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困境、重构与突破 中国治理转型的模式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困境、重构与突破 中国治理转型的模式研究
  • 耿国阶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5170754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80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198页
  • 主题词:社会管理-管理模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困境、重构与突破 中国治理转型的模式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选题背景1

1.1.1 治理的主体、客体、环境、需求发生了深刻变迁1

1.1.2 治理转型领域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3

1.1.3 治理转型研究是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4

1.2 文献综述4

1.2.1 核心概念辨析和界定4

1.2.2 国内学术界对中国治理转型模式的研究7

1.2.3 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治理转型及模式的研究10

1.2.4 中国治理转型模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3

1.3 研究方案15

1.3.1 研究定位15

1.3.2 研究意义16

1.3.3 研究方法16

1.3.4 研究设想18

第2章 治理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21

2.1 西方治理理论的兴起与应用21

2.1.1 西方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21

2.1.2 西方治理理论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22

2.1.3 治理理论在西方社会的应用23

2.1.4 对治理理论的主要批评24

2.1.5 治理理论对分析中国治理转型的借鉴性24

2.2 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现状25

2.2.1 治理理论的引介25

2.2.2 治理理论的应用27

2.2.3 对治理理论的理论探讨和反思30

2.2.4 治理理论本土转化的努力32

2.2.5 对国内治理研究的兑体评价34

2.3 治理理论本土发展与转化的基本语境36

2.3.1 基于一般性中西比较的反思36

2.3.2 文化冲突视野下的治理转型40

2.3.3 基于社会转型的反思43

2.3.4 基于制度变迁的反思45

2.3.5 四种因素的交织:治理理论本土发展的基本语境47

2.4 促进治理理论的本土发展48

2.4.1 建设性补充政治发展、行政发展研究的不足48

2.4.2 以治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中国治理转型的立足点50

第3章 中国治理转型的过程与困境52

3.1 中国治理转型的历史起点52

3.1.1 贫瘠的传统继承52

3.1.2 全能性的政治社会结构继承53

3.2 中国治理转型的基本背景54

3.2.1 经济的转型和变革54

3.2.2 社会转型和变革55

3.2.3 文化转型和变革56

3.3 中国治理转型的历史演进(1978—2008年)57

3.3.1 治理转型的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1年)57

3.3.2 以维护稳定为中心的治理转型阶段(1992—2002年)59

3.3.3 治理转型新探索阶段(2003年至今)60

3.4 中国治理转型的主要探索61

3.4.1 政党治理探索61

3.4.2 政府治理探索64

3.4.3 社会治理探索65

3.5 中国治理转型所取得的巨大成绩67

3.5.1 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67

3.5.2 从集权到分权68

3.5.3 从人治到法治68

3.5.4 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69

3.5.5 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69

3.6 现阶段中国治理转型面临的深层次问题71

3.6.1 官民两极治理结构的强化和紧张71

3.6.2 党的转型与宪政发展的内在结构性关系更趋紧张71

3.6.3 权力—权力、权力—权利、权利—权利的制度性紧张72

3.6.4 非制度化博弈的低层次徘徊73

3.6.5 地方庇护网政治等政治肿瘤尾大难掉73

3.6.6 治理转型战略选择的短期合理性与长期合理性的两难选择74

3.7 两极治理模式及其内在缺陷75

3.7.1 两极治理模式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治理模式75

3.7.2 两极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76

3.7.3 两极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77

3.8 现阶段中国治理转型的基本模式及局限性78

3.8.1 技术性渐进变革模式78

3.8.2 技术性渐进变革模式的优势80

3.8.3 技术性渐进变革模式的局限性80

第4章 治理转型的基础环境83

4.1 治理转型的纵向环境: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的演变83

4.1.1 多领域合一向多领域相对分离的历史演变83

4.1.2 行政性整合向契约性整合的历史演变84

4.1.3 治理转型的社会潮流冲击传统治理结构84

4.1.4 不同进程的复杂交织85

4.2 治理转型的横向环境:多层面贫困的并存和交织89

4.2.1 多层次贫困的并存和交织89

4.2.2 多领域贫困的并存和交织94

第5章 突破治理转型困境的关键:党的转型与宪政发展的良性互动97

5.1 诺斯悖论视野下党的转型困境98

5.1.1 党的合法性困境98

5.1.2 诺斯悖论视野下的政党转型98

5.1.3 政党建设的两个错误思路100

5.2 宪政发展的潮流与困境101

5.3 宪政发展与党的转型的交集104

5.3.1 文集的前提105

5.3.2 社会可接受程度105

5.3.3 中国共产党能够作出理性的选择106

5.3.4 文集的优越性106

第6章 治理转型的文化资源和进路110

6.1 分析框架:价值、制度、行为与救济机制110

6.2 中华治理传统的内在矛盾与时代局限111

6.2.1 中华治理传统的价值体系(“道统”)111

6.2.2 中华治理的制度体系115

6.2.3 中华治理的行为模式120

6.2.4 中华治理的救济机制122

6.2.5 中华治理传统的内在缺陷123

6.3 西方宪政治理模式125

6.3.1 西方宪政治理的价值体系125

6.3.2 西方宪政治理的制度体系和行为模式127

6.3.3 西方宪政治理的救济机制127

6.3.4 西方宪政治理的成功原因128

6.4 中国宪政尝试的失败及其原因129

6.4.1 中国宪政尝试的价值体系130

6.4.2 中国宪政尝试的制度体系130

6.4.3 中国宪政尝试的行为模式130

6.4.4 中国宪政尝试的救济机制131

6.4.5 中国宪政尝试失败的原因131

6.5 中华治理传统的现代价值132

6.5.1 “道统合法性”和“民意合法性”的互补133

6.5.2 从“以道驭势”出发重建中华治理传统136

6.5.3 中华治理传统重建的可行性与优势137

6.6 中华治理传统的现代重建138

6.6.1 新“道统”:中华治理传统现代重建的价值基础138

6.6.2 新“政统”:中华治理传统现代重建的公共治理结构143

6.6.3 新“民统”:中华治理传统现代重建的坚实基础143

第7章 中国治理转型的模式重构146

7.1 模式重构的标准与原则146

7.1.1 目标标准:中国国情与现代基本价值的创造性结合146

7.1.2 过程标准:整合、改革、发展的高层次平衡统147

7.1.3 模式重构的基本原则147

7.2 价值和功能的选择与承担148

7.2.1 承担“议统”功能148

7.2.2 承担“官统”功能149

7.2.3 承担“宪统”功能150

7.3 三极互动模式与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转化:一个构想151

7.3.1 “宪统”:中国共产党转型为宪法性整合秩序的核心主体151

7.3.2 “官统”:政府是公共物品供给的核心主体153

7.3.3 “议统”:人民代表大会是民意表达和综合的核心主体153

7.3.4 以“民统”为基础保持三极互动治理模式的开放性154

7.3.5 “三极互动”模式的比较优势155

7.4 两极治理模式向三极治理模式的过渡156

7.4.1 治理转型的启动156

7.4.2 治理转型的战略159

7.4.3 治理转型的过程163

7.4.4 治理转型的终点164

第8章 结论166

参考文献168

后记1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