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居游之间 游牧、采猎、渔捞三型游文化变迁与生态重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居游之间 游牧、采猎、渔捞三型游文化变迁与生态重塑
  • 王俊敏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ISBN:978754264517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游牧-民族文化-文化研究-中国;狩猎-文化研究-中国;捕捞-文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居游之间 游牧、采猎、渔捞三型游文化变迁与生态重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游与居,进与退1

一、居游之辨1

二、从游与居的角度考察文化的独特意义4

三、关于中国的居游两系文化6

四、关于汉族的游文化10

五、居游之间13

六、进退之际20

七、文化变迁与生态重塑的核心机制21

参考文献27

第一篇 蒙古游牧文化变迁与草原生态重塑33

题记33

牧区社区的形成和特点35

一、牧区社区的概念35

1.牧区与社区35

2.牧区社区与农村社区36

3.牧区社区与少数民族聚居区39

二、牧区社区的结构40

1.牧区社区的结构特点40

2.关于浩特41

3.关于牧民邻居42

三、牧区社区的功能43

1.家庭小区43

2.嘎查卫星区45

3.苏木中心区47

4.外围区的辅助作用48

四、牧区社区的成因48

1.草原生态和草原畜牧经济49

2.人口的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49

3.盟旗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51

4.家庭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和小牧家庭经济51

五、对牧区居住方式演变的补充讨论52

牧民家庭及其经济54

一、家庭小区:地缘上扩大的家庭54

二、牧民家庭经济:牧区经济社会史的新生事物55

三、牧民家庭经济的形态:以牧为主的复合型生态经济58

1.以草立业58

2.以畜为本59

3.以林护牧60

4.以水保牧60

5.以农养牧61

6.家庭生态牧业与牧业生态62

四、两性分工和雇工:家庭劳动力的转移与短缺63

1.两性分工的特点63

2.家庭劳动力的转移与短缺65

3.雇工成为普遍现象65

青年牧民的生育观念67

一、生育的性别观念:男女一样67

1.妇女在“两种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67

2.子女都可以养老送终68

3.子女都可以传宗接代69

4.子女教育一视同仁70

二、生育的数量观念:男女双子71

1.没有多子生育观念71

2.不愿意接受独子生育观念72

3.持有男女双子生育理想73

三、生育的质量观念:重视教育74

锡林郭勒盟生态移民项目个案研究76

欣康扶贫开发移民村78

一、建村伊始78

二、十年沧桑80

三、两点讨论86

1.“出来”与“回去”86

2.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机制89

巴音乌拉生态移民村93

一、游牧终结,草场沙化94

二、生态移民,两次搬迁98

三、“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102

四、草场恢复与再利用105

五、未搬迁的嘎查和牧民108

六、草场征用纠纷111

七、养牛专业合作社——巴音牧场114

八、定牧与游牧、圈养与放养的辩证117

九、养牛业污染与有机肥料厂120

十、玛这个人122

草原生态重塑与畜牧生产方式转变的大生态观126

一、完全赞成的观点127

二、不完全赞成的观点128

1.指导政府决策的草地生态“科学”还不够科学128

2.通过减畜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和遏制生态恶化131

3.牧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社会资源的重要性132

人口流动与城镇化135

引言: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135

一、市场经济、服务业、人口流动与城镇化137

二、生态退化、人口流动与城镇化140

三、分散居住、人口流动与城镇化141

四、教育市场化和全球化、人口流动与城镇化143

参考文献144

第二篇 兴安岭采猎文化变迁与森林生态重塑149

题记149

民族与国家关系的演进151

一、民族史与国家史的关系151

二、鄂伦春族与国家关系的演进155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158

生产关系的变迁及其效应163

一、鄂伦春族生产关系的变迁和特点163

二、不同时期合作经济的异同164

1.地域“乌力楞”和“安嘎”164

2.互助组和初级生产合作社165

3.新经济联合体166

三、“直接过渡”优劣得失再评价167

四、鄂伦春族至今何以未能发展出普遍的个体经济168

1.自主能力和独立精神暂时丧失169

2.对新的经济类型还不熟悉169

3.家庭细胞被严重损害169

五、合作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无先进与落后之分170

经济类型的变迁及其效应172

一、鄂伦春族经济类型和生产方针的演变及其启示172

二、弃猎转产之后的问题175

三、经济类型之间的关系与单线历史进化论178

居住方式的变迁及其效应181

一、居住方式与经济类型的关系181

二、定居是文化丛、而不是文化因子或文化模式的改变183

三、从分散定居到集中定居,再到城镇化184

商品交换及其生态经济限制187

一、商品交换与经济类型的关系187

二、自然经济、产品经济与商品经济189

三、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190

重说采猎经济194

一、采猎经济本来是最适合森林生态系统的复合经济194

二、采猎经济也是综合经济而非单一经济196

1.采集197

2.捕鱼197

3.手工制作198

4.多种经营和多种经济类型199

三、采猎经济能否成为现代经济,成为现代经济又怎样200

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经济204

一、民族经济是否还存在204

二、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经济205

三、特色经济与市场和生态的关系207

鄂温克族猎民的生计变迁与环境变化208

一、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生态移民调查208

1.鄂温克族历史渊源和敖鲁古雅猎民乡简况208

2.驯鹿及驯鹿业发展情况209

3.生态移民的原因和发展构想210

4.生态移民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212

二、吉登嘎查鄂温克族猎民村弃猎转牧调查212

三、鄂伦春族猎民与鄂温克族猎民弃猎转产的初步比较214

1.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214

2.民族交往和文化接触215

3.民族政策215

参考文献216

第三篇 太湖渔捞文化变迁与湖泊生态重塑219

题记219

生态压力下的太湖渔业与渔民生计变迁221

一、太湖水产资源及其保护221

二、太湖捕捞渔业的发展224

1.渔民和渔船225

2.渔具和渔法226

3.产量、产值和收入227

三、太湖的人工放流增殖227

四、太湖养殖渔业的发展229

1.网围养鱼的发展230

2.网围养蟹的发展230

五、网围养殖渔业的问题及其与太湖水环境恶化的关系232

1.网围养殖存在的问题232

2.网围养殖对太湖水环境恶化应负的责任233

六、网围养殖大整治与渔民生计再转型236

结语:渔民同时作为“生态民”239

湖村渔家241

一、研究背景和个案简介241

1.研究背景241

2.湖村概况242

二、捕鱼为生,船屋为家243

三、从渔家船学到流动学馆246

四、生产关系变革,居住方式改变248

1.生产关系变革248

2.连家船改造,围湖造田,岸上定居249

五、从内塘养殖到外湖养殖253

六、船岸双居,水陆两栖256

1.居住方式的嬗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256

2.第二次陆上定居259

七、水陆两栖式居住模式的成因260

八、生计方式变化带来的影响263

1.社会性影响:渔帮关系和渔农关系263

2.生态性影响:环境卫生和饮用水264

九、湖区退渔还湖,围养整治,村民上访265

十、围养整治及东太湖综合整治的效应271

十一、设想中的生态养鱼模式277

十二、垦区退垦还湖,整村搬迁,村民再次上访280

十三、渔捞文化的特殊性与法律政策的普遍性287

1.渔民是否“无地”,无地是否就无所谓“失地”288

2.无房户渔民是否“无房”,无房是否也就“无基”289

十四、过快的社会文化变迁的效应和机制292

结语:重居轻业,居而不安;优先生态,永续发展293

参考文献2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