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金汉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23958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692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7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部 (1949—1978)现实主义一元化的文学39
诗歌编(上)39
第一章 现实主义诗歌的曲折历程——建国初30年诗歌创作发展概述39
第二章 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47
第一节 闻捷的诗47
第二节 邵燕祥的诗50
第三节 未央、梁上泉的诗52
第三章 现实主义精神的强化和诗歌创作的探索55
第一节 流沙河、公刘等人的探索57
第二节 艾青的探索及其对诗歌题材的拓展59
第四章 “大跃进”民歌运动与长篇叙事诗的勃兴62
第一节 大跃进民歌运动及其对诗歌发展的影响63
第二节 长篇叙事诗的勃兴66
第五章 从颂歌到战歌69
第一节 郭小川的诗71
第二节 贺敬之的诗74
第三节 李瑛、严阵、张志民的诗78
第六章 颂歌与战歌的歧途与末路——“文革”10年的诗83
第七章 17年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复归88
第一节 天安门诗歌运动89
第二节 批判“四人帮”、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92
散文编(上)96
第一章 建国初30年散文创作发展概述96
第二章 风姿各具的文艺性散文104
第一节 政治热情与战斗情思的结合——刘白羽的豪放派散文105
第二节 酿造生活与营构诗意——杨朔的诗化散文109
第三节 思想、情趣与知识的融合——秦牧的散文114
第四节 寓教育于深挚的回忆——吴伯箫、曹靖华的散文118
第五节 细腻、优美的女性散文——冰心、菡子的散文123
第三章 与时代同步的报告文学125
第一节 魏巍等的朝鲜战争通讯126
第二节 “干预生活”的报告文学12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新人、新风赞——穆青等的报告文学132
第四章 建国初30年的杂文135
第一节 夏衍、巴人、徐懋庸等的杂文136
第二节 马铁丁的杂文140
第三节 “三家村”杂文142
小说编(上)148
第一章 在现实主义道路上曲折前进——建国初30年小说创作发展概述148
第二章 建国初期的现实主义小说154
第一节 建国初期军事小说创作的高涨及其审美意义与局限155
第二节 新人、新事、新生活的热情颂歌158
第三节 现实主义小说的另一种形态——《我们夫妇之间》与《洼地上的“战役”》160
第三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出与确立163
第一节 《不能走那条路》等反映合作化的小说164
第二节 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山药蛋派”167
第三节 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170
第四节 杜鹏程的长篇战争小说《保卫延安》174
第五节 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176
第六节 建国初期的工业题材小说179
第四章 50年代中期“干预生活”、描写情爱的现实主义小说183
第一节 王蒙等“干预生活”的小说184
第二节 宗璞、邓友梅等描写情爱的小说187
第五章 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强化到“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189
第一节 李准现实主义创作的新转折——《李双双小传》与《耕云记》等小说190
第二节 “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现实主义——王汶石的短篇小说193
第三节 马烽与西戎的小说196
第四节 乡土、风俗画式的现实主义小说——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与《禾场上》199
第五节 阶级斗争观念制约下的现实主义小说——《艳阳天》与《风雷》203
第六节 城市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主义再现——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208
第七节 有浓厚浪漫色彩的革命新传奇《林海雪原》211
第八节 《红日》对长篇军事小说的艺术新发展215
第九节 茹志鹃、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短篇小说218
第十节 知识分子革命化的“苦难历程”与灵魂净化后的“英雄颂”——《青春之歌》与《红岩》221
第十一节 长篇小说的史诗化趋向(一)——柳青的《创业史》226
第十二节 长篇小说的史诗化趋向(二)——梁斌的《红旗谱》229
第十三节 长篇小说的史诗化趋向(三)——欧阳山的《一代风流》232
第十四节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235
第六章 现实主义的扭曲与扼杀——“文革”10年小说创作239
第七章 17年现实主义传统的复归——《东方》、《班主任》等1977年至1978年的小说243
戏剧编(上)248
第一章 建国初30年戏剧创作概述248
第二章 传统写实戏剧的继续发展257
第一节 夏衍、曹禺的剧作258
第二节 胡可的《战斗里成长》和《槐树庄》261
第三节 老舍的《龙须沟》和《茶馆》263
第四节 《同甘共苦》、《洞箫横吹》、《布谷鸟又叫了》271
第五节 《妇女代表》和《枯木逢春》276
第六节 《霓虹灯下的哨兵》及《年青一代》、《千万不要忘记》278
第三章 富有浪漫精神的戏剧创作282
第一节 郭沫若的《蔡文姬》282
第二节 田汉的《关汉卿》285
第四章 写实戏剧的复兴289
第一节 《于无声处》、《丹心谱》等剧作289
第二节 《西安事变》、《东进!东进!》等剧作293
第五章 戏曲与歌剧296
第一节 《十五贯》等传统戏曲改编297
第二节 创作戏曲300
第三节 歌剧创作305
第二部 (1979—1995)多元美学形态的新时期文学313
诗歌编(下)313
第一章 诗歌美学形态的多元化——新时期诗歌创作发展概述313
第二章 现实主义诗歌323
第一节 艾青的诗324
第二节 公刘的诗327
第三节 雷抒雁的诗329
第四节 杨牧、张学梦、叶延滨的诗333
第三章 朦胧诗339
第一节 北岛的诗340
第二节 舒婷的诗343
第三节 顾城、梁小斌的诗347
第四节 江河、杨炼的诗350
第四章 朦胧诗后新生代355
第一节 新传统主义诗歌群体355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诗歌群体360
第三节 女性诗人群体364
散文编(下)368
第一章 新时期散文创作发展概述368
第二章 新时期的文艺性散文377
第一节 巴金的《随想录》378
第二节 孙犁等老作家的散文382
第三节 贾平凹的散文387
第四节 女性作家群体的散文390
第五节 余秋雨的散文395
第六节 张承志、张炜的散文398
第三章 报告文学的新发展401
第一节 徐迟的报告文学401
第二节 黄宗英、柯岩、陈祖芬的报告文学404
第三节 钱钢、李延国、刘亚洲的报告文学409
第四节 乔迈、贾鲁生、胡平的报告文学412
第四章 新时期杂文415
第一节 林放、黄裳等的杂文416
第二节 邵燕祥、冯英子等的杂文420
小说编(下)425
第一章 现实主义的复归、深化、开放性发展与现代主义的引进、融合、创新——新时期小说创作发展概述425
第二章 现实主义的复归与“伤痕小说”的勃兴434
第一节 知青伤痕小说435
第二节 从维熙与“大墙文学”438
第三节 冯骥才的伤痕小说442
第四节 农村伤痕小说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444
第三章 现实主义的深化与“反思文学”浪潮447
第一节 王蒙的反思小说448
第二节 张贤亮的反思小说451
第三节 谌容与张洁的反思小说456
第四节 张弦和张一弓的反思小说461
第五节 知青反思小说464
第六节 深入到文化层面的反思小说——古华的《芙蓉镇》与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468
第七节 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再现——李准的《黄河东流去》473
第八节 京味文化小说——北京乡土、风俗画作家群476
第九节 现实主义深化在军事文学中的体现——徐怀中与李存葆等对军事文学的突破480
第十节 历史小说中现实主义的深化——《金瓯缺》、《星星草》、《大渡魂》等小说485
第四章 “改革文学”的崛起与现实主义的开放性发展491
第一节 蒋子龙的改革小说493
第二节 反映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花园街五号》和《男人的风格》等长篇小说497
第三节 农村改革小说与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502
第四节 “改革文学”从社会层面向文化层面的推进(一)——贾平凹、路遥等陕西作家的小说506
第五节 “改革文学”从社会层面向文化层面的推进(二)——张炜等山东作家的小说513
第六节 “改革文学”从社会层面向文化层面的推进(三)——柯云路的小说519
第七节 知青题材的新超越——《雪城》、《血色黄昏》、《隐形伴侣》、《桑那高地的太阳》等长篇小说523
第八节 军旅小说的新拓展——朱苏进、刘亚洲、海波等的小说528
第九节 女性小说的新探索——王安忆、铁凝的小说533
第十节 历史小说的持续繁荣和发展——《少年天子》、《曾国藩》、《灵旗》、《白鹿原》等小说539
第五章 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引进与借鉴(上)550
第一节 王蒙、茹志鹃的意识流小说552
第二节 宗璞、谌容等的超现实主义荒诞小说556
第六章 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引进与借鉴(中)560
第一节 韩少功、阿城等的“寻根小说”561
第二节 张承志、邓刚等的诗化象征小说565
第三节 刘恒、刘震云、池莉、方方等的“新写实小说”569
第七章 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引进与借鉴(下)573
第一节 刘索拉、徐星的小说575
第二节 扎西达娃、马原、洪峰等的小说578
第三节 莫言的小说582
第四节 残雪的小说585
第五节 王朔的小说588
第六节 余华、苏童、格非等的小说592
戏剧编(下)596
第一章 新时期戏剧发展概述596
第二章 写实倾向的再现主义戏剧603
第一节 《小井胡同》——再现主义戏剧的新拓展603
第二节 《狗儿爷涅槃》——再现主义戏剧的深化608
第三节 《天下第一楼》——再现主义戏剧的新成就613
第三章 写意倾向的表现主义戏剧616
第一节 《绝对信号》——探索性戏剧的先声617
第二节 《魔方》及其他——戏剧形式的新探索621
第三节 《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和“《搭错车》现象”——建立新的戏剧品格626
第四章 再现和表现的兼容与戏剧艺术的新发展632
第一节 《桑树坪纪事》——直面人生的诗化悲歌633
第二节 《洒满月光的荒原》——生命主题的多声部交响638
第五章 戏曲与歌剧641
第一节 《潘金莲》与“魏明伦现象”643
第二节 《红楼惊梦》和《曹操与杨修》647
第三节 《芳草心》及新时期歌剧创作651
附录(一)台湾当代文学概况655
附录(二)香港当代文学概况679
后记689
修订后记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