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寒声文集 第2卷 中国梆子声腔源流考论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寒声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三晋出版社
- ISBN:754570282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50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寒声文集 第2卷 中国梆子声腔源流考论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独特的贡献 重大的收获——《中国梆子声腔源流考论》序&曲润海1
《中国梆子声腔源流考论》序&李金泉1
绪论1
第一章 辨析篇22
一、概说22
二、“板腔体”与“板式变化体”论23
三、周贻白与梆子腔起源说25
四、《中国戏曲通史》的两源说26
五、《论梆子腔》一书的成就与“横贯关中说”分析27
六、板腔体秦腔出于“西秦腔”说31
七、墨、田两氏梆子戏探源32
八、青阳腔“滚调”转化说35
九、“俗曲道情”与道教善人“劝善调”转化说37
第二章 求索篇41
一、概说41
二、在“戏改”面前踏入戏曲研究之门43
三、拙著《初论梆子戏的产生》一文的收获与不足45
(一)历史上两大曲体结构的同时存在45
(二)从方言区到地域性“音色片”的形成46
(三)板腔体梆子腔形成于山、陕、豫三角地带46
(四)单从诗歌文学角度探索声腔的失误46
四、“山陕梆子”记载问世的历史价值47
(一)朱维鱼《河汾旅话》中的“山陕梆子”47
(二)光绪三十三年(1907)维克多公司的“山陕梆子”唱片存世47
(三)“山陕梆子”两函刻印本的发现50
五、从《牧羊卷》说起51
六、同州梆子有奚琴的历史价值53
第三章 匡正篇56
一、概说56
二、魏长生究竟何处学艺,又从何处入都61
三、魏长生唱的不是板腔体梆子腔65
四、去伪存真,寻觅灼见75
附:研究魏三结论79
五、名词背后需要的是求实精神81
第四章 滥觞篇86
一、概说86
二、“向无曲谱、只沿土俗”的顿悟87
三、“歌从于言”(方言)与民歌、地方戏曲89
四、诗歌产生与口耳相传93
五、“有声调不入曲〔转读〕”的发现96
六、释家“吟词”与“吟诵体杂剧”102
七、唐代俗讲“变文”与〔转读〕歌唱105
第五章 灵育篇114
一、概说114
二、两宋市井通俗文化兴起与《宝卷》的问世117
三、有声调不入曲〔转读〕的几支传承121
四、弹词和鼓词的第二次飞跃124
五、影戏、偶戏歌唱与〔转读〕131
第六章 玉成篇137
一、概说137
二、对〔转读〕与“吟诵体宋杂剧”的思考140
三、元杂剧的衰微与梆子腔的萌生145
四、奚琴的发展与胡琴家族的形成146
五、奚琴与《宝卷》干梆〔转读〕宣唱的结合149
六、九个“琴戏”剧本发现的历史价值156
七、庙会民俗文化是板腔体梆子戏的温床159
八、山、陕、豫三角地带的人文环境161
九、平民中创立的原生梆子“奚琴腔”162
第七章 原生篇165
一、概说165
二、板腔体梆子戏产生的时间考166
三、梆子戏初期史料集萃表172
四、十五、十六世纪前后山、陕、豫地区的人文环境180
五、板腔体梆子戏原生阶段剧目182
六、梆子戏原生阶段的戏曲音乐186
七、梆子戏原生期的演出与戏箱189
八、板腔体梆子声腔产生的几个重要历程191
(一)有声调不入曲〔转读〕唱经的创立191
(二)有声调不入曲〔转读〕讲唱“变文”时期191
(三)〔转读〕宣唱“宝卷”的浮出水面192
(四)〔转读〕说唱“宝卷”与“奚琴”伴奏192
(五)“天籁”方音歌唱与梆子“声腔”问世192
(六)原生梆子声腔阶段的下限192
第八章 蔓延篇194
一、概说194
二、方言片与行政区划195
三、板腔体梆子腔的“流传”199
四、梆子腔随乡入俗“音随地改”中的“流变”201
五、梆子声腔“流布”与区域乡土文化207
六、梆子腔系与梆子声腔方音地域分布211
(一)梆子腔系分布表例211
(二)梆子声腔的地域分布213
第九章 脱颖篇215
一、概说215
二、明、清俗曲丛生时代的梆子腔216
三、原生梆子阶段的生存方式217
四、诸腔杂陈掩盖中的板腔体梆子腔223
五、清嘉庆三年“诏谕”禁戏新解237
六、机遇,脱颖而出240
(一)京腔十三绝240
(二)花部诸腔热241
(三)徽、西(梆子)二部称誉京华242
第十章 成荫篇244
一、概说244
二、板式划分245
三、方言与声腔249
四、唱词、念白、辙口265
(一)板腔体梆子腔纯属民间文学特点265
(二)“辙口”在唱、念中的地位272
(三)遵辙、方音转腔的含义281
五、梆子腔音乐的形成281
(一)梆子腔剧种音乐“声腔制”282
(二)调门、音阶、调式、音列282
(三)板眼、节奏、速度、力度运用289
(四)唱论、曲练、行当、演唱技艺、流派声腔创造297
(五)乐器、演奏、托腔保调与演奏创新303
(六)梆子腔戏曲音乐与歌剧音乐的异同305
(七)传承、创新、稳态、半稳态307
第十一章 谙稔篇312
一、概说312
二、萌动五十年,走向梆子腔系的讯息网314
(一)陕西省314
(二)河南省315
(三)山西省315
(四)河北省316
(五)内蒙古自治区317
(六)甘肃省317
(七)宁夏回族自治区319
(八)青海省320
(九)安徽省320
(十)四川省320
三、通权达变半个世纪梆子腔系的形成322
(一)河南省322
(二)山西省327
(三)河北省328
(四)陕西省331
(五)山东省336
(六)内蒙古自治区341
(七)安徽省344
(八)江苏省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