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治理创新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城市治理创新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4487430.jpg)
- 罗月领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8182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城市管理-研究-上海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治理创新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城市治理创新的理论分析3
第1章 城市治理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3
1.1 理论基础3
1.1.1 治理理论3
1.1.2 新公共管理理论6
1.1.3 新公共服务理论9
1.2 城市治理创新的相关概念12
1.2.1 治理12
1.2.2 城市治理12
1.2.3 城市治理模式16
1.2.4 城市治理创新20
1.3 城市治理创新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20
1.3.1 城市治理主体的研究综述20
1.3.2 城市治理内容的研究综述22
1.3.3 城市治理过程的研究综述23
1.3.4 城市治理绩效评估的研究综述24
1.4 本章小结28
第2章 城市顾客:城市治理创新的基点29
2.1 “顾客导向”的提出29
2.2 顾客与城市顾客的含义31
2.2.1 顾客的含义31
2.2.2 城市顾客的含义34
2.2.3 城市顾客的类型36
2.3 城市顾客的地位39
2.3.1 历史的视角39
2.3.2 民主的视角41
2.3.3 国际的视角42
2.3.4 国内的视角43
2.4 城市顾客的需要44
2.4.1 城市顾客需要的动态性44
2.4.2 城市顾客需要的多样性47
2.5 本章小结49
第3章 城市文明:城市治理内容的创新50
3.1 文明城市文明的含义50
3.1.1 文明的含义50
3.1.2 城市文明的含义51
3.2 物质文明:经济领域的治理51
3.2.1 物质文明的含义51
3.2.2 物质文明的地位52
3.2.3 建设城市物质文明的对策53
3.3 政治文明:政治领域的治理55
3.3.1 政治文明的含义55
3.3.2 政治文明的地位55
3.3.3 建设城市政治文明的对策56
3.4 精神文明:文化领域的治理58
3.4.1 精神文明的含义58
3.4.2 精神文明的地位58
3.4.3 建设城市精神文明的对策58
3.5 社会文明:社会领域的治理60
3.5.1 社会文明的含义60
3.5.2 社会文明的地位61
3.5.3 建设城市社会文明的对策61
3.6 生态文明:生态领域的治理63
3.6.1 生态文明的含义63
3.6.2 生态文明的地位64
3.6.3 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的对策64
3.7 基于顾客选择的城市治理内容创新66
3.7.1 顾客选择的含义66
3.7.2 顾客选择影响城市治理内容的途径67
3.8 本章小结67
第4章 网络组织:城市治理主体的创新69
4.1 城市治理主体的演变69
4.1.1 单一主体69
4.1.2 网络组织71
4.2 城市治理主体的内容73
4.2.1 公共部门74
4.2.2 私人部门75
4.2.3 第三部门75
4.2.4 社会公众76
4.3 我国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77
4.3.1 公共部门存在的问题77
4.3.2 私人部门存在的问题78
4.3.3 第三部门存在的问题79
4.3.4 社会公众存在的问题80
4.4 完善治理主体的措施82
4.4.1 建立顾客导向型政府82
4.4.2 增进企业的积极参与85
4.4.3 培育健康的第三部门85
4.4.4 培养合格的社会公众87
4.5 本章小结89
第5章 多元互动:城市治理过程的创新90
5.1 城市治理过程的转变90
5.1.1 自上而下90
5.1.2 多元互动92
5.2 基于博弈论的城市治理过程分析94
5.2.1 博弈论概述94
5.2.2 城市治理中产生博弈关系的原因94
5.2.3 城市治理过程的博弈分析95
5.3 多元互动中的问题96
5.3.1 政府一元独大96
5.3.2 缺乏制度保障97
5.3.3 缺乏信任基础97
5.3.4 缺乏整合机制98
5.4 完善多元互动的对策99
5.4.1 引入竞争机制99
5.4.2 加强制度建设100
5.4.3 构筑信用体系102
5.4.4 进行流程再造103
5.4.5 发展电子政务104
5.5 政府过程视角下的多元互动106
5.5.1 优化行政决策106
5.5.2 完善行政执行107
5.5.3 加强行政监督107
5.6 本章小结108
第6章 以人为本:城市治理目标的创新109
6.1 城市治理目标的变化109
6.1.1 从“产出”到“结果”109
6.1.2 从“政绩”到“满意”110
6.1.3 从“经济增长”到“统筹发展”110
6.2 顾客满意度111
6.2.1 顾客满意与顾客满意度的含义111
6.2.2 顾客满意度的测量113
6.2.3 上海的满意度测量116
6.3 城市生活质量118
6.3.1 城市生活质量的含义118
6.3.2 城市生活质量的评价119
6.4 城市营商环境121
6.4.1 营商环境的含义121
6.4.2 城市营商环境的评价122
6.5 推动城市治理目标达成的策略124
6.5.1 树立服务理念124
6.5.2 优化制度框架125
6.5.3 完善过程管理125
6.5.4 实施顾客满意战略126
6.6 本章小结127
第二篇 上海城市治理创新的实践131
第7章 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131
7.1 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外部挑战131
7.1.1 陌生人社会使信用体系建设面临巨大压力131
7.1.2 虚拟社会为信用体系建设带来技术难度132
7.2 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134
7.2.1 社会信用制度不断完善134
7.2.2 社会信用组织初步形成136
7.2.3 社会信用活动频繁开展138
7.2.4 社会信用机制相继建立139
7.2.5 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开始运行141
7.3 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142
7.3.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完全理顺,市场力量有待挖掘143
7.3.2 政府治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没有充分形成合力145
7.3.3 规章制度有待完善,政策体系中嵌入信用制度滞后146
7.3.4 信用信息庞杂,信用数据统一平台建设难度巨大148
7.3.5 传播渠道不畅通,信用信息传播效果有待提高149
7.4 国内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151
7.4.1 美国:完善的监管和发达的中介机构152
7.4.2 中国香港:充分发挥商会和市场的作用153
7.4.3 深圳:企业征信与个人征信并重154
7.4.4 北京:重视园区和社区信用体系建设156
7.4.5 内蒙古:注重创新和数据库建设157
7.5 上海市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159
7.5.1 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发挥政府推动作用159
7.5.2 培育信用中介机构,集聚信用服务人才161
7.5.3 借助大数据技术,完善信用数据统一平台164
7.5.4 有序地推广应用信用产品,形成倒逼机制165
7.5.5 挖掘新媒体优势,提升信用信息传播效果166
7.6 本章小结169
第8章 上海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创新170
8.1 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的界定170
8.1.1 城乡结合部的含义170
8.1.2 上海城乡结合部的划分标准171
8.1.3 上海城乡结合部的地理空间175
8.2 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的政策梳理175
8.2.1 人口管理政策176
8.2.2 公共安全政策176
8.2.3 教育公共服务政策177
8.2.4 医疗卫生政策177
8.2.5 就业服务政策178
8.2.6 社会保障政策179
8.3 社会治理的主要成效179
8.3.1 社会治理工作齐头并进179
8.3.2 社会治理主体初步形成合力180
8.3.3 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181
8.4 上海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181
8.4.1 二元社会结构并存181
8.4.2 区域属性复杂多样182
8.4.3 社会矛盾聚集多发182
8.4.4 社会差距不容忽视183
8.5 上海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创新的障碍及政策建议184
8.5.1 既有制度约束及政策建议184
8.5.2 治理理念落后及政策建议186
8.5.3 治理体制僵硬及政策建议187
8.5.4 治理机制失灵及政策建议190
8.5.5 治理方式陈旧及政策建议193
8.5.6 治理方法滞后及政策建议195
8.6 本章小结197
第9章 举办上海世博会中的创新198
9.1 上海世博会概况198
9.1.1 上海世博会的组织198
9.1.2 上海世博会的特点199
9.2 上海世博会运营方法创新201
9.2.1 解决资金问题的方法201
9.2.2 解决业务问题的方法202
9.2.3 解决人力问题的方法204
9.2.4 解决知识问题的方法205
9.2.5 解决协同问题的方法206
9.3 举办上海世博会中的政策创新及其启示207
9.3.1 举办上海世博会中的政策创新207
9.3.2 上海世博会政策创新的启示211
9.4 本章小结214
第10章 上海自贸区政府治理创新215
10.1 上海自贸区概况215
10.1.1 自贸区的含义215
10.1.2 上海自贸区简介216
10.2 政府治理创新的内容216
10.2.1 政府治理的权力216
10.2.2 政府治理的方法217
10.2.3 政府治理的规则218
10.3 政府职能的转变218
10.3.1 职能范围:从全能到有限218
10.3.2 职能重心:从管制到服务219
10.3.3 职能方式:从划桨到掌舵220
10.4 政策创新的路径依赖和路径选择221
10.4.1 政策创新的路径依赖221
10.4.2 政策创新的路径选择223
10.4.3 政策创新的未来展望225
10.5 上海自贸区政府治理创新的前景226
10.5.1 政府:从“生产者”到“提供者”226
10.5.2 社会组织:从“边缘人”到“主角”227
10.5.3 质量导向:治理水平将不断提高227
10.6 本章小结228
第11章 上海城市品牌塑造230
11.1 城市品牌概述230
11.1.1 城市品牌的内涵230
11.1.2 城市品牌的特征230
11.1.3 城市品牌的功能232
11.2 上海塑造城市品牌的途径234
11.2.1 恰当地进行城市定位234
11.2.2 积极地开展城市营销235
11.2.3 导入城市CIS战略237
11.2.4 持续地完善城市治理239
11.3 城市品牌塑造中的多元互动240
11.3.1 城市品牌塑造中的政府与企业240
11.3.2 城市品牌塑造中的政府与公众241
11.4 本章小结242
第12章 上海城市治理方法创新243
12.1 业务外包243
12.1.1 业务外包的含义243
12.1.2 上海城市治理中的业务外包243
12.2 虚拟团队245
12.2.1 虚拟团队的含义245
12.2.2 上海城市治理中的虚拟团队245
12.3 外脑开发246
12.3.1 外脑开发的含义246
12.3.2 上海城市治理中的外脑开发246
12.4 公私合作248
12.4.1 公私合作的含义248
12.4.2 上海城市治理中的公私合作248
12.5 志愿服务250
12.5.1 志愿服务的含义250
12.5.2 上海城市治理中的志愿服务250
12.6 本章小结252
第三篇 城市治理创新的前景展望255
第13章 平台型城市治理:城市治理的未来范式255
13.1 平台型城市治理的含义255
13.2 网络时代的信息化平台256
13.2.1 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257
13.2.2 智慧城市云平台259
13.2.3 信用信息共享平台261
13.2.4 政府应急管理平台263
13.3 本章小结265
第14章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城市治理创新266
14.1 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理论266
14.2 CAS在城市治理中的适用性分析267
14.2.1 城市的特征268
14.2.2 城市的运行机制269
14.3 城市治理创新的CAS阐释270
14.3.1 充分认识城市治理主体的多样性270
14.3.2 积极发挥城市主体的智能性271
14.3.3 进一步强化城市治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271
14.4 本章小结272
参考文献273
后记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