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生态学导论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微生物生态学导论 第2版
  • 陈声明,吴甘霖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2947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48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263页
  • 主题词:微生物生态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微生物生态学导论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态学与微生物生态学1

第一节 生态学1

一、生态学的定义1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2

三、生态学的分类3

四、生态学的发展3

第二节 微生物生态学4

一、微生物生态学的定义4

二、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和方法5

三、微生物生态学的任务9

四、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10

五、微生物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4

第二章 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6

第一节 环境与微环境16

一、环境16

二、生境16

三、生态位17

四、微环境18

五、表面环境18

第二节 生物圈和生态系统19

一、生物圈19

二、生态系统20

三、微生物生态系统31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37

一、物种流37

二、能量流39

三、食物链41

四、营养级42

五、信息流44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及其多样性47

第一节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47

一、土壤的形成47

二、土壤的环境条件48

三、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49

第二节 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52

一、清水型水生微生物与腐败型水生微生物53

二、淡水微生物和海水微生物54

三、水中微生物的作用55

四、水中的微生物与饮用水55

第三节 微生物在大气中的分布56

第四节 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57

一、粮食和食品中的微生物57

二、肉类上的微生物57

三、鱼类上的微生物58

四、乳制品中的微生物58

五、工业材料及其制品中的微生物58

第五节 生物圈中的第四大生命域59

第四章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60

第一节 嗜热微生物和嗜冷微生物60

一、嗜热微生物60

二、嗜冷微生物62

第二节 嗜酸微生物和嗜碱微生物62

一、嗜酸微生物62

二、嗜碱微生物63

第三节 其他嗜极微生物63

一、嗜盐微生物64

二、嗜压微生物64

三、抗辐射微生物64

四、太空微生物64

第四节 嗜极微生物的开发利用65

第五章 微生物种群增长及其相互作用67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概念67

一、种群的定义67

二、种群密度68

三、种群的相互作用68

第二节 种群增长69

一、微生物在封闭环境内的增长70

二、微生物在开放环境内的增长72

第三节 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74

一、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74

二、种群之间竞争的动力学原理78

第六章 微生物群落发展与演替83

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概念83

一、群落定义83

二、群落形成83

第二节 群落的主要特征85

一、种多样性85

二、垂直结构87

三、优势种87

四、群落生境88

第三节 群落的发展和演替88

一、微生物种群的适应作用和自然选择88

二、微生物群落的发展91

三、微生物群落的演替93

第七章 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97

第一节 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98

一、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98

二、有机物降解的重要性99

第二节 碳素循环99

一、含碳化合物的主要来源99

二、碳在食物网中的转移99

三、生境中的碳循环100

四、自然多聚物的微生物降解101

五、微生物与全球性的碳循环102

第三节 氮素循环103

一、硝化作用103

二、硝酸还原作用和反硝化作用104

三、固氮作用105

四、环境和农业活动对氮素循环的影响106

第四节 其他元素的循环108

一、氧循环108

二、氢循环109

三、硫循环109

四、磷循环112

五、铁循环115

六、硅循环117

第八章 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118

第一节 营养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118

一、最小量定律119

二、营养因子及其生理作用119

第二节 物理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125

一、温度125

二、水分活度129

三、渗透压132

四、辐射133

五、超声波136

六、微波136

七、压力137

第三节 化学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137

一、pH137

二、Eh140

三、化学物质142

第九章 微生物与动植物的相互关系148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48

一、植物表面微生物149

二、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体151

三、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155

第二节 微生物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57

一、微生物与昆虫的共生157

二、瘤胃共生158

三、发光细菌和海洋鱼类的共生159

四、光合微生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共生160

五、动物与微生物的捕食关系160

六、动物致病的某些生态学问题160

第三节 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162

一、微生物与皮肤健康162

二、微生物与口腔健康163

三、微生物与胃肠道健康164

四、身体其他部位的正常菌群与健康165

五、病原体入侵的相关生态学问题166

第十章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168

第一节 经典方法和技术168

一、样品的采集、富集培养和微生物的纯培养的分离168

二、显微计数法和荧光染色直接计数法169

三、最大近似值法169

四、活菌计数法169

第二节 生理生化方法170

一、Biolog微平板法170

二、PLFA谱图分析171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方法172

一、(G+C)摩尔百分含量173

二、核酸探针杂交技术173

三、DNA-DNA杂交175

四、基于PCR的指纹图谱分析176

五、DNA序列分析184

六、基因芯片185

七、宏基因组学187

第四节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188

第十一章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191

第一节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由来191

一、自然种群结构鉴定的普遍性问题191

二、利用遗传信息鉴定微生物种群的可行性193

第二节 自然种群鉴定的策略193

一、单细胞的直接鉴定194

二、从自然样品中抽提细胞194

三、从自然样品中直接抽提核酸195

第三节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196

一、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的优势196

二、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的不足197

三、展望201

第十二章 微生物生态学的应用202

第一节 农业微生物生态学及其应用202

一、作物根系环境的微生物区系203

二、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205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生态学及其应用207

一、口腔微生物与人类健康207

二、胃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209

三、呼吸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211

四、泌尿生殖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212

五、皮肤微生物与人类健康214

第三节 水生微生物生态学及其应用216

一、水体基本特性216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区系216

三、水体微生物的作用217

第十三章 微生态学与微生态制剂224

第一节 微生态学的概念224

第二节 微生态学的创立与发展224

第三节 正常微生物群及其与宿主的关系225

一、正常微生物群225

二、正常微生物群与人和动物的关系226

第四节 微生态学与微生态制剂228

一、微生态制剂的含义和类型228

二、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229

三、展望231

主要参考文献2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