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 梅新林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2369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833页
  • 文件大小:155MB
  • 文件页数:850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文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徐麟1

序&黄霖1

导论1

一、选题宗旨1

二、学术回顾3

三、理论构想8

四、体系建构12

五、研究方法16

第一章 本土文学的地理变迁20

第一节 先秦文学地域化的渐进历程20

一、族团性“文学创作”时期的地域分布21

二、集体性“文学创作”时期的地域分布25

三、个体性“文学创作”时期的地域分布32

第二节 秦汉至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34

一、秦与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35

二、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39

三、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43

四、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47

五、东晋十六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51

六、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55

第三节 隋唐至南宋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60

一、隋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60

二、唐代前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62

三、唐代后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68

四、五代时期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75

五、北宋与辽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78

六、南宋与金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86

第四节 元明清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97

一、元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98

二、明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106

三、清代著名文学家地域分布117

第二章 流域轴线与文学地理131

第一节 本土文学地理与流域轴线131

第二节 黄河流域文学轴线136

一、黄河流域文学轴线的先发优势137

二、自西徂东之第一波140

三、自西徂东之第二波144

四、自西徂东之第三波147

五、自西徂东之第四波151

第三节 长江流域文学轴线155

一、长江流域文学轴线的次发优势156

二、中游突破之第一波158

三、聚合下游之第二波162

四、聚集下游之第三波166

五、聚集下游之第四波169

第四节 珠江流域文学轴线171

一、珠江流域文学轴线的后发优势171

二、以非本土文学家为主体之第一波175

三、以本土文学家为主体之第二波179

第五节 运河流域文学轴线183

一、运河流域文学轴线的“交通”优势183

二、南北分叉之第一波188

三、南北直贯之第二波193

第六节 流域文学轴线与滨海连线197

第三章 城市轴心与文学地理206

第一节 流域文学轴线与城市轴心206

一、流域文学轴线与城市分布206

二、城市轴心体系的模式与层级209

第二节 双都文学轴心之一:首都219

一、首都在文学地理中的主轴心功能220

二、黄河流域东西移动的首都文学轴心224

三、两河流域交互移动的首都文学轴心228

四、运河流域南北移动的首都文学轴心231

第三节 双都文学轴心之二:陪都233

一、陪都在文学地理中的副轴心功能233

二、与首都呈东西走向的陪都文学轴心之一242

三、与首都呈东西走向的陪都文学轴心之二245

四、与首都呈东西走向的陪都文学轴心之三252

五、与首都呈南北走向的陪都文学轴心256

第四节 区域中心城市的文学轴心功能263

一、诸侯国各都城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轴心264

二、州郡制下的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轴心266

三、道路制下的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轴心274

四、行省制下的区域中心城市与文学轴心283

第五节 边地城市的发展与文学“边界”的拓展288

一、边地城市与文学“边界”:全方位拓边型289

二、边地城市与文学“边界”:局部性拓边型296

第六节 江南市镇的文化积累与文学活动303

一、江南市镇的商—士转型途径304

二、江南市镇的文人群体聚合308

三、江南市镇的文学活动空间310

四、江南市镇文学的特点与意义317

第七节 城市空间布局与文学活动舞台321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及实践变化321

二、城市文学活动的空间分布与重心转移324

第四章 文人流向与文学地理344

第一节 城市文学轴心与文人群体流向344

一、“京都情结”与文人群体流向344

二、文人群体流向的趋势、动力与图式349

第二节 向心型的文人群体流向353

一、求学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353

二、应举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365

三、仕进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377

四、授业与向心型文人群体流向383

第三节 离心型的文人群体流向403

一、隐逸与离心型文人群体流向403

二、流贬与离心型文人群体流向414

第四节 交互型的文人群体流向437

一、游历与交互型文人群体流向438

二、迁居与交互型文人群体流向442

第五节 文人群体组合与文学流派452

第五章 文学地理的区系轮动463

第一节 文人群体流向与文学区系轮动463

第二节 西北向东南的第一次区系轮动475

第三节 西北向东南的第二次区系轮动483

一、西周时期三秦—中原区系的连动483

二、春秋时期向齐鲁核心区系的东迁487

三、战国时期齐鲁与荆楚核心区系的呼应492

第四节 西北向东南的第三次区系轮动503

一、秦西汉三秦—中原核心区系的再次连动503

二、东汉时期中原核心区系的内聚与扩散512

三、三国时期中原核心区系的内聚522

四、西晋时期中原核心区系的继续内聚528

五、东晋时期向吴越核心区系的南迁532

六、南朝时期吴越核心区系的内聚541

七、十六国北朝时期内外区系的三向流动与东西对应553

第五节 西北向东南的第四次区系轮动583

—、唐代前期三秦—中原核心区系的再次连动与外扩584

二、唐代后期三秦—中原区系连动的调整与南移600

三、五代时期核心区系的南移与扩散610

四、北宋时期中原核心区系的高度内聚与频繁外移616

五、南宋时期向吴越核心区系的再次南迁629

六、辽金时期“外圈”文学区系的拓展与内移644

第六节 东西向南北的第五次区系轮动660

一、元代燕赵—吴越核心区系的对峙、对流与南移660

二、明代吴越—燕赵核心区系的再次连动与南移685

三、清代燕赵—吴越核心区系的继续连动及东迁710

主要征引文献及参考书目815

后记一824

后记二825

丛书后记8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