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理、丽江传统聚落形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陈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17074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聚落地理-研究-云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理、丽江传统聚落形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目的7
1.1.3 研究意义7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7
1.2.1 传统聚落7
1.2.2 聚落类型的划分8
1.2.3 聚落形态的内涵9
1.2.4 形态形成机制10
1.3 研究对象10
1.3.1 传统聚落的选择10
1.3.2 大理、丽江的特色10
1.3.3 典型案例的选择11
1.4 研究方案11
1.4.1 基础资料11
1.4.2 研究方法12
1.4.3 具体方案14
第2章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形态对比研究17
2.1 本章引论17
2.2 云南传统聚落的生存背景17
2.2.1 自然环境17
2.2.2 民族文化18
2.2.3 分布特征19
2.3 高原山地聚落20
2.3.1 傈僳族20
2.3.2 独龙族22
2.3.3 怒族22
2.3.4 藏族24
2.3.5 小结25
2.4 半山地聚落27
2.4.1 布朗族27
2.4.2 佤族28
2.4.3 哈尼族30
2.4.4 基诺族33
2.4.5 彝族34
2.4.6 拉祜族37
2.4.7 小结38
2.5 平坝聚落41
2.5.1 傣族41
2.5.2 纳西族摩梭人43
2.5.3 小结44
2.6 本章结论45
第3章 大理、丽江聚落综合分析47
3.1 综合概况47
3.1.1 地理区位47
3.1.2 发展历史48
3.1.3 行政区划51
3.1.4 聚落风貌现状分析52
3.2 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54
3.2.1 自然因素54
3.2.2 经济因素56
3.2.3 社会因素59
3.3 聚落分布特征分析60
3.3.1 滇西北横断山脉的区域决定了该地域以山地聚落为主60
3.3.2 聚落集中于中等海拔,使海拔与人口形成负相关61
3.3.3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聚落选址地形之间存在关联62
3.3.4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聚落人口规模形成正相关62
3.3.5 聚落整体风貌与地形地势、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63
3.4 典型案例的选择63
第4章 山地型传统聚落66
4.1 本章引论66
4.2 诺邓综合概况66
4.2.1 自然地理环境66
4.2.2 历史文化渊源67
4.3 诺邓空间形态构成69
4.3.1 整体空间形态69
4.3.2 公共建筑空间形态70
4.3.3 居住建筑空间形态74
4.3.4 街巷空间形态75
4.3.5 节点空间形态76
4.3.6 聚落肌理的图底关系79
4.4 诺邓形态形成过程80
4.4.1 初建阶段——汉唐时期80
4.4.2 鼎盛阶段——明清时期81
4.4.3 衰落阶段——民国年间84
4.4.4 回归农耕——1949年以后86
4.4.5 空间形态演变规律87
4.5 诺邓形态形成机制分析88
4.5.1 整体空间形态层面上的主导机制88
4.5.2 内部空间形态层面上的主导机制93
4.6 诺邓小结120
4.7 丽江宝山石头城122
4.7.1 综合概况122
4.7.2 形态形成过程123
4.7.3 生产生活128
4.7.4 形态形成机制分析130
4.7.5 石头城小结130
4.8 本章结论132
第5章 半山地型传统聚落133
5.1 本章引论133
5.2 束河综合概况133
5.2.1 自然地理环境133
5.2.2 历史文化渊源134
5.3 束河空间形态构成137
5.3.1 整体空间形态137
5.3.2 公共建筑空间形态138
5.3.3 居住建筑空间形态141
5.3.4 街巷空间形态143
5.3.5 水系空间形态144
5.3.6 节点空间形态148
5.3.7 聚落肌理的图底关系149
5.4 束河形态形成过程150
5.4.1 明朝以前150
5.4.2 明朝年间152
5.4.3 清朝年间152
5.4.4 民国以后到20世纪中后期153
5.4.5 空间形态演变规律154
5.5 束河形态形成机制分析156
5.5.1 整体空间形态层面的主导机制156
5.5.2 内部空间形态层面的主导机制158
5.6 束河小结177
5.7 大理周城村179
5.7.1 综合概况179
5.7.2 空间形态构成180
5.7.3 形态形成过程186
5.7.4 形态形成机制分析189
5.7.5 周城小结191
5.8 本章结论194
第6章 平坝型传统聚落195
6.1 本章引论195
6.2 综合概况195
6.2.1 自然地理环境195
6.2.2 历史文化渊源196
6.2.3 聚落发展历史198
6.3 寺登街空间形态构成199
6.3.1 整体空间形态199
6.3.2 公共建筑空间形态200
6.3.3 居住建筑空间形态203
6.3.4 街巷空间形态205
6.3.5 节点空间形态206
6.3.6 聚落肌理的图底关系208
6.4 寺登街形态形成过程208
6.4.1 元朝以前209
6.4.2 明清时期209
6.4.3 民国年间210
6.4.4 空间形态演变规律211
6.5 寺登街形态形成机制分析212
6.5.1 整体空间形态层面的主导机制212
6.5.2 内部空间形态层面的主导机制215
6.6 寺登街小结232
6.7 大理喜洲村234
6.7.1 综合概况234
6.7.2 空间形态构成235
6.7.3 形态形成过程244
6.7.4 形态形成机制分析251
6.7.5 喜洲村小结259
6.8 本章结论261
第7章 三类传统聚落之间的对比研究263
7.1 本章引论263
7.2 空间形态对比263
7.2.1 整体空间形态263
7.2.2 公共建筑及空地广场264
7.2.3 民居类建筑266
7.2.4 街巷、桥梁、古树267
7.3 形态形成过程对比269
7.3.1 初建时期269
7.3.2 鼎盛时期270
7.3.3 走向衰落271
7.3.4 小结272
7.4 形态形成机制对比272
7.4.1 整体空间形态层面的主导机制对比272
7.4.2 内部空间形态层面的主导机制对比273
7.5 本章结论279
第8章 结论281
8.1 传统聚落形态形成机制总结281
8.2 对当代的启示与意义285
8.3 后续研究286
主要参考文献287
图表说明293
附录A 云南传统民居分布一览表306
附录B 驻诺邓井的盐务行政机构及其变迁表307
附录C 黄姓题名坊上的碑刻文字308
彩图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