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史通鉴 1840-1949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8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戴逸,史全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红旗出版社
- ISBN:7800687228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1296页
- 文件大小:94MB
- 文件页数:1313页
- 主题词:近代史(地点: 中国 年代: 1840~1949) 南京临时政府 中国(学科: 近代史 年代: 1840~1949)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近代史通鉴 1840-1949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8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篇总 论1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开始1
(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建立1
(二)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开始4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及其初期政策6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与内部纷争6
(二)“训政”制度的建立与外交8
(三)官营垄断经济体制的建立10
(四)镇压革命12
三、“攘外必先安内”,南京国民政府专制统治的加强14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与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14
(二)为求“安内”而加紧镇压革命16
(三)国统区专制统治的加强18
(四)官营垄断经济的进一步加强20
(一)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22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22
(二)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25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27
第二篇重大事件31
一、上海四一二反革命事变31
二、国民党的清党运动32
三、夏斗寅叛变35
四、长沙马日事变36
五、郑州会议和徐州会议38
六、武汉国民政府的东征讨蒋40
七、汪精卫七一五分共41
八、八一南昌起义44
九、八七会议48
十、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与复出50
十一、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52
十二、宁汉合流54
十三、宁汉分裂和宁粤对立56
十四、广州事变和两广战争58
十五、蒋介石与宋美龄结为伉俪60
十六、广州起义62
十七、南京国民政府的二次北伐64
十八、济南惨案65
十九、皇姑屯事件67
二十、新疆易帜和杨增新被杀69
二十一、改订新约和关税自主71
二十二、东北易帜72
二十三、毫无结果的编遣会议74
二十四、张学良处死杨宇霆、常荫槐76
二十五、李济深汤山被囚78
二十六、蒋桂战争79
二十七、中东路事件82
二十八、蒋冯战争84
二十九、第二次蒋桂战争86
三十、百色起义87
三十一、石友三炮轰南京城89
三十二、蒋唐战争91
三十三、内蒙古嘎达梅林起义93
三十四、中原大战95
三十五、昙花一现的北平扩大会议97
三十六、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99
三十七、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100
三十八、文化战线的“围剿”与反“围剿”103
三十九、中国工农红军五次反“围剿”104
四十、裁厘运动109
四十一、国府主席囚禁立法院长111
四十二、万宝山事件112
四十三、中村事件114
四十四、第三党领袖邓演达被捕和遇害115
四十五、九一八事变118
四十六、马占山江桥抗战120
四十七、溥仪出走东北121
四十八、宁都起义123
四十九、蒋介石第二次下野与复出125
五十、南京珍珠桥惨案126
五十一、一二八上海事变128
五十二、十九路军淞沪抗战129
五十三、李顿调查团来华131
五十四、伪满洲国出笼的经过133
五十五、中华复兴社和力行社136
五十六、国民党忠实同志会和青天白日团137
五十七、长城抗战139
五十八、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与《塘沽协定》141
五十九、关内外通车通邮143
六十、冯玉祥和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44
六十一、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被刺146
六十二、钱塘江大桥的建设148
六十三、“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出笼与覆灭149
六十四、福建事变152
六十五、新生活运动154
六十六、藏本英明失踪案155
六十七、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56
六十八、张国焘分裂主义157
六十九、红军长征160
七十、史量才被刺案163
七十一、遵义会议165
七十二、中国农村经济性质的论战168
七十三、杜重远和新生事件169
七十四、河北事件171
七十五、张北事件和《秦土协定》172
七十六、华北五省自治运动174
七十七、汪精卫南京被刺179
七十八、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182
七十九、殷汝耕和冀东反共自治政府184
八十、一二九运动186
八十一、抗日救亡文艺的兴起188
八十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及其活动190
八十三、红军东渡抗日192
八十四、西北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193
八十五、德王和伪蒙古军政府194
八十六、两广六一事变196
八十七、绥远抗战和援绥运动198
八十八、七君子事件和救国入狱运动200
八十九、西安事变201
九十、张学良南京被囚203
九十一、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的经过206
第三篇典章制度211
一、法律·法规·协定211
(一)《工会法》211
(二)《土地法》211
(三)《中日关税协定》211
(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212
(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212
(四)《中华民国刑法》212
(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213
(八)《中美白银协定》213
(九)《五五宪草》213
(十)《太原约法》214
(十一)《公务员任用法》214
(十二)《井冈山土地法》214
(十五)《立法程序法》215
(十四)《五院制国民政府组织法》215
(十三)《日“满”议定书》215
(十六)《训政纲领》216
(十七)《训政府时期约法》216
(十八)《考试法》216
(十九)《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217
(二十)《兵役法》217
(二十一)《戒严法》217
(二十二)《何梅协定》217
(二十六)《国民大会组织法》218
(二十五)《国民会议选举法》218
(二十三)《审计法》218
(二十四)《国民会议组织法》218
(二十七)《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219
(二十八)《秦土协定》219
(二十九)《弹劾法》219
(三十)《淞沪停战协定》220
(三十一)《维持治安紧急法》220
(三十二)《暂行反革命治罪法》220
二、机构设置221
(一)二十六军221
(二)二十九军221
(三)十九路军221
(四)大学院221
(五)卫生署222
(六)广州反蒋派国民政府222
(七)中央军222
(十)中央信托局223
(八)中央银行223
(九)中央研究院223
(十一)中央储蓄会224
(十二)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224
(十三)中共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224
(十四)中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224
(十五)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225
(十六)中华民族革命同盟225
(十七)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225
(十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225
(十九)中国工农红军226
(二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226
(二十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226
(二十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226
(二十四)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227
(二十五)中国国民党改组派227
(二十三)中国民权保障同盟227
(二十六)中国国民党再造派228
(二十七)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228
(二十八)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228
(二十九)中国农民银行229
(三十)中国航空公司229
(三十一)中国建设银公司229
(三十二)中国国家社会党230
(三十三)中国童子军230
(三十四)内政部230
(三十五)反省院231
(三十六)东北军231
(三十七)东北政务委员会231
(三十八)东北民众救国军231
(四十)东北人民革命军232
(四十一)立法院232
(三十九)东北抗日义勇军232
(四十二)外交部233
(四十三)司法院233
(四十四)司法行政部234
(四十五)北平反蒋派国民政府234
(四十六)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234
(四十七)四行二局234
(五十)生产人民党235
(五十一)农本局235
(四十九)市参议会235
(四十八)市政会议235
(五十二)交通部236
(五十三)设治局236
(五十四)民政厅236
(五十五)西北军236
(五十六)西南政务委员会237
(五十七)行政院237
(六十)考试院238
(五十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38
(五十八)行政法院238
(六十一)考选委员会239
(六十二)军政部239
(六十三)军事委员会239
(六十四)军事参议院240
(六十五)地方法院240
(六十九)伪满“国”军241
(六十八)伪满洲国241
(六十七)合作金库241
(六十六)兴中公司241
(七十)伪满中央银行242
(七十一)伪蒙古军政府242
(七十二)导淮委员会242
(七十三)全国经济委员会243
(七十四)全国商业统制总会243
(七十五)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243
(七十九)财政厅244
(七十八)财政部244
(七十六)兵工署244
(七十七)县政府244
(八十)财政委员会245
(八十一)邮政储金汇业局245
(八十二)庐山军官训练团245
(八十三)审计部245
(八十四)实业部246
(八十五)实业厅246
(八十六)建设厅246
(八十七)建设委员会246
(八十八)陕北红军247
(八十九)国防委员会247
(九十)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247
(九十四)政务官惩戒委员会248
(九十三)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248
(九十二)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248
(九十一)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248
(九十五)省政府249
(九十六)院辖市249
(九十七)省辖市249
(九十八)保安处249
(九十九)南京国民政府250
(一○○)欧亚航空公司251
(一○一)首都建设委员会251
(一○二)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251
(一○三)特别市251
(一○四)教育部252
(一○五)教育厅252
(一○六)监察院252
(一一○)绥靖督办公署253
(一○九)绥靖主任公署253
(一○七)监察使署253
(一○八)绥靖公署253
(一一一)航空委员会254
(一一二)资源委员会254
(一一三)铨叙部254
(一一六)最高法院255
(一一七)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255
(一一五)税警团255
(一一四)黄河水利委员会255
(一一八)蒙藏委员会256
(一一九)“剿匪”总司令部256
(一二○)冀察政务委员会256
三、政策与制度257
(一)经济统制政策257
(二)国定税则257
(三)保甲制度257
(八)准特殊公司258
(七)特殊公司258
(四)事务官258
(六)特任官258
(五)政务官258
(九)监察区259
(十)监察使259
(十一)高等考试259
(十二)检定考试259
(十三)特种考试260
(十四)普通考试260
(十五)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260
(十六)中共八七会议260
(十七)全国经济会议261
(十八)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261
(十九)郑州会议261
(二十)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61
(二十三)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国代表大会262
(二十二)第一次全国交通会议262
(二十一)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262
(二十四)古田会议263
(二十五)中国国民党北平反蒋扩大会议263
(二十六)中国国民党广州反蒋会议263
(二十七)中共六届四中全会264
(二十八)中国国民党三届中央第一次临时全会264
(二十九)中国国民党三届中央第二次临时全会264
(三十)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64
(三十一)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265
(三十二)洛阳国难会议265
(三十三)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266
(三十四)天羽声明266
(三十五)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266
(三十六)遵义会议266
(三十八)毛儿盖会议267
(三十九)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267
(三十七)八一宣言267
(四十)瓦窑堡会议268
第四篇 思想文化269
一、十年内战时期的毛泽东思想269
二、十年内战时期蒋介石的思想272
三、1927——1936年胡汉民的思想274
四、中国托派的政治主张277
五、第三党的政治主张279
六、国民党改组派的政治主张281
七、人权派的政治主张283
八、乡村建设派的政治主张285
九、艾思奇的哲学思想288
十、陈立夫的唯生论290
十一、张东荪的哲学思想293
十二、叶青的哲学思想295
十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298
十四、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300
十五、吕振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303
十六、顾颉刚的疑古史学理论305
十七、鲁迅的文艺理论307
十八、30年代的教育事业310
十九、1927—1937年的文学成就312
二十、30年代的新闻出版事业314
二十一、20至30年代的电影业318
1927年321
第五篇大事记321
1928年326
1929年331
1930年334
1931年338
1932年343
1933年347
1934年351
1935年354
1936年358
1937年363
第六篇文献史料367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367
四一二政变前的秘密反共会议 黄绍竑367
四一二大屠杀纪实371
上海四一二事变目击记 慕中岳388
四一二事变点滴 周振强390
就四一二惨案对国民党的抗议书 郑振锋等391
关于“抗议书”的说明 胡愈之392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宣言393
清党与宁汉分裂 李宗仁393
各地“清党”资料一组397
黄埔五期“清党”的回忆 郑庭笈402
“马日事变”亲历记 魏镇403
朱培德对政治工作的“欢迎欢送” 梅原413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领导机构和主要组织428
二、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428
党的“八七”会议432
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433
关于“八一”南昌起义经过史稿449
关于湖南秋收暴动经过的报告(节录) 彭公达451
关于广州起义经过史稿457
广州苏维埃宣言459
大革命失败与广州起义 叶剑英461
广州苏维埃职员名单461
聂荣臻同志对广州起义的回忆465
陈雅泉关于广州暴动经过情况报告468
工农的广州468
广州暴动之回忆(节录) 张发奎469
广州大暴动纪要475
粤军四路迫城下479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西征481
徐州特别会议纪录481
军事委员会拟定西征北伐总作战计划482
豫东大战 冯玉祥485
豫北大战 冯玉祥496
冯玉祥关于进攻鲁西至克复京津军事纪实502
白崇禧关于进攻保定及北京军事报告508
白崇禧关于肃清关内直鲁残军军事报告514
完成北伐 冯玉祥522
重建中枢,绥靖两湖 李宗仁527
善后会议与东北易帜 李宗仁533
蒋介石关于西征经过的报告538
四、国民党新军阀内战539
回忆编遣会议 周 玳539
新粤桂战事 黄绍竑544
蒋桂新军阀战争的内幕 程思远557
蒋介石颁发对冯玉祥西北军作战命令及计划(附战斗序列)564
蒋介石关于讨伐冯玉祥军事报告567
蒋介石关于讨伐唐生智军事报告570
中原大战前的冯玉祥 凌勉之573
蒋桂战争时期的冯玉祥 黄建平577
汪精卫与扩大会议 李俊龙580
阎锡山与扩大会议 冀贡泉586
冯玉祥与扩大会议 邓哲熙 戈定远591
蒋冯阎关系和中原大战 刘 冀593
蒋介石关于制订讨伐阎冯部署与作战计划报告607
十年观潮记(节录) 王芸生617
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623
中共湘赣边特委和红四军军委给湖南省委的报告623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底政治决议案624
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637
土地法638
红军第四军司令政治部布告639
红军第四军军党部布告640
土地法641
全国苏维埃区域与红军扩大的总形势 典 琦644
全国红军概况64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65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65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65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资料(二则)65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十大政纲659
红星在西北 埃德加·斯诺660
六、南京国民政府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和红军的反“围剿”676
斗争与长征676
关于第一次赣南”围剿”经过史稿676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攻 谢慕韩680
关于第二次赣南“围剿”经过史稿684
我参加第二次“围剿”被俘脱逃记 公秉藩691
关于第三次赣南“围剿”经过史稿699
蒋军王金钰、上官云相部在江西被歼纪实 李大同702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言论摘录(六则)711
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攻纪略 宋瑞河713
关于“围剿”赣西南红军经过史稿719
关于“围剿”福建红军经过史稿722
关于“围剿”赣东南红军经过史稿735
蒋军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攻纪要 杨伯涛738
长征 埃德加·斯诺746
蒋介石追堵长征红军的部署及其失败 晏道刚757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遵义会议)778
关于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786
中央军追剿赤匪之意义及其经过之成绩793
七、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797
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柳条沟事件,发动九一八事变797
日军进攻北大营亲历记 赵镇藩802
九一八事变当时的张学良 洪钫806
九一八事变目击记 李树桂808
九一八事变纪略 李济川812
日军占领哈尔滨经过815
马占山反正经过 李铭新819
蒋作宾日记选录820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不抵抗电令838
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外宣言838
蒋介石在顾维钧就外交部长职宣誓会上的训词(节录)840
中华民国外交部工作报告840
日本政府与军部对李顿调查团的接待与说明841
日本在满机构对李顿调查团的接待分工和满铁的活动843
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846
中共中央委员会为目前时局告同志书849
中国各地苏维埃政府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告全国民众书85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革命政府为国民党政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853
告全国民众书853
八、一二八淞沪抗战855
一二八凇沪抗战光料选855
第十九路军关于淞沪抗日作战纪要866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回忆 蒋光鼐 蔡廷锴 戴戟883
第五军参加淞沪抗日战役的经过 张治中889
我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回忆 宋希濂896
对《我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回忆》的补充订正 余立奎904
淞沪停战协定905
中共中央关于“一二八”事变的决议907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关于《1932年上海中日武装冲突》的备忘录908
上海法租界当局有关一二八事变文件选刊918
九、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926
溥仪笔供日本帝国主义对其拉拢与利用926
从溥仪逃离天津直至就任伪满洲国执政的经过929
溥仪与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交换文936
伪满洲国成立始末记937
伪“满蒙自由国”设立方案大纲939
满铁人员策划成立伪满洲国的一次记录946
日满议定书948
我怎样当上的伪满“执政” 爱新觉罗·溥仪955
我第三次做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979
溥仪怎样成为“笼中天子” 李国雄992
日寇在伪满进行掠夺的三光政策 王子衡1001
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记要 李 泰1011
东北义勇军的兴起和失败 王化一1019
十、福建事变1028
闽变这一幕 林植夫1028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宣言1038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对外宣言1039
告十九路军全体将士书 蒋介石1040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第二次宣言1041
汪蒋对福建事变的通电1044
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筹备会告民众书1045
全国人民临时代表会情形详记1046
人民政纲——最低纲领十八条1048
中委首次会议议决要案1049
生产人民党总纲草案1050
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回忆 麦朝枢1057
我在闽变中所作的主要工作——两到苏区 陈公培1065
中共中央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1072
蒋介石消灭十九路军战役的经过 符昭骞 郑庭笈1074
我参加“讨伐”十九路军战役的回忆 宋希濂1079
回忆十九路军在闽反蒋失败经过 蔡廷锴1086
十一、长城抗战1107
长城抗战概述 黄绍竑1107
日寇侵热期间热河纪行 王化一1117
日军侵热和张学良下野 王卓然1122
冷口的失陷 石彦懋1128
长城抗战第一枪 郭述祖1130
古北口长城抗战片断 杨春青1133
二十九军在喜峰口的抗战 何基沣1136
古北口抗战纪要 杜聿明 郑洞国 覃异之1140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高树勋张允荣 邓哲熙1147
十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157
塘沽协定1157
土肥原—秦德纯协定(察哈尔协定)1158
何梅协定1159
日寇侵略华北与冀察政权的形成 刘家弯1160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1164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1167
出卖中国宣言116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1169
抗日救国宣言1169
一九三五年前后日本在华北的经济侵略1170
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名单录1173
冀察政务委员会名单录1174
北平各校通电1175
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1177
各地学生运动的怒潮1178
关于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的调查报告1182
一二·九运动回忆片断 雷洁琼1185
一二·九运动的回忆 曹国智1187
一个外国人对一二·九运动的回忆 胡伯特·费瑞恩1193
朔风吹荡中的呐喊 李凌1199
热血汇流着 王汝娟1201
文化城里所见1207
和平而有力的示威游行 莫 新1208
十三、西安事变1210
西安事变前张学良杨虎城呼吁抗日的主张1210
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的言论选1212
临潼扣蒋 孙铭九1220
西安半月记 蒋中正1226
西安事变亲历记 晏道刚1237
西安事变前后的回忆 赵寿山1243
西安事变回忆录 宋美龄1248
西安事变杂谈 高崇民遗稿1260
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对于西安事变之决议案1284
西安事变 史沫特莱1285
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西安事变的文电选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