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台湾佛教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台湾佛教
  • 何绵山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80195973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72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87页
  • 主题词:佛教-概况-台湾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台湾佛教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台湾佛学院所与台湾僧教育第一节 台湾佛学院所的现状1

一、分布广泛,数量众多1

二、招生严格,学制规范2

三、多种层次、多种类型3

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8

第二节 台湾佛学院所的办学特点11

一、办学宗旨多元化11

二、开拓与外界交流14

三、重视提升学生学术品位16

四、积极在校园内外开展各项活动18

第三节 台湾佛学院所崛起的原因20

一、长期积累打下的基础20

二、佛教界对佛教教育的关注和重视22

三、创办者心存高远24

四、经济条件大为改善25

五、管理者多为行家26

六、学生无后顾之忧27

第二章 台湾佛教与台湾社会教育第一节 台湾佛教界创办的国民教育学校33

一、幼稚园33

二、小学34

三、中学36

四、大学40

第二节 台湾佛教界对台湾在校生的影响61

一、举办各类型的定期儿童禅修营活动61

二、在普通中小学接受教育的出家人生活(以中台山小沙弥日常生活为例)67

三、出家师父与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对话(以无尘营为例)68

四、佛教界对偏离学生的帮助(以白毫学园为例)70

五、佛教界对误入歧途少年的帮助(以香光尼僧团为例)71

六、佛教界对在校生的演讲活动(以“中华佛教青年会”为例)74

七、佛教界对孤儿或单亲子女的关爱(以佛光山大慈育幼院为例)76

第三章 台湾佛教的寺院经济与社会第一节 台湾佛教寺院对资金的吸纳82

一、法会82

二、供斋大会94

三、托钵95

四、灵骨塔96

五、义卖97

六、光明灯100

七、会员、委员100

八、油香钱102

九、兴办事业103

十、经忏佛事103

十一、寺产104

十二、观光朝山104

十三、出版105

十四、文教活动106

十五、信徒供养107

十六、进香107

十七、供僧道粮107

十八、各种特定捐献108

第二节 台湾寺院经济兴盛的原因108

一、台湾经济的发展为寺院吸纳社会资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08

二、寺院管理人(住持)的产生决定寺院吸纳资金的能力111

三、社会的需求114

第三节 台湾寺院经济面临的问题116

一、在吸纳资金方面竞争愈趋激烈116

二、社会对佛教界在吸纳资金方面的疑虑118

第四节 台湾佛教界在吸纳资金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120

一、采用新型的运作模式120

二、优选吸纳资金的方式121

三、提高吸纳资金的效率并重视对捐款者的研究123

四、增强对吸纳资金的有效管理,确保在信徒中的诚信度124

五、加大对开支的监控125

六、扩大宣传力度127

第四章 台湾佛教的社会弘法133

第一节 名目繁多的法会133

一、佛教例行法会133

二、传统的法会134

三、为适应时代需要而举办的各种法会136

四、传戒法会137

第二节 密集的修持活动144

一、朝山礼佛144

二、八关斋戒145

三、短期出家146

四、静心禅修149

五、各种学佛营151

六、其他修持方式154

第三节 多种类型的弘法方式155

一、各种演讲155

二、推扩教育158

三、弘法培训162

四、弘法普及化163

五、在学校弘法167

六、向特殊群体弘法171

第四节 社会弘法的管道176

一、电台弘法176

二、电视弘法179

第五章 台湾社会变迁中的法师第一节 1949年至六七十年代的台湾法师207

第二节 当代社会变迁中的台湾法师208

一、努力适应当代社会的圣印法师208

二、第一位比丘尼博士恒清法师213

三、创办女众佛学院的悟因法师215

四、致力于办学传戒的睛虚法师219

五、大陆赴台的真华法师223

六、处于风口浪尖的昭慧法师227

七、提出新佛教时代观的继梦法师233

八、终身以创办教育为职业的晓云法师236

九、长期在监狱弘法的净耀法师237

十、努力推进禅修和海峡两岸佛学交流的惠空法师240

十一、当代社会变迁中的其他青年法师242

第三节 台湾法师崛起的原因244

一、台湾佛教界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机会244

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244

三、不少法师具有海外的国际背景244

四、积极创办刊物245

五、注意撰写著作245

六、利用最新传媒弘法245

七、大多有自己的道场245

八、社会多元化使法师有了独立空间246

第六章 台湾佛教四大道场的崛起与台湾社会第一节 八宗共弘的现代化丛林佛光山247

一、佛光山道场的创建247

二、创建佛光山道场的指导思想249

三、现代化佛光山道场的创建253

四、由岛内向海外社会发展263

第二节 广办四大志业的慈济功德会266

一、自力更生创慈济267

二、慈善志业的成就269

二、医疗志业的成就273

三、教育志业的成就276

四、文化志业的成就278

五、慈济成功的经验279

第三节 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法鼓山282

一、法鼓山的崛起282

二、圣严法师对自我品质的提升283

三、法鼓山的弘法理念和组织架构293

四、法鼓山的人心净化实践294

第四节 以新法参禅的中台禅寺301

一、创办中台道场的惟觉法师301

二、中台法门对佛法的新解304

三、“三环一体”与“五统弘圣教”307

四、佛法五化运动309

第五节 台湾佛教四大道场崛起的特点311

一、有明确的目标311

二、有各自的鲜明特点312

三、创办者都是超级经营和管理大师313

四、创办者均有高超的口才314

五、注重利用各种传媒的宣传315

六、注意对人才吸收培养317

七、注意与祖国大陆保持沟通和联系318

八、积极向海外拓展320

九、适应台湾社会的变化321

十、与社会产生互动322

十一、改变了台湾佛教的生态323

第七章 台湾佛教艺术与台湾社会第一节 台湾佛教音乐324

一、传自大陆的台湾佛教音乐324

二、台湾佛教音乐的类型327

三、台湾佛教音乐的特点334

四、台湾佛教界的音乐活动334

第二节 台湾佛教戏曲舞蹈337

一、台湾的佛教戏曲337

二、台湾的佛教舞蹈338

第三节 台湾佛教文物339

一、台湾的佛教文物博物馆339

二、台湾的佛教文物展341

第四节 台湾佛教造像工艺352

一、铜铸佛像造型工艺353

二、石雕佛像造型工艺356

三、木雕佛像造型工艺357

第五节 台湾佛寺建筑艺术359

一、台湾佛寺的山门359

二、台湾佛寺的屋顶361

三、台湾佛寺的装饰363

四、台湾佛寺的格局368

五、台湾的佛塔370

第八章 台湾佛教的学术研究及学术活动第一节 台湾佛教研究史上的印顺时代与后印顺时代373

一、台湾佛教研究史上的印顺时代373

二、台湾佛教研究史上的后印顺时代374

三、后印顺时代的启示376

第二节 台湾发表的研究佛教论文379

一、台湾发表研究佛教论文的类别和篇数379

二、台湾研究佛教论文的特点381

第三节 台湾高校博硕士学位论文对佛教的研究382

一、涉及内容广泛382

二、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学术水准384

三、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中国佛教人物及其思想386

四、研究佛教文学的论文占有相当数量387

五、开辟了研究与佛教有关妇女问题的新视野389

六、研究了佛教与教育的关系390

七、对当代台湾佛教的研究别开生面391

八、对敦煌学的研究成绩突出395

九、从不同方面研究佛教艺术396

十、以现代科学探究佛教生活与人体健康关系397

十一、形成台湾高校博硕士论文特点的原因397

第四节 台湾当代有代表性的佛教研究者398

第五节 创办了一批高水平的纯学术刊物404

第六节 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评述407

一、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简介407

二、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特点410

第九章 台湾佛教的现状与走向第一节 全方位的多元化414

一、佛教组织多元化414

二、佛教教派多元化415

三、弘法内容多元化419

四、弘法对象多元化420

五、弘法媒体多元化420

六、佛学研究多元化421

七、佛教经济多元化422

八、僧伽教育多元化423

九、寺院功能多元化424

十、法师思想多元化429

第二节 居士佛教的勃兴431

一、居士团体的兴起431

二、居士弘法433

三、居士护法435

四、居士修法438

五、居士志工442

六、居士佛教勃兴的原因446

第三节 出家女众的崛起449

一、出家女众推动了台湾佛教的兴盛449

二、出家女众崛起的标志451

三、出家女众崛起的原因462

后记4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