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苏关系演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兼论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与经验启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苏关系演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兼论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与经验启示
  • 叶政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02508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259页
  • 主题词:中苏关系-影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苏关系演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兼论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与经验启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14

三、研究框架及难点15

四、研究意义17

第一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演变的缘起与发展19

第一节 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背景19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引发了关于时代、战争与和平等问题的新思考20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新局面促使了对两制关系的再认识24

三、斯大林“盖子”的揭开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对传统体制的反思27

第二节 中苏关系演变的主要阶段30

一、分歧产生与内部争论31

二、矛盾激化与公开不点名批判40

三、以“九评”为标志的公开大论战51

四、批判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路线60

第二章 中苏关系演变的成因分析68

第一节 中苏关系演变的远因68

一、历史积怨、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差异的影响68

二、国际共运的论战传统及其带来的思维惯性73

第二节 中苏关系演变的近因77

一、所处国际环境的现实差异与发展阶段的不同定位77

二、苏联大国主义、苏共大党主义与中国寻求平等地位的内在冲突81

三、决策者个性因素与同盟沟通机制的非制度性制约85

第三章 中苏关系演变对全面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直接影响90

第一节 中苏关系演变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90

一、对传统经济模式进行积极调整91

二、赶超战略的主观构想及其实践96

三、在恢复发展经济中重归旧有模式104

第二节 中苏关系演变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发展110

一、对斯大林问题的评价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110

二、对“两全”观点的争议与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116

三、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批判与“反修防修”运动的兴起121

第三节 中苏关系演变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127

一、从仿效苏联文化体制到“以苏为鉴”的开启128

二、中苏论战升级对“双百”方针实施的制约133

三、对文化政治功能的强调与“文革”的发动137

第四节 中苏关系演变与中国社会主义对外政策的调整141

一、原则与策略的不同考量:在“三和”路线上的认识分歧141

二、“世界革命中心”的转移与中国的应对145

三、由“一边倒”转向“两条线”的对外战略150

第四章 中苏关系演变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间接影响156

第一节 时代及时代主题的准确定位156

一、对传统“战争与革命”时代观的反思157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确立16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重新解读164

一、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科学认识165

二、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系统解答16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多样性的深刻阐释173

一、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利与弊174

二、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模式177

第四节 意识形态“不争论”的理性选择181

一、国际交往维度的意识形态“不争论”181

二、国内政策维度的意识形态“不争论”185

第五章 中苏关系演变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启示190

第一节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190

一、克服“意识形态刚性”的路径依赖191

二、构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194

三、实现意识形态建设方式的现代性转化198

第二节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和党际交往新模式201

一、国际共运“中心论”的深刻反思201

二、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合理区分205

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必要限度209

第三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213

一、两制和平共处的现实性和可行性213

二、两制冲突内容与方式的多变性215

三、两制竞争共处的长期性和复杂性218

第四节 不断完善和提升执政党建设水平221

一、明确党的历史方位与中心任务221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干部队伍建设224

三、推进党内民主化和制度化建设228

结束语232

主要参考文献238

后记2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