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心理和行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环境心理和行为研究
  • 滕瀚,方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0965288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286页
  • 主题词:环境心理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心理和行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环境心理和行为研究导引1

第一节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解2

第二节 环境中人的心理:整体、发展、系统的观点5

一、整体性、发展性、系统性导向的环境心理观点概览6

二、整体、发展、系统取向的“人—环境”心理的理论基础7

三、整体主义、体验的特征与平衡的倾向10

四、结构和动力分析15

第二章 环境知觉23

第一节 环境知觉:路径寻找和空间知觉23

一、路径寻找和空间认知的定义23

二、认知地图24

三、林奇的贡献:地方环境的清晰性25

四、路径探寻任务中的仿真26

五、路径寻求中的性别差异27

六、分析工具:空间结构和地理信息系统30

七、有所作为:路径发现的实际应用31

第二节 环境风险知觉33

一、风险知觉和主观风险判断34

二、环境风险的时间贴现与风险调整36

三、环境风险的心理测量范式38

四、伦理和道德39

第三章 环境态度41

第一节 环境态度概述41

第二节 环境态度研究的重要性42

第三节 环境态度的结构和测量43

第四节 影响环境关心的变量44

一、环境关心水平44

二、年龄45

三、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45

四、国际间差异46

五、城镇—乡村居住46

六、信仰和政治47

七、人格和价值观47

八、自然环境的直接经历48

九、教育和环境知识48

第五节 增强环境态度的方法途径49

一、大众媒介和信息49

二、环境教育49

第六节 阻碍和促进导致行为的环境态度的因素50

一、态度影响行为的有关理论50

二、促使“亲环境行为”的环境态度和其他结构51

三、阻止行为产生的消极态度因素52

第四章 环境价值观55

第一节 价值观是什么56

第二节 价值观的理论56

一、社会价值观取向56

二、施瓦兹的价值理论57

三、生物圈价值观61

四、享乐主义价值观63

第三节 价值观怎样影响行为64

第四节 价值观、生态主义世界观和环境关心之间的区别66

第五章 情感与环境69

第一节 情感与环境简介69

第二节 环境方面的相关情绪71

一、什么是环境方面的相关情绪71

二、认知情绪模型71

三、情绪测量73

四、情绪分类73

第三节 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77

一、可持续行为中的情绪模型77

二、情绪对环境相关行为的影响80

三、环境教育和情感83

四、环境冲突背景中的情感85

第六章 地方依恋87

第一节 地方依恋如何界定89

第二节 地方依恋的动力90

第三节 地方依恋的先行过程是什么92

第四节 地方依恋如何发展94

一、社会和物理依恋之间的解释94

二、自我调整和地方依恋之间的解释95

第五节 地方依恋的结果是什么98

一、生态和保护行为的结果98

二、地方关系打断中的地方依恋的结果100

第七章 环境和身份103

第一节 身份103

第二节 身份的过程或作用105

第三节 环境与身份106

第四节 社会身份107

第五节 环境身份的衡量108

一、环境身份量表109

二、自身的自然意识109

三、新环境范式和环境态度量表110

第六节 环境身份的影响111

一、情绪影响111

二、道德启示112

三、行为影响113

四、价值与行为113

五、自我展示114

六、身份政治学114

第八章 地方的评估意象117

第一节 视觉环境117

一、视觉意象的情感评估118

二、为什么要研究公共地方意象的评估118

第二节 理论框架119

第三节 环境和行为之间的盖然性关系120

一、消极的评价:对犯罪的恐惧121

二、积极的评估:视觉偏好的两种模型124

三、偏好的相关特性125

四、个体和社会文化的差异131

第四节 新的研究方向133

一、休憩地方133

二、历史测量学的调查133

三、视觉质量规划和评估地图134

四、方法论关心134

第九章 “人—环境”交互的模型和管理137

第一节 概览137

第二节 人和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的特征139

一、“人—环境”互动的微观理论139

二、人—环境互动的中观理论142

三、“人—环境”互动的宏观尺度(水平)的理论143

第三节 为互动变化的模型和管理而发展更多的丰富的理解策略145

一、“人—环境”交互的重要维度分类和交互变化的类型146

二、交互变化的模型和管理的策略148

第十章 环境管理中的文化差异151

第一节 概述151

第二节 理解“人类—环境”交互的跨文化152

一、克拉克洪(Kluckhohn)152

二、霍夫斯塔德(Hofstede)154

三、施瓦兹(Schwartz)156

四、文化理论157

五、英格赫尔德(Inglehart)159

第三节 模型的共同连接点160

一、环境管理上的跨文化研究161

二、个体层面的研究161

三、文化层次的研究162

四、多重研究164

第四节 结果的连接整合166

一、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调节变量166

二、生态谬误167

三、位和非位方法的区别167

四、公平和偏见的问题168

第十一章 城市环境169

第一节 概述169

第二节 城市环境170

一、作为特定环境的城市170

二、城市环境的特征171

三、环境压力和城市居住条件171

四、破坏、犯罪和不安全感172

五、不安全感173

第三节 生活在城市174

一、适应性行为174

二、城市文明175

三、社会行为176

四、城市和它的居民177

五、都市人的关系178

六、城市的社会交际性179

第四节 城市利用和城市认同180

一、城市空间投入180

二、地方认同和依恋182

第五节 结论:从城市居住者到城市公民184

第十二章 居住地方和街区:朝向健康生活、社会整合,以及值得信任的住处187

第一节 概述187

第二节 一个特定地方的方案:生态观念和支持188

第三节 解释环境适应190

第四节 四个居住主题或过程192

一、知觉、评价和满意度193

二、利用和活动200

三、疏离与聚集203

四、品牌和声誉206

第十三章 “亲环境行为”的促进211

第一节 概述211

第二节 “亲环境行为”的含义212

一、一个“影响—导向”的方案212

二、“意图—导向”213

三、“亲环境行为”的领域213

四、个人还是背景214

第三节 促进“亲环境行为”——个体层面215

一、信息运动216

二、自我中心主义、社会利他主义、生物圈中心主义动机217

三、促进“亲环境行为”的自我中心主义途径:自我利益217

四、“提示”218

五、意外事件218

六、行为分析法在“亲环境行为”促进中的限制220

第四节 促进“亲环境行为”的社会利他主义方案221

一、公共承诺222

二、社会规范223

三、社会困境224

第五节 促进“亲环境行为”的生物圈方案225

一、预测“亲环境行为”226

二、环境教育227

三、促进“亲环境行为”的情景228

第六节 与行为改变策略有关的几个实际应用问题230

一、将哪一种行为作为目标230

二、反弹效应231

三、行为的溢出效应232

第十四章 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合作行为过程235

第一节 介绍235

一、旧金山河口方案236

二、目标与机构238

第二节 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与成功的理论方法238

一、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238

二、社会资本理论239

三、支持联盟框架240

第三节 ECR过程执行中的理论基础241

一、非诉讼解决机制与建立共识理论241

二、软系统方法论242

第四节 ECR合作过程模型与多方参与的合作关系243

一、协作参与过程244

二、分析与思考245

三、协作学习246

第五节 协作的利益相关者的伙伴关系247

一、西部流域合作247

二、沿海河口的伙伴关系248

三、评估标准及ECR合作流程和利益相关者合伙关系研究248

第六节 流域合作关系的过程及结果的实证研究251

一、领域合作关系项目251

二、国家河口项目伙伴关系253

第七节 ECR过程与争端解决程序的评估研究254

一、多部门ECR评估研究254

二、政策对话254

三、与分析和审议框架相关的实证研究255

四、协作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估研究256

参考文献263

后记2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