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国十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畅钟著 著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9696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22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536页
- 主题词:学术思想-思想史-中国-民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国十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壹章 梁启超:蹉跎负尽百年心 开辟新学头一功1
一、生平5
二、梁启超的文学研究6
(一)梁启超文学研究方法与内容举例6
(二)梁启超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之挖掘及评述9
(三)梁启超诗词选登10
三、梁启超的历史研究11
(一)引言11
(二)梁启超历史研究目的12
(三)史家、史体、史学之评判以及梁氏之历史观13
(四)史学改造之法14
(五)梁启超对所谓历史规律之说明15
(六)梁启超对历史人物之研究17
(七)梁启超史学研究之贡献总结19
四、梁启超的学术史研究(国学思想研究)20
(一)目的与方法20
(二)梁启超关于学术史划分以及不同学术流变融合之说明21
(三)梁启超学术史研究之主要特点及重要价值28
五、梁启超的佛学研究29
(一)佛教历史简介29
(二)梁启超佛学研究目的31
(三)梁启超佛学研究方法31
(四)研究内容及其主要成果32
六、梁启超的政治、经济、财政、法学及西方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简述36
七、梁启超学术研究方法、学术逻辑、学术体系以及为学目的再论37
八、梁启超之精神特质及其与学术思想之关系39
(一)梁启超之评价39
(二)梁启超善变中之不变40
(三)梁启超精神特质及其与学术思想之关系41
第贰章 王国维:依依残照 独拥最高层43
一、王国维生平及著述46
二、王国维学术成就、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简述48
(一)王国维之考证(考据)之学50
(二)王国维的义理之学69
(三)王国维的文学创作88
(四)总论98
三、王国维的精神内核104
第叁章 陈寅恪:四海无人对夕阳 文史独留两青峰107
一、陈寅恪生平及著述110
二、陈寅恪的学术研究述评110
(一)陈寅恪的史学研究111
(二)陈寅恪的文学研究141
(三)陈寅恪学术研究方法及成果总论159
三、陈寅恪为学理念及精神特质之总括161
(一)陈氏对同时代学者大家之述评162
(二)陈寅恪诗歌之略举及其所反映的陈氏精神165
(三)陈寅恪精神特质总结171
四、陈寅恪学术思想再评171
五、续语174
第肆章 胡适:工具成学问 自有真主义175
一、胡适生平及其思想变化178
二、胡适的研究方法再探181
三、胡适学术研究及其成果183
(一)胡适的文学研究183
(二)胡适对中国哲学方面的研究与整理190
(三)胡适对杜威哲学的研究201
(四)胡适晚年的国故整理202
(五)胡适的文学创作206
四、胡适之价值及精神特质之总结207
第伍章 张君劢:中西勘通途 实践难容世209
一、生平212
二、科玄论战213
三、张君劢对西方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及其成果214
(一)张君劢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及总结214
(二)张君劢关于西方哲学流变的说明216
(三)张君劢关于康德哲学的说明217
(四)张君劢关于黑格尔哲学之说明218
四、张君劢的儒家思想以及中西哲学汇通之研究220
(一)张君劢的学术研究方法220
(二)张君劢儒学研究框架220
(三)张君劢儒学研究贡献221
(四)张君劢对孔孟思想的总结以及与希腊哲学之比较222
(五)宋明理学以及与西哲亚氏的比较与汇通224
五、张君劢的政治学及宪法学思想233
(一)张君劢政治学思想之出发点233
(二)张君劢政治学之核心234
(三)张君劢对民主政治之总结236
(四)张君劢的宪法学思想237
六、张君劢的学术思想及政治实践小结239
七、张君劢之精神特质及其与学术思想之间的关系242
八、张君劢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244
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245
第陆章 马一浮:释道儒成一家言 一代宗师阁问谁285
一、生平288
二、马一浮学术思想总论291
三、马一浮的学问精神与求学之道298
四、马一浮儒家之学300
(一)马一浮六艺判教之说300
(二)马一浮六艺汇通之学302
(三)马一浮的六艺贯通之学309
五、马一浮释道儒融通之学319
六、马一浮之诗词333
七、马一浮治学之鹄的336
八、马一浮生活中所表现出得精神气节举例337
九、总论338
第柒章 熊十力:誓破唯识筑新学 翕闢转化成大道339
一、生平341
二、熊十力之儒家说342
(一)熊十力之儒家统摄论342
(二)熊十力对儒家所言“道”的解读343
(三)熊十力《原儒》概说344
(四)熊十力儒家学说小结349
三、熊十力的学术研究方法351
四、熊十力之历史观354
(一)熊十力历史研究宗旨以及中西国家观不同之界说354
(二)熊十力对历史时期的划分以及与外族交融视角的历史变迁说355
(三)熊十力文化史观及其对历史人物评价之观点357
(四)熊氏认为历史之发展当以中国文化为正途358
五、熊十力佛学新论358
(一)马一浮、欧阳竟无等对熊十力佛学之评价358
(二)熊十力佛学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360
(三)熊十力的佛家名相新解373
(四)熊十力的佛学新论388
六、熊十力学术体系之核心思想394
七、熊十力精神特质与学术思想之关系397
八、熊子学说之后继399
(一)唐君毅399
(二)牟宗三399
九、熊十力小结400
第捌章 梁漱溟:究元决疑立大志 知行合一赖精神401
一、生平403
二、关于后人之梁氏思想评价以及问题407
三、梁漱溟为学目的407
四、梁漱溟之学术思想之分段409
五、梁漱溟学术研究方法412
六、梁漱溟之佛学研究413
(一)印度佛教之渊源414
(二)梁漱溟对印度佛教之本质或曰最要者之理解416
(三)佛教之哲学思想420
七、梁漱溟关于中西印的文化比较之学428
八、梁漱溟对中国文化之研究与解读436
九、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441
十、梁漱溟之精神特质444
十一、梁漱溟学术思想之重大价值444
十二、梁漱溟学术思想之再梳理及修正445
第玖章 辜鸿铭:四海飘蓬过一生 欲将儒学救世荒447
一、生平450
二、辜鸿铭对中国传统之认识451
(一)辜鸿铭对中国传统文化之认识451
(二)辜鸿铭的中国妇女说458
(三)辜鸿铭对中国语言之认识459
三、辜鸿铭之儒家说460
四、辜鸿铭之时代解读与批判467
五、辜鸿铭学术逻辑及其学术思想之利弊471
六、辜鸿铭的精神特质472
七、总结473
第拾章 宗白华:理性问真与感性求美475
一、生平477
二、宗白华的哲学研究478
(一)由佛学之角度对西哲之理解478
(二)宗白华对西方哲学的梳理与总结483
(三)宗白华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485
(四)宗白华形而上学之研究488
(五)宗白华对道家时空意识之解读490
三、宗白华的美学艺术思想方面的研究491
(一)宗白华的西方美学、艺术思想之源头以及不同派别之研究492
(二)宗白华的中国美学以及艺术思想之研究499
(三)宗白华的中西美学以及艺术比较之研究503
四、宗白华的艺术创作505
五、宗白华之艺术批评与美学思想之学术逻辑及体系508
六、宗白华的精神特质509
七、总结511
参考书目513
跋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