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地学史 近现代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地学史 近现代卷
  • 杨勤业,杨文衡主编;杨勤业等著 著
  • 出版社: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358062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085页
  • 文件大小:319MB
  • 文件页数:1124页
  • 主题词:地理学史-中国-近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地学史 近现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1900~1949年的中国地学2

第一章 近现代地学在中国的建立2

第一节 地学近现代化的主要标志3

一 近现代地学的主要特点4

二 近现代地学的起点6

第二节 地学知识的传播与影响13

一 西方学者的考察与近现代地学的传入13

二 留学生与近现代地学的奠基31

第三节 分支学科的创建过程33

一 自然地理学的兴起:地文学、自然地理学35

二 地质学的传入:地学、地质学38

三 “地学”概念的延伸:舆地、地理与地学40

四 “地理”概念的转化43

五 气象学的发展:测候、气学(汽学)、气象学44

六 区域地理学概念的形成:方志学(地志学)、区域地理学45

七 其他地学分支学科名称的演化47

参考文献50

第二章 地学体制化进程57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肇始57

一 地理学与气象学教育60

二 地质学教育77

第二节 研究机构的建立93

一 地理学与气象学研究机构93

二 地质学研究机构97

第三节 学术网络的形成98

一 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地位99

二 中央地质调查所与两大国立地质机构的关系102

三 中央与省立地质调查研究机构104

参考文献108

第三章 学术团体的作用114

第一节 地学会的雏形114

一 舆地学会与亚新地学社114

二 中国地学会119

第二节 专业学术团体121

一 全国性学会122

二 其他专业学会125

第三节 东西方学术团体的比较127

一 宗旨128

二 人员构成130

三 作用131

四 奖励制度及其作用133

五 评议制度138

参考文献145

第四章 具有时代特色的专题研究149

第一节 理论地理学研究150

一 对于地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152

二 对地理学定义的探讨154

三 地理学分类研究159

四 对地理学科学地位及与其他学科关系的认识166

五 对地理学研究方法的探讨171

第二节 区域地理研究178

一 对区域地理学的认识178

二 对西方区域地理研究的介绍与认识180

三 区域地理概念的阐释183

四 综合自然区域的划分184

五 区域研究与专题研究187

六 在世界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地位191

第三节 西北开发研究192

一 研究的兴起194

二 资源的勘察199

三 西部区域地理与专题地理研究206

四 土地利用调查与土壤地理研究209

第四节 地震灾害研究211

一 地震考察及地震区研究213

二 地震台的建立216

第五节 气象气候研究217

一 早期的工作218

二 旱涝灾害研究219

三 气候区域的划分221

四 长期气候变化研究223

第六节 海洋地理研究224

一 近现代海洋地理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225

二 中国学者对海洋地理学的认识227

三 海洋科研与教育机构230

四 主要成就233

第七节 资源考察研究236

一 学术机构成立的考察队238

二 多方联合组织的考察团243

参考文献246

第五章 结语:地学研究与社会需求256

第一节 地学对社会观念的影响256

第二节 地学的社会经济价值259

第三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的影响260

第四节 社会思潮的影响267

参考文献279

第二篇 中国现代地质学(1949年以后)285

第一章 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地质志285

第一节 不同比例尺的编图和区调286

一 1∶100万比例尺的编图和区调286

二 1∶20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287

三 1∶25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第二代区调填图计划290

四 1∶5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291

第二节 区调成果、区域地质志的编写和区域矿产总结296

一 区域地质调查成果296

二 区域地质志的编写和区域矿产总结299

参考文献303

第二章 地质编图与制图304

第一节 不同比例尺国际分幅地质图的编制304

一 1∶100万比例尺国际分幅地质图的编制304

二 1∶50万~1∶300万比例尺中国地质图的编制306

三 地质图集的编制308

第二节 编制不同比例尺地质图的作用和意义309

参考文献310

第三章 古生物学311

第一节 系统古生物研究312

第二节 重大古生物研究领域317

一 早期生命演化318

二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320

三 生物大灭绝、复苏和辐射322

四 古脊椎动物的起源问题有重大突破323

五 古气候学、古生态学和古生物地理学的进展323

参考文献324

第四章 地层学327

第一节 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前后327

第二节 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前后332

第三节 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前后336

第四节 各纪地层建阶和金钉子339

参考文献342

第五章 矿物学345

第一节 矿物物理学345

第二节 新矿物的发现和研究347

第三节 成因矿物学和找矿矿物学350

第四节 系统矿物学351

第五节 包裹体和地幔矿物学、宇宙矿物学353

第六节 矿物学的应用研究355

第七节 研究方法和测试仪器的现代化362

一 微束分析技术和高分辨电镜的应用362

二 激光拉曼光谱仪的使用363

三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应用363

四 同步辐射的应用363

五 穆斯堡尔谱学的应用364

六 矿物高频介电性的研究和应用364

七 量子矿物学的进展364

参考文献365

第六章 岩浆岩岩石学367

第一节 花岗岩及有关岩浆的研究367

第二节 基性岩与超基性岩(镁铁质岩和超镁铁质岩)375

第三节 火山作用和火山岩381

参考文献389

第七章 变质岩、变质地质和变质作用研究391

第一节 变质岩岩石学研究391

第二节 变质地质研究和变质地质图编制395

一 变质作用研究和1∶400万全国变质地质图的编制395

二 区域变质作用的p-T-t轨迹研究397

三 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研究397

四 造山带区域动力热流为主的变质作用研究399

五 低温高压蓝闪片岩变质作用研究400

六 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带的研究400

七 极低温变质作用401

参考文献402

第八章 沉积岩石学、沉积学与沉积地质学405

第一节 20世纪50~60年代的沉积岩石学405

第二节 20世纪70~80年代的沉积学407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沉积地质学419

参考文献424

第九章 古地理学427

第一节 构造古地理学428

第二节 生物古地理学431

第三节 岩相古地理学435

第四节 古地理学的发展方向437

参考文献438

第十章 前寒武纪地质学441

第一节 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学发展的历史回顾441

第二节 前寒武纪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和地球化学446

第三节 前寒武纪古生物学448

第四节 前寒武纪地层学452

第五节 前寒武纪构造地质学457

参考文献460

第十一章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463

第一节 20世纪40年代及之前的概况463

一 翁文灏等对构造运动的研究463

二 李四光地质力学学派的形成464

三 黄汲清多旋回学派的形成466

第二节 中国各大地构造学派介绍467

一 地质力学学派467

二 多旋回构造学派476

三 地洼构造学派494

四 断块构造学派500

五 波浪镶嵌构造学派507

六 其他大地构造观点514

第三节 板块构造学说的引进和板块构造研究518

第四节 地质构造、小型构造和显微构造研究533

第五节 造山带研究542

第六节 盆地研究550

第七节 大陆动力学研究557

一 大陆岩石圈动力学和演化557

二 造山带研究559

三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和形成、演化研究560

四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563

五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岩浆带研究564

六 造山带与盆地的耦合机制研究565

七 大陆与大洋边界关系研究567

参考文献572

第十二章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584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第四纪研究的简要回顾584

第二节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第四纪研究的重要事件586

第三节 第四纪地层、第四系建阶和第四纪下界590

第四节 黄土和沙漠研究593

第五节 第四纪冰川与冰缘研究600

第六节 古人类和考古611

第七节 哺乳动物群636

第八节 孢子花粉研究642

第九节 有孔虫研究和海洋第四纪地质647

第十节 冰冻圈第四纪651

第十一节 过去全球变化663

参考文献670

第三篇 中国现代地理学(1949年以后)704

第一章 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综述704

第一节 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概述704

第二节 外国近代地理学者对中国现代地理研究的影响709

第三节 张相文和竺可桢对发展中国现代地理学的贡献711

第四节 1949年前促进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其他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贡献719

第五节 中国现代地理学发展的独特道路728

参考文献731

第二章 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及成就733

第一节 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733

第二节 中国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成就概述736

一 区域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开发研究736

二 基础地理工作与研究739

三 定位观测试验与地理模拟实验研究740

四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741

第三节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及主要成果742

第四节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及主要成果755

第五节 现代中国地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和成就762

一 黄秉维和自然地理综合研究762

二 任美锷与建设地理学766

三 施雅风与冰川学研究768

四 周廷儒与古地理研究770

五 吴传钧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772

六 李旭旦与人文地理研究775

七 周立三与农业区划和国情研究776

八 李春芬与区域地理研究779

九 谭其骧与历史地理研究780

十 侯仁之与历史地理研究782

十一 史念海与历史地理研究783

十二 陈述彭与地理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784

十三 钱学森与地球表层学和地理科学787

参考文献788

第三章 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发展795

第一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795

一 古地理学797

二 综合自然区划研究799

三 景观学与土地科学研究813

四 现代自然地理过程研究819

五 区域自然地理研究822

第二节 地貌学823

第三节 气候学832

第四节 水文和水文地理学850

一 水文区划研究851

二 河流类型划分研究851

三 特别地区的水文研究852

四 河流诸水文要素研究856

第五节 植物地理学859

第六节 动物地理学863

一 区系南北分异及其在我国动物地理学上的重要性864

二 动物地理区划865

三 生态动物地理学研究867

四 动物地理学专题研究869

第七节 土壤地理学870

第八节 化学地理学(含医学地理学)878

第九节 其他887

一 冰川学与冻土学887

二 海洋地理学889

三 山地研究890

四 沼泽研究891

五 湖泊研究893

六 荒漠化研究894

参考文献895

第四章 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916

第一节 农业与乡村地理学918

一 农业地理丛书的编写919

二 农业地图研究919

三 土地资源利用研究920

四 农业区划的调查研究922

五 农业类型研究924

六 农业发展战略研究925

七 农村地理研究926

第二节 工业地理学927

第三节 人口地理学933

第四节 城市地理学936

一 城市化研究938

二 城市体系研究939

三 城市发展方针研究941

四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942

第五节 交通运输地理学943

一 交通地理研究之拓展944

二 建立基本理论945

三 对客货流、空间运输联系及其规划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946

四 省级区域运输经济区划开拓性研究947

第六节 文化地理学947

一 文化的聚落表现研究949

二 文化的饮食、音乐、服装地域表现研究950

三 民俗与文化地理环境研究951

四 人才分布的文化地理研究951

五 区域文化地理研究952

第七节 政治地理学954

一 科学体系逐步建立955

二 政治地理学研究和实践的领域向广、向深扩展956

三 对地缘政治经济问题的逐渐重视956

第八节 商业地理学958

一 商业地理布局方法的研究959

二 城市商业网点规模等级空间结构的研究960

第九节 旅游地理学961

一 我国旅游地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962

二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963

三 理论和方法的进展966

第十节 聚落地理学970

一 发展历程970

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聚落地理学发展的特点972

参考文献974

第五章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学科发展992

第一节 地图学992

一 普通地图制图993

二 专题地图制图994

三 遥感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等地图制图新技术的发展995

四 地图学理论研究998

第二节 遥感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1001

一 遥感应用1001

二 地理信息系统1002

参考文献1011

第六章 中国地理学的近今发展1013

第一节 中国地理学主要理论、方法的近今发展1013

一 全球与区域环境变化及其响应1013

二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1015

三 区域发展新因素1018

四 城市化与城市转型1019

五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效应1023

六 生态建设与生态评估1026

七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1027

八 空间信息网格1029

九 空间信息引擎与空间信息分析处理1032

第二节 中国地理学应用研究的近今发展1034

一 区域规划与地域空间规划1034

二 区域发展状态监测与区域政策研究1035

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1036

四 区域性基础设施研究1036

五 “三农问题”研究1037

六 生态系统碳收支问题1038

七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水土资源配置与生态建设1038

八 东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039

九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1039

十 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治理1040

十一 和谐城市1041

十二 旅游发展1041

十三 文化建设与遗产保护1042

附录:20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大事记1043

人名索引1060

后记10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