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影像传播与社火文化的变迁 一个西北村庄的民族志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影像传播与社火文化的变迁 一个西北村庄的民族志研究
  • 谢太平著;李珮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ISBN:9787504378309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社火-研究-西北地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影像传播与社火文化的变迁 一个西北村庄的民族志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以及研究概述1

一、选题的由来1

二、研究概述4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9

第三节 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选择和应用10

一、观察法13

二、访谈13

三、内容分析14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文章结构14

第一章 走进某村和社火影像传播的民族志研究18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梳理:影像、影像传播、社火19

一、影像19

二、影像传播22

三、社火23

第二节 选择某村的必然性和社火影像传播研究的有效性26

一、社火文化与影像技术融汇交流的实景地:某村的地理和人文26

二、“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平衡:民族志对研究者的身份要求41

第三节 研究影像技术与文化变迁的切入点:敬神娱人的传统社火44

一、某村社火是北方农村社火文化的缩影45

二、某村社火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48

第二章 某村社火影像及其社会功能:身份认同和记忆保存58

第一节 某村影像的历史:照片、电影、电视、影碟、手机59

一、土电影:娱乐为主,宣传为辅60

二、照片:承载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和时代记忆60

三、电影:从疯狂追捧到倍受冷落62

四、电视:唯一具有垄断地位的大众媒介64

五、影碟影像:“与我相关性”的增强与“自他式观看”的形成65

六、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影像:随时随地的娱乐66

第二节 本地社火影像的生产和摄制67

一、拍摄者:以乡村大学生和乡村教师为主69

二、拍摄内容:社火表演内容的精心选择70

三、摄制流程: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编辑71

四、影像分发:从随意分发到登记分发71

第三节 社火影像的社会功能73

一、认知功能:社火文化的空间延伸73

二、记忆维系:保存自我记忆和乡村社会记忆77

三、情感体验:不安全感的消除80

第三章 “自他式观看”:社火影像传播的心理动力84

第一节 “自他式观看”:一个阐释框架87

一、启发:从中层理论到“权力的媒介网络”87

二、“自他式观看”的内涵:自我陌生化和自我社会化92

第二节 “与我相关性”推动村民积极接触和解读社火影像103

一、“与我相关性”是村民接触社火影像的内在动力103

二、结构性因素影响社火影像的日常接触和喜好111

第三节 社火影像的功能性使用和对自我的关注118

一、自我陌生化:影像观看中对自我形象的关注118

二、社火影像的功能性使用:选择、挪用和维护社会关系125

第四节 社火的展演化和想象中自我形象的重构135

一、展演循环提供了自我形象重构的平台137

二、自我形象在关注与想象性关注中重构139

第四章 复合式传播:影像传播心理动力的外化146

第一节 社火影像的两级传播148

一、“两级传播论”有助于理解乡村社火影像传播流149

二、影像传播中舆论领袖的作用:选择、学习和教授153

第二节 社火影像的差序传播168

一、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造就了社火影像的“差序传播”168

二、社火影像差序传播呈现典型的“圈子化传播”现象183

三、“面子”诉求影响社火影像传播187

第三节 社火影像的自我传播191

一、“镜中我”和社火影像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力192

二、“蛋式传播模式”和社火影像传播中隐密的心理变化194

三、社火影像的自我传播:记忆的勾连、想象的自我和自我平衡197

第四节 社火影像传播的外部动力201

一、潜在动力:商业因素促进社火影像的流通202

二、政策保障:当地政府部门对于社火文化的间接推动204

三、直接动因: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209

第五章 影像传播与社火文化的重构:由行为到文化216

第一节 内容重构:大众文化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侵蚀217

一、社火学习方式的革命:从口传心授到以影像为师218

二、被大众文化重构的社火文化221

第二节 功能变迁:社火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社火化230

一、社火影像与日常生活的互动230

二、社火影像与日常生活的互构234

第三节 感知方式的变迁:灵韵的消逝和弥散性受众的出现235

一、社火影像驱逐传统社火的“灵韵”235

二、社火表演的直接受众成为社火影像的弥散性受众238

第四节 表演时空的重构:从仪式阈限到娱乐时空240

一、社火影像中仪式性的衰落242

二、同时性和镶嵌性的弱化与娱乐时空的出现245

第六章 影像传播与文化变迁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启示248

第一节 乡村文化建设与影像传播249

一、乡村文化建设路径上的不足:由上而下249

二、影像传播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252

第二节 乡村文化建设中影像传播的思考255

一、意见领袖的培养:乡村精英和乡村大学生255

二、传播内容的挖掘:民俗文化及其影像化257

三、传播路径的更新:上下互动的传播路径260

四、传播对象的定位:明确以农民为主体261

五、传播目标的设定:从被动接受者转向积极参与者262

结 语 影像传播与传统社火文化的重构:启示与未来265

一、作用方式:“心理能”通过作用于人间接促进社火文化变迁266

二、传播模式:基于乡村社会差序格局的复合式传播模式269

三、影像的自他式传播(self-otherized communication)理论272

四、传播技术与传统文化:修补、复兴还是加速消亡273

五、论文存在的不足和继续研究的方向276

主要参考文献278

附录288

附录一 访谈提纲288

附录二 某村“八字句”整理291

附录三 田野调查图片选2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