4 批次均值趋势检验608

8.4.6 平均应力-应变曲线和挤压载荷-变形曲线610

8.4.6.1 拟合公式612

8.5 统计表与近似方法613

8.5.1 F分布的分位数614

8.5.2 x2分布的分位数617

8.5.3 t分布的上侧分位数617

8.5.4 t分布的双侧概率618

8.5.5 标准正态分布的上侧概率619

8.5.6 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k-样本Anderson-Darling检验的临界值620

8.5.7 最大赋范残差(MNR)异常数据检验的临界值621

8.5.8 Weibull分布的单侧B基准值容限系数VB  622

8.5.9 Weibull分布单侧A基准值容限系数VA625

8.5.10 正态分布单侧B基准值容限系数kB627

8.5.11 正态分布单侧A基准值容限系数kA629

8.5.12 确定非参数的B基准值的观测值序号rB631

8.5.13 确定非参数的A基准值的观测值序号rA632

8.5.14 小样本非参数B基准值633

8.5.15 小样本非参数A基准值634

8.5.16 离散系数的近似置信限的临界值635

8.5.17 正态分布均值验收界限的单侧容限系数636

8.5.18 正态分布个体值的验收界限的单侧容限系数636

8.5.19 双侧t分布的上侧与下侧分位数637

参考文献6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