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地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孙金铸主编;陆可馨,陆心贤,王驾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05662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453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地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前言1
第二节 中国地理的研究方法2
一 唯物主义观点、辩证的方法2
二 比较法2
三 地图法2
四 电化教学2
第三节 中国的地理位置、领土和邻国3
第一节 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5
一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5
第二章 中国的地貌与矿产5
二 地貌格局呈网格状分布6
三 地貌类型复杂,山多而高8
第二节 地貌形成的因素8
一 构造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形成8
二 气候、岩性与地貌的形成13
第三节 地貌类型14
一 山地14
二 高原17
三 盆地19
四 丘陵20
五 平原21
六 特殊地貌23
一 矿产资源的特点29
第四节 矿产资源29
二 主要矿产30
三 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36
第三章 中国的近海40
第一节 海区划分和海域变迁40
一 五大海区40
二 中国近海的形成与海岸的变迁42
三 大陆架44
第二节 海岸和岛屿45
一 海岸45
二 岛屿47
第三节 水文特征48
一 近海海流系统48
二 潮汐50
三 海水的温度与盐度52
第四节 海洋资源55
一 我国的海洋资源55
二 海岸带的开发56
第四章 中国的气候58
第一节 气候的基本特征58
一 季风盛行58
二 大陆性强58
三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59
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59
一 地理因素59
二 大气环流因素63
一 盛行气团与锋面67
第三节 季风与特殊天气67
二 特殊天气70
第四节 主要气候要素74
一 太阳总辐射74
二 气温76
三 降水84
四 干燥度88
第五节 水热资源与农业生产89
一 夏季高温多雨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89
二 旱涝灾害90
第一节 河川径流92
一 流域和水系92
第五章 中国的陆地水92
二 地表径流94
三 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96
四 河流的泥沙和冰情98
第二节 主要河流99
一 长江99
二 黄河101
第三节 湖泊104
一 概况104
二 五大湖区105
第四节 冰川107
一 概况107
二 冰川的类型108
三 冰川的利用108
一 概述109
第五节 地下水109
二 北方的地下水110
三 南方的地下水111
第六节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11
一 水资源及其利用111
二 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途径112
第六章 中国的植被与土壤115
第一节 植被、土壤的基本特征115
一 种类丰富、类型繁多115
二 发育古老116
三 分布错综117
四 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刻117
一 纬度地带性分布118
第二节 植被、土壤分布规律与主要类型118
二 经度地带性分布122
三 青藏高原植被土壤、分布126
四 垂直地带分布规律127
五 非地带性植被、土壤的分布129
第三节 植物、土壤资源130
一 植物资源130
二 土壤资源132
第七章 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与保护135
第一节 第三纪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变135
一 老第三纪的自然环境135
二 新第三纪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变135
第二节 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137
一 东部季风区137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保护138
二 西北干旱区138
三 青藏高寒区138
一 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资源139
二 增加植被的覆盖率139
三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140
四 解决农村牧区能源问题140
第八章 中国人口地理142
第一节 人口地理142
一 人口数量及其增长142
二 人口构成145
三 人口的分布与迁移147
第二节 民族地理151
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51
二 各民族地区分布特点152
与对策155
三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155
第九章 中国农业地理159
第一节 概述159
一 我国农业的战略地位159
二 我国农业发展和布局的主要变化160
第二节 土地利用164
一 我国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的特点164
二 我国的耕地及其潜力167
三 开发山区,建设山区169
第三节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生产布局170
一 粮食作物生产布局170
二 经济作物生产布局176
一 我国的森林资源及其分布181
第四节 林业生产布局181
二 我国林业生产的发展与问题182
三 调整林业生产布局,加速我国林业发展183
第五节 畜牧业生产布局184
一 我国畜牧业发展概况184
二 我国几种畜牧业类型的生产和布局184
第六节 渔业生产布局186
一 我国渔业发展概况186
二 海洋渔业187
三 淡水渔业188
第七节 我国的农业区域189
一 农业分区研究的必要189
二 我国农业生产地区差异大势189
三 我国四大农业区域简介190
第十章 中国工业地理193
第一节 工业发展与布局的巨大变化193
一 工业的地位日益加强,已有相当的规模193
二 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渐趋合理194
三 工业地区布局有较大改善194
第二节 能源工业195
一 煤炭工业195
二 石油工业199
三 电力工业200
第三节 冶金工业201
一 钢铁工业202
二 有色金属工业205
一 我国的化工资源206
第四节 化学工业206
二 我国主要化工部门的发展与布局207
第五节 机械工业209
一 我国机械工业发展概述209
二 我国主要机械工业部门及其布局210
第六节 建筑材料工业212
一 我国建筑材料工业发展概述212
二 我国主要建材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布局213
第七节 纺织工业214
一 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和布局概述214
二 我国主要纺织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布局216
一 粮食加工工业218
二 制糖工业218
第八节 食品工业218
三 卷烟工业220
第九节 造纸工业220
第十节 主要工业基地与工业布局展望221
一 我国主要工业基地221
二 我国工业布局发展展望223
第十一章 中国交通运输地理225
第一节 概述225
一 交通运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225
二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226
第二节 铁路运输230
一 我国铁路运输发展与布局概述230
二 我国铁路的主要干线231
一 我国水运业发展概述235
第三节 水运航道与港口235
二 水运主要干线及重要海港236
第四节 公路、民航和管道运输241
一 公路运输241
二 民用航空运输242
三 管道运输244
第十二章 中国旅游地理246
第一节 发展旅游事业的优势及其开发利用246
一 发展旅游事业的优势246
二 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概况251
第二节 旅游地理分区255
一 旅游地理分区的目的和依据255
二 旅游地理区概况255
一 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势260
第十三章 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260
第一节 划分三个经济地带的依据260
二 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261
第二节 三个经济地带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战略262
一 东部沿海经济地带262
二 中部经济地带264
三 西部经济地带266
第二篇 区域分论269
第十四章 中国地理区划269
第一节 学习分区地理的意义269
第二节 中国地理区划272
一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274
第十五章 东北区274
第一节 冷湿的环境274
二 冷湿的气候276
三 冻土广布277
四 我国沼泽分布最广的地区278
第二节 富饶的资源279
一 土地资源279
二 森林资源280
三 水利资源281
四 矿产资源281
五 旅游资源281
第三节 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282
一 我国第一个重工业基地282
三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86
二 我国最大的木材产地286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与主要城市289
一 以铁路为主的交通运输289
二 主要城市290
第五节 省区优势291
一 辽宁291
二 吉林292
三 黑龙江293
第十六章 华北区295
第一节 黄土分布广泛295
一 黄土高原295
二 华北平原296
四 冀北山地297
三 山东丘陵与低山297
五 豫西山地298
六 秦岭与汉水谷地298
第二节 暖温带季风气候299
一 冬冷夏热,温差大299
二 夏雨集中,春旱严重300
第三节 以棉麦为主的农业区301
一 粮食作物302
二 经济作物303
第四节 以能源、重化工和棉纺为主的工业基地303
一 能源、重化工工业基地303
二 钢铁工业305
四 主要工业区306
三 棉纺工业306
第五节 海陆空交通、主要城市和旅游胜地308
一 发达的交通运输网308
二 主要城市与旅游胜地309
第六节 省区优势314
一 北京市314
二 天津市314
三 河北省316
四 山西省317
五 陕西省317
六 河南省318
七 山东省319
二 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便于综合开发利用320
一 南北通途320
第一节 优越的自然条件320
第十七章 华中区320
三 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322
四 江湖水网密布,水利资源富饶325
五 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有利发展冶金工业329
六 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事业前景广阔330
第二节 发达的综合性农业331
一 农业发展特点331
二 发达的耕作业331
三 亚热带人工速生林业基地333
四 发达的渔业基地335
第三节 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336
一 以冶金、机械、化工为主的重工业336
五 家畜家禽饲养业336
二 以纺织、食品为主的轻纺工业340
三 主要工业区341
第四节 发达的交通运输网和主要城市341
一 横贯东西的长江水运大动脉341
二 联系国内外的海上运输枢纽342
三 纵横交错的铁路干线342
四 城市类型众多343
第五节 省区优势344
一 上海344
二 江苏345
三 浙江345
四 安徽346
五 江西347
六 湖北348
七 湖南349
第十八章 华南区351
第一节 滨临热带海洋的南方省区351
一 祖国的“南大门”和“侨乡”351
二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351
三 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354
四 漫长的海岸线,广阔的热带海洋358
五 溪流众多,径流丰富359
六 丰富的林业资源361
第二节 以水稻为主的农业区和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基地361
一 农业生产特点361
三 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基地363
二 主要农作物363
四 热带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364
第三节 迅速发展的轻纺、食品、电子、电器工业364
一 农产品加工工业364
二 纺织工业365
三 新兴的电子、家用电器工业365
四 石油工业365
五 有色金属采冶业365
第四节 发达的海运和众多的海港366
一 具有重要地位的海上运输业366
二 具有区内意义的内河运输业366
四 稠密的公路运输网和迅速发展的航空运输业368
第五节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放区368
三 沟通内陆与沿海地区的铁路干线368
第六节 主要经济中心城市369
第七节 省区优势370
一 福建370
二 广东371
三 广西372
四 台湾373
五 香港374
六 澳门374
第十九章 西南区376
第一节 自然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376
一 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376
二 自然景观复杂,生物资源多样378
三 山区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379
四 区域差异明显380
第二节 类型多样的农业385
一 农业生产特点385
二 耕作业386
三 我国南方最大的天然林业区388
四 畜牧业388
五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山区农业388
第三节 以重工业为主的西部工业基地389
一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发展重工业的有利条件389
二 具有发展前途的钢铁工业390
三 地位重要的有色冶金工业392
七 轻纺工业393
六 军用技术与民用工业相结合的机械工业393
四 南方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393
五 发达的天然气工业和化学工业393
第四节 以陆路为主的交通运输业394
一 迅速发展的铁路干线394
二 地位重要的山区公路395
三 以川江为主的内河航线395
第五节 主要城市396
一 重庆396
二 成都396
三 昆明396
四 贵阳396
第六节 省区优势397
一 四川397
六 西昌397
五 攀枝花397
二 云南398
三 贵州399
第二十章 青藏区401
第一节 “世界屋脊”401
一 地形特点401
二 组成部分402
第二节 高寒景观404
一 特殊的高原气候404
二 独特的高寒景观407
一 亚洲大江大河的源头411
二 世界最大的高原湖群411
第三节 江河源头与高原湖区411
三 喜马拉雅地热带412
第四节 以牧业为主的经济413
一 农业生产特点413
二 畜牧业413
三 耕作业414
四 发展中的工业415
第五节 高原交通和城市416
一 亟待发展的交通运输业416
二 主要城市417
第六节 省区优势418
一 青海418
二 西藏419
一 天山421
第十一章 新疆区421
第一节 山盆相夹的地形与荒漠景观421
二 主要盆地422
三 温带、暖温带荒漠景观424
第二节 农牧业425
一 绿洲农业和农垦业425
二 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427
三 加强林业建设,促进农林牧结合428
第三节 能源资源丰富,工业潜力大429
一 丰富的矿产429
二 石油工业429
三 纺织工业429
二 联系区内外的航空线430
一 初具规模的公路网430
第四节 发展中的交通与城市430
三 发展中的铁路线431
四 城市新貌431
第五节 水土资源的利用和改造432
一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432
二 土壤盐渍化的防治434
三 防风固沙434
第二十二章 蒙甘宁区436
第一节 坦荡的高原和草原荒漠景观436
一 辽阔的高原437
二 构成地理界线的山脉438
三 带状的平原439
四 温带草原和荒漠景观440
一 重要的畜牧业基地442
第二节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442
二 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443
第三节 新兴的工矿业447
一 内蒙古的钢铁、稀土、煤炭和畜产品加工工业447
二 甘肃的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和毛纺织工业448
三 宁夏的煤炭和毛纺织工业448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与城市449
一 铁路交通449
二 主要城市449
第五节 省区优势450
一 内蒙古450
二 宁夏451
三 甘肃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