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地理学 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城市地理学 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7/34973949.jpg)
-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5539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城市地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地理学 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1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1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
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5
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5
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7
第三节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9
一、1920年以前9
二、1920—1950年9
三、1950—1970年10
四、1970年以来11
第四节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12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2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5
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6
思考题17
参考文献17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9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19
一、城市和城镇19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20
第二节 城市地域21
一、城市的行政地域21
二、城市的实体地域21
三、城市的功能地域23
第三节 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29
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29
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30
三、市带县体制33
思考题34
参考文献34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36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6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38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38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41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42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42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42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45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45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47
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48
第五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48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49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50
三、信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51
思考题52
参考文献53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54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54
一、城市化的概念54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55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56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57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59
三、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63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66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69
一、城市化的类型69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71
第四节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73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73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76
三、再城市化78
四、郊区化79
思考题81
参考文献81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83
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83
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83
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85
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86
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89
第二节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98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98
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100
三、近现代社会时期102
第三节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103
一、短暂发展时期(1953—1957年)104
二、起伏波动时期(1958—1965年)107
三、停滞时期(1966—1976年)108
四、过渡时期(1977—1981年)110
五、乡村城市化时期(1982—1991年)110
六、快速城市化时期(1992年起至今)112
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15
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115
二、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117
三、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118
四、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122
五、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127
思考题130
参考文献130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132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132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132
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133
三、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139
四、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
第二节 城市职能及其分类144
一、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概念144
二、城市职能分类方法145
第三节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153
一、最早的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153
二、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154
三、近期动态160
思考题161
参考文献161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163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163
一、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163
二、城市金字塔164
三、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165
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169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169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169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171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172
一、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172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75
三、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176
四、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177
第四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181
一、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182
二、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182
三、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183
四、城市规模研究的新难点187
思考题189
参考文献189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191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191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191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192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193
四、空间扩散198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204
一、克里斯塔勒学说204
二、廖什景观212
三、克里斯塔勒学说与廖什景观的比较216
第三节 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验证及评价217
一、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217
二、斯梅尔斯的验证218
三、斯金纳的验证219
四、对中心地理论的评价219
第四节 从生长极到核心边缘理论221
一、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221
二、生长极理论223
三、核心-边缘模式224
第五节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226
一、空间分布类型226
二、城镇密度230
三、城市经济区234
思考题239
参考文献240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41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241
一、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241
二、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演变242
第二节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243
一、早期的内容243
二、现在的内容244
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划流程和工作方法248
一、工作流程248
二、工作方法248
思考题250
参考文献250
第十章 城市土地利用252
第一节 城市土地的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252
一、城市土地的概念252
二、城市土地的特征252
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254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255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选择256
二、城市地形258
三、城市气候260
四、城市植被261
五、地基承载力261
六、城市地下空间263
第三节 地租、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利用264
一、地租的基本理论264
二、我国的土地制度267
三、地租、土地制度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269
思考题270
参考文献270
第十一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272
第一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272
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272
二、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274
三、霍依特的扇形模式277
四、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277
五、城市地域结构三模式的发展278
第二节 城市中心商务区280
一、概念与特征280
二、CBD的界定281
三、CBD的内部地域结构282
四、CBD的演变284
第三节 城市开发区287
一、城市开发区的概念287
二、世界开发区的历史演进287
三、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288
四、开发区的区位特征290
第四节 城中村291
一、城中村的概念与类型291
二、城中村的地域特征及成因293
三、城中村的改造294
思考题295
参考文献295
第十二章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297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297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297
二、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298
三、赫夫(O.L.Huff)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300
四、我国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分析301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306
一、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306
二、社会区分析307
三、因子生态分析310
第三节 城市感应空间分析315
一、感应、环境和行为316
二、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317
三、研究实例介绍318
四、研究感应空间的作用321
思考题321
参考文献321
第十三章 城市问题323
第一节 城市的主要问题323
一、城市环境问题323
二、城市交通问题326
三、城市住宅问题328
四、城市社会问题330
五、城市安全问题334
第二节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336
一、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337
二、可持续的交通341
三、可持续的生态346
四、可持续的社会347
五、加强城市公共安全350
思考题352
参考文献352
主要参考书目353
后记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