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评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赵昌文鲍曙明PenelopeBPrime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 ISBN:978780234928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822页
- 文件大小:205MB
- 文件页数:859页
- 主题词: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西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西南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评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上篇 总论2
第一章 研究背景2
1.1 西部开发政策介绍2
1.1.1 中国区域经济战略的调整过程2
1.1.2 第一次“西部开发”:生产力向西布局11
1.1.3 第二次“西部开发”:“西南三线建设”15
1.1.4 第三次西部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18
1.2 西部地区发展概况32
1.2.1 西部地区资源概况32
1.2.2 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区发展概况35
1.2.3 改革开放之后西部地区发展概况43
第二章 相关文献回顾64
2.1 西部大开发政策研究64
2.2 产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研究65
2.3 西部地区区域性贫困和扶贫开发成效的研究66
2.4 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68
2.5 农户可持续生计构建的研究69
2.6 公共服务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70
2.7 西部大开发成效评估的研究71
2.8 相关研究的评价72
第三章 评估目标与指标体系74
3.1 评估对象74
3.1.1 经济发展74
3.1.2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74
3.1.3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74
3.1.4 生态资源环境74
3.1.5 公共政策效果74
3.2 评估目标75
3.2.1 明确西部大开发直接效应75
3.2.2 确定西部发展程度评价75
3.2.3 分析根本驱动力75
3.3 评估思路与方法75
3.3.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75
3.3.2 纵向与横向相结合75
3.4 评估指标体系选取与构建76
3.4.1 指标选取原则76
3.4.2 指标体系构建76
第四章 十年发展综合评估:成就与问题77
4.1 经济发展评估77
4.1.1 经济发展成就78
4.1.2 经济发展问题89
4.2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评估96
4.2.1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成就96
4.2.2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问题102
4.3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评估113
4.3.1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成就113
4.3.2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123
4.4 生态资源环境评估133
4.4.1 生态资源环境成就133
4.4.2 生态资源环境问题140
4.5 公共政策效果评估142
4.5.1 公共政策措施总结142
4.5.2 公共政策成就143
4.5.3 存在问题144
第五章 未来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52
5.1 未来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152
5.2 未来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153
第六章 未来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154
6.1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54
6.2 着力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155
6.3 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156
6.4 构建生态脆弱地区生态重建的长效支撑机制157
6.5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158
6.6 培育市场机制和扩大对外开放158
下篇 分论163
第一编 西部大开发十年经济发展评估163
第一章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历史回顾163
1.1 改革开放之前的西部经济163
1.1.1 西部经济在波动中缓慢增长163
1.1.2 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极低165
1.1.3 交通基础设施薄弱168
1.2 改革开放之后的西部经济发展170
1.2.1 经济总量水平170
1.2.2 收入及消费水平176
1.2.3 对外经济贸易181
1.2.4 产业结构185
1.2.5 贫困状况186
1.2.6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88
1.2.7 城市化水平189
1.3 地带间发展差距和西部地区内发展差距191
1.3.1 东、中、西地区差距191
1.3.2 西部地区内省际发展差距192
第二章 西部地区经济趋同的检验和增长源泉的测算195
2.1 西部地区经济趋同分析195
2.1.1 经济趋同的检验方法195
2.1.2 西部地区经济趋同的检验与分析196
2.2 西部地区经济生产率测算及增长的源泉205
2.2.1 生产率测算的基本方法205
2.2.2 西部地区投入产出与要素收入份额的测算206
2.2.3 要素投入与TFP增长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209
2.3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及增长极分析211
2.3.1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211
2.3.2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分析213
第三章 西部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215
3.1 西部三次产业结构215
3.1.1 西部大开发之前三次产业结构变动215
3.1.2 西部大开发之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216
3.1.3 西部三次产业结构的特征218
3.2 西部工业结构219
3.2.1 西部轻、重工业结构的变动219
3.2.2 西部工业的门类结构221
3.2.3 西部制造业的大类行业结构224
3.2.4 西部工业结构的特征与分析226
3.3 西部服务业的发展226
3.3.1 西部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227
3.3.2 西部服务业发展偏缓的原因分析228
第四章 农村、农业发展与西部经济发展230
4.1 西部地区农业概况230
4.1.1 西部地区的农业现状230
4.1.2 西部农业发展成就与问题232
4.2 西部地区农业结构分析234
4.2.1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构成的结构分析234
4.2.2 西部地区农业产值及劳动力结构分析234
4.2.3 西部地区农业结构相似度分析235
4.2.4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分析236
4.3 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237
4.3.1 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状况237
4.3.2 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237
4.3.3 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对策238
4.4 西部地区贫困与反贫困239
4.4.1 贫困的标准239
4.4.2 西部地区贫困人口规模239
4.4.3 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原因240
4.4.4 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的进展240
4.5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242
4.5.1 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的推进243
4.5.2 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条件的改善244
4.5.3 西部地区农村事业的发展245
第五章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248
5.1 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及评价248
5.2 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及评价250
5.2.1 西部地区交通基础建设总体状况250
5.2.2 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253
5.3 西部地区客货需求变化及评价255
5.3.1 客运需求变化及评价255
5.3.2 货运需求变化及评价257
5.4 西部十二省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差异比较258
5.4.1 人均交通基础设施拥有量的差异比较258
5.4.2 路网密度的差异比较260
5.4.3 铁路路网密度的差异比较261
第六章 资源开发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263
6.1 西部地区资源概况263
6.1.1 土地资源263
6.1.2 矿产资源263
6.1.3 水资源264
6.1.4 旅游资源264
6.1.5 生物资源265
6.2 资源开发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265
6.2.1 矿产资源开发与西部工业发展265
6.2.2 旅游资源开发与西部经济发展266
6.2.3 水资源与西部经济发展268
6.3 西部地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271
6.3.1 土地资源质量较差,利用程度低271
6.3.2 矿产资源开发效率低,结构不合理271
6.3.3 生态环境脆弱272
6.3.4 旅游资源开发不足272
6.4 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272
6.4.1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基础272
6.4.2 对矿产资源进行产业化长链条的开发利用273
6.4.3 开展生态旅游273
第七章 西部城市化进程及评估274
7.1 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回顾274
7.1.1 初步发展时期(1949~1957年)274
7.1.2 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年)274
7.1.3 重新启动和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275
7.2 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及评价275
7.2.1 城市化水平275
7.2.2 城市化水平的评价276
7.3 西部地区城市空间分布及评价277
7.3.1 城市数量少,城市分布密度低277
7.3.2 城市总体规模较小,大城市数量过低279
7.3.3 城市首位度较高,特大和超大城市负担较重280
7.3.4 城市空间分布不平衡,城市等级规模体系不合理281
7.4 西部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282
7.5 西部地区城市化质量及评价283
7.5.1 经济规模偏小,总体发展水平较低283
7.5.2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整体层次低284
7.5.3 城市基础设施不足285
第八章 区域合作与西部经济发展286
8.1 西部地区国内区域合作286
8.1.1 成渝经济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286
8.1.2 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292
8.1.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国“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294
8.2 西部地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297
8.2.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297
8.2.2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303
第九章 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总结及展望309
9.1 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309
9.1.1 地区内发展不平衡加剧,扩散效应占优势的增长极尚未形成309
9.1.2 投融资环境差,资本积累不足,资本内流和资本外流并存310
9.1.3 人力资本紧缺,人才流失严重311
9.1.4 技术水平落后,创新环境有待改善311
9.1.5 “三农”问题仍然严峻312
9.1.6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312
9.1.7 公共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建设模式有待调整313
9.1.8 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313
9.1.9 城市化水平偏低,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不合理314
9.1.10 市场一体化深度和国际国内区域合作深度不够315
9.2 西部经济发展未来展望及政策建议316
9.2.1 政策战略框架调整建议316
9.2.2 西部大开发未来政策工具调整建议317
9.2.3 主要分类政策调整建议321
附录 西部大开发之后主要分类政策328
第二编 西部大开发十年人口流动与劳动力资源变化评估339
内容摘要339
第一章 研究的源起与设计343
1.1 研究的源起343
1.2 研究的设计344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344
1.2.2 研究的基本思路344
1.2.3 研究方法345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46
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46
2.1.1 对人口迁移的行为决策与政策的研究346
2.1.2 人口流动与劳动力资源变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48
2.1.3 人口与劳动力流动对个人收入及家庭投资的影响350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351
2.2.1 人口迁移的相关研究351
2.2.2 劳动力流动方面的相关研究357
2.2.3 人口与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的研究367
2.3 政府部门的有关研究报告370
2.3.1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370
2.3.2 国务院关于转移农村劳动力、保障农民工权益工作情况 的报告371
2.3.3 国家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373
2.4 简评374
第三章 西部开发十年人口迁移与劳动力资源变化的宏观评估375
3.1 西部地区人口迁移与劳动力资源变化的基本状况375
3.1.1 数据资料来源及相关说明375
3.1.2 人口数量与结构变化状况376
3.1.3 人口迁移变化状况378
3.1.4 劳动力数量与结构变化状况381
3.1.5 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动状况385
3.2 西部地区人口流动与劳动力资源变化的基本规律与特征388
3.2.1 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与特征388
3.2.2 劳动力流动的基本规律与特征389
3.3 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评估390
3.3.1 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对西部地区投资、产业结构、GDP、人均收入的影响391
3.3.2 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就业与收入的影响393
3.3.3 西部地区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395
3.3.4 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西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影响395
3.3.5 小结396
3.4 相关政策对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的作用396
3.4.1 国家政策与各省区政策的相关性397
3.4.2 相关政策对西部地区人口迁移的影响397
3.4.3 相关政策对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动的影响398
第四章 川、甘、宁三省区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评估399
4.1 川、甘、宁三省区人口流动与劳动力资源变化的基本状况399
4.1.1 人口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结构状况399
4.1.2 各省区人口流动状况410
4.1.3 劳动力数量、结构及变化状况422
4.1.4 各省区劳动力省区内流动与省区外流动状况437
4.2 川、甘、宁三省区人口流动与劳动力资源变化的基本规律与特征443
4.2.1 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与特征443
4.2.2 劳动力流动的基本规律与特征444
4.3 三省区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对各省区经济发展影响评估445
4.3.1 各省区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对投资、产业结构、GDP、人均收入的影响446
4.3.2 各省区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就业与收入的影响453
4.3.3 劳动力跨省区流动对省区内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影响457
4.3.4 各省区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对各省区城市化水平的影响457
4.3.5 小结459
4.4 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对川、甘、宁三省区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的作用评估460
4.4.1 相关政策对四川省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的影响460
4.4.2 相关政策对甘肃省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的影响462
4.4.3 相关政策对宁夏自治区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的影响463
第五章 川、甘、宁三省区人口迁移与劳动力资源变化抽样调查数据报告466
5.1 方法466
5.1.1 研究设计思路466
5.1.2 研究对象介绍467
5.1.3 资料收集和分析467
5.1.4 研究的质量及局限性468
5.2 结果469
5.2.1 调查样本的总体性描述469
5.2.2 家庭户经济情况472
5.2.3 四川、甘肃、宁夏三省区人口流动情况474
5.3 讨论482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485
附录1488
附录2 数据表格补充493
第三编 西部大开发十年社会发展评估512
第一章 研究缘起和设计512
第二章 西部社会发展的历史回顾514
2.1 西部行政区划的变迁514
2.2 西部社会发展的历史回顾515
2.2.1 民国时期(1912~1949年)515
2.2.2 建国初期(1949~1978年)518
2.2.3 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9年)520
第三章 西部开发社会发展文献研究综述523
3.1 研究背景523
3.1.1 1999年中央政府提出西部开发战略523
3.1.2 中国西部开发的范围、目标和任务523
3.1.3 西部开发历年国家性政策措施524
3.2 有关研究文献的检索情况分析525
3.2.1 文献检索情况统计与分析525
3.2.2 文献的关键词统计与分析526
3.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528
3.3.1 西部开发战略和模式研究述评528
3.3.2 西部开发相关问题研究532
3.4 文献研究的简要评论546
3.4.1 研究内容546
3.4.2 研究视角546
3.4.3 研究方法546
第四章 西部开发十年社会影响的宏观评估548
4.1 西部开发对西部社会民生基本面的影响551
4.1.1 西部开发对西部地区人口及分布的影响551
4.1.2 西部开发对西部地区老龄化的影响552
4.1.3 西部开发对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553
4.1.4 西部开发对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555
4.1.5 西部开发对西部地区贫困状况的影响556
4.2 西部开发对西部地区主要民生资源的影响559
4.2.1 西部开发对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的影响559
4.2.2 西部开发对西部地区经济资源的影响561
4.2.3 西部开发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561
4.2.4 西部开发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影响563
4.3 西部开发对城乡居民现代化的影响563
4.3.1 西部开发对城乡信息化的影响563
4.3.2 西部开发对交通网络化的影响565
4.3.3 西部开发对城乡居民经济现代化的影响566
4.3.4 西部开发对城乡居民电器化程度的影响567
4.4 西部开发对人力资源和文化生产的影响568
4.4.1 西部开发对大专以上人口数的影响568
4.4.2 西部开发对医疗卫生水平的影响570
4.4.3 西部开发对国内三种专利受理数的影响571
4.4.4 西部开发对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水平的影响573
4.5 西部开发对城乡劳动者流动的影响576
4.5.1 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滞缓,活跃度远低于东部地区576
4.5.2 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576
4.6 西部开发对西部地区生活环境的影响577
4.6.1 西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逐年增加,并主要集中在川渝桂577
4.6.2 西部工业废气排放年均增速两倍于东部,主要集中在川蒙桂578
4.6.3 西部危险废物产生逐年下降,东部危险废物产生逐年增加579
4.7 西部开发与社会发展变化的相关性分析581
4.7.1 西部开发投入对西部地区民生经济资源增长的影响显著581
4.7.2 西部开发投入与人民物质资本储量的相关性582
4.7.3 西部开发投入与人力资本变化的相关性583
4.7.4 西部开发投入与社会结构变化的相关性584
4.7.5 西部开发投入与生活环境变化的相关性585
4.8 西部开发对西部各省社会发展影响的差异性分析586
4.8.1 相关理论介绍587
4.8.2 西部开发对西部各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分析588
4.8.3 西部开发对西部各省物质资本储量影响的差异性分析589
4.8.4 西部开发对西部各省人力资本影响的差异性分析591
4.8.5 西部开发对西部各省社会结构影响的差异性分析592
4.8.6 西部开发对西部各省生活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分析593
第五章 当前西部地区民生现状与主要困难595
5.1 当前西部地区民生现状的宏观估计595
5.1.1 西部主要民生资源得到改善,但农民获益小595
5.1.2 西部开发有大扶贫作用,但西部贫困状况依然严重596
5.1.3 西部人口增长减缓,老龄化趋势加剧,城镇化率低596
5.1.4 西部地区开始进入现代化的门槛,但是障碍多597
5.1.5 西部教育十分落后,东西部科技创新力已成鸿沟597
5.2 西部地区民生的微观呈现:三个家庭的深描598
5.2.1 一个川南农民工女儿的自述598
5.2.2 一个土家族“80后”眼中的家族变迁601
5.2.3 一个大城市近郊的贫困家庭605
5.3 民生的具体困难:由点及面的案例研究609
5.3.1 一些家庭深陷贫困泥潭无力自拔609
5.3.2 一些老人的晚年生活凄凉无助610
5.3.3 农民工不是问题,农民工的困难才是问题611
5.3.4 农村建房是一个盲点,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612
第六章 新一轮西部开发社会发展政策的建议613
6.1 新一轮西部开发各项政策和投入应建立社会评估机制613
6.1.1 高度重视建立社会评估机制的意义614
6.1.2 建立健全运行社会评估机制的良性环境614
6.1.3 培养进行社会评估的专业人才队伍614
6.1.4 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评估方法615
6.2 新一轮西部开发应以社会安全网建设为中心,统筹扶贫工作615
6.2.1 新一轮西部开发中加强社会安全网建设的意义616
6.2.2 以绝对贫困家庭作为社会安全网的覆盖对象616
6.2.3 以民政系统为中心,统筹城乡扶贫工作616
6.2.4 引入社会工作机制,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617
6.2.5 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保障机制617
6.3 新一轮西部开发应以农村住房建设为着力点推进西部城镇化617
6.3.1 加强政府对农村住房建设的技术支持和指导618
6.3.2 通过农村住房建设保留和展现农村地域文化618
6.3.3 全面构筑农村住房建设的扶持体系618
6.3.4 在农村住房建设中探索并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619
6.3.5 优化空间布局,建设中心村、撤并自然村、整理空心村619
6.4 新一轮西部开发应牢牢夯实关系民生的微型工程619
6.4.1 加大中央财政直接投入,建设通乡进村入户道路620
6.4.2 深化金融制度改革,有效发挥微型金融的积极作用620
第四编 西部大开发十年生态环境评估623
内容摘要623
第一章 西部生态环境基础及其演变趋势研究624
1.1 对西部的生态环境状况与趋势的研究624
1.1.1 国家环保总局等《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624
1.1.2 中国科学院等《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625
1.1.3 中国气象局等《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626
1.1.4 清华大学《西部生态现状与因应策略》627
1.1.5 四川大学《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等628
第二章 西部大开发10年重大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631
2.1 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目标631
2.2 西部大开发10年重大工程生态环境影响631
2.2.1 直接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632
2.2.2 重大资源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32
2.2.3 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项目632
第三章 中国西部生态移民与生态环境影响研究637
3.1 导言637
3.2 四川的生态脆弱区及其脆弱性研究637
3.3 四川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试验区及研究方法638
3.3.1 四川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试验区638
3.3.2 四川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研究方法638
3.4 四川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的缘起640
3.4.1 四川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的原因640
3.4.2 四川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的必要性641
3.4.3 生态移民实施的迫切性642
3.5 四川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迁出地与迁入地的环境现状643
3.6 四川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49
3.6.1 四川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后对原居住地生态环境的影响649
3.6.2 四川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后对迁入地生态环境的影响649
3.7 四川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的下一步思考652
3.7.1 重视移民教育扶贫652
3.7.2 继续实施生态移民补偿653
3.7.3 搞好移民三大工程653
3.7.4 注重生态移民的保障机制创新654
3.8 结论655
第四章 中国西部工业发展与布局中的环境污染问题656
4.1 绪论657
4.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657
4.1.2 研究目的658
4.1.3 主要内容659
4.1.4 数据来源659
4.2 四川省工业发展研究659
4.2.1 四川省工业的发展659
4.2.2 四川省工业化现状661
4.2.3 四川省工业发展趋势665
4.3 四川省工业污染状况现状与态势分析666
4.3.1 四川省工业污染现状分析666
4.3.2 四川省工业污染综合状况态势分析674
4.4 四川省工业发展与污染状况的相关关系分析678
4.4.1 工业发展水平与污染状况的定性分析679
4.4.2 四川省工业发展水平与污染的定量分析679
4.4.3 小结687
4.5 四川省工业化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分析688
4.5.1 四川省工业化面临的环境问题688
4.5.2 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危害690
4.6 四川省五大经济区环境趋势分析692
4.6.1 五大经济区工业发展状况693
4.6.2 五大经济区工业环境污染现状与趋势分析694
4.6.3 小结701
4.7 四川省工业发展中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702
4.7.1 经济手段702
4.7.2 技术手段703
4.7.3 社会手段703
4.7.4 法律手段704
4.8 结论704
第五章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705
5.1 导言705
5.2 研究内容和方法706
5.2.1 研究内容706
5.2.2 研究方法706
5.3 研究区域的重要性分析706
5.3.1 研究区域概况706
5.3.2 研究区域的生态功能和地位分析708
5.4 汶川地震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712
5.4.1 生态系统的划分712
5.4.2 地震灾害对生态系统破坏的特征712
5.4.3 地震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713
5.4.4 汶川地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面积估算714
5.5 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的受损现状分析716
5.5.1 生态系统致损因子716
5.5.2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受损状况分析718
5.6 区域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对策724
5.6.1 恢复生态学724
5.6.2 地震灾区生态修复措施726
5.7 结论与展望732
5.7.1 研究结论732
5.7.2 不足与展望732
第五编 西部大开发十年农村公共政策评估735
第一章 前言735
第二章 文献综述737
2.1 关于农村公共投资与农村公共服务的作用研究737
2.1.1 国外有关公共投资的作用研究737
2.1.2 国内有关公共投资作用的研究739
2.1.3 对国内外研究的总体述评740
2.2 国内外有关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741
2.2.1 关于公共政策评估的内涵研究741
2.2.2 国内外公共政策评估层次与标准的研究742
2.2.3 国内外关于教育政策评估现状743
2.2.4 目前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问题与述评746
2.3 农村公共投资与服务政策实施效果评估747
2.3.1 农村公共投资对农户需求、反贫困以及启动内需效果评估747
2.3.2 不同公共投资项目的福利效应748
2.3.3 农村公共投资政策效果评估的研究方法749
第三章 农村公共投资与公共服务政策评估的理论分析框架752
3.1 农村公共投资、公共服务政策评估概念界定752
3.1.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概念及分类752
3.1.2 农村公共投资特征与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确立755
3.2 西北地区农村公共投资政策的效果分析758
3.2.1 短期效果分析:农村公共投资政策与提高农户收入758
3.2.2 长期影响:农村公共投资政策与农村地区反贫困759
3.2.3 长期影响:西北农村公共投资政策与农村经济持续增长760
3.3 西北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效果分析761
3.3.1 短期效果分析:满足农户需求与提高农户满意度761
3.3.2 长期影响:农村公共服务政策与启动内需效应764
第四章 农村公共投资与服务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766
4.1 西北地区农村公共投资政策效果评估766
4.1.1 促进农户收入水平提高收效显著766
4.1.2 显著改善农户的生产条件769
4.1.3 农村道路投资政策成效显著773
4.1.4 生态环境建设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775
4.2 西北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政策评估777
4.2.1 扶贫工作重点县公共服务政策效果情况777
4.2.2 不同区域公共服务政策效果差异779
4.2.3 提高了农户需求满足程度与消费水平781
4.2.4 教育公共投资总量的增长分析783
4.2.5 小结784
第五章 结论785
5.1 农村公共投资政策评估结论与政策建议785
5.2 农村公共服务政策评估结论与政策建议786
5.3 缩小的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政策建议787
第六章 农村教育政策评估789
6.1 西部大开发以来农村基础教育政策措施回顾791
6.1.1 基础教育政策一览791
6.1.2 重大工程项目一览792
6.2 西北地区农村教育政策评估的影响分析794
6.2.1 西北地区农村教育政策短期影响794
6.2.2 西北地区农村教育政策长期影响795
6.3 农村教育政策评估的实证影响分析796
6.3.1 学前教育796
6.3.2 义务教育797
6.3.3 高中教育805
6.4 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807
参考文献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