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计算机网络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计算机网络基础
  • 楼桦,张金生,於志强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9937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94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205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计算机网络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计算机网络的历史和体系结构1

学习目标1

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1

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

1.2.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

1.2.2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3

1.3 计算机网络知名厂商4

1.3.1 仙童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公司4

1.3.2 施乐(Xerox)公司5

1.3.3 思科(Cisco)公司6

1.4 ISO/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族7

1.4.1 ISO/OSI参考模型7

1.4.2 TCP/IP协议族10

1.4.3 本书涉及的协议在TCP/IP协议族中的层次位置10

习题11

第二章 传输介质12

学习目标12

2.1 传输介质12

2.1.1 铜线12

2.1.2 光纤19

2.1.3 无线传输23

2.2 传输标准35

2.2.1 局域网常用介质传输标准35

2.2.2 宽带接入技术36

习题41

第三章 网络层——IP地址基础42

学习目标42

3.1 IP地址的定义42

3.1.1 定义42

3.1.2 IP地址的特点43

3.1.3 IP地址的分配43

3.2 IP地址的分类43

3.3 IP地址的VLSM技术46

3.3.1 划分子网46

3.3.2 子网掩码47

3.3.3 定长子网掩码FLSM48

3.3.4 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51

3.4 IP地址的CIDR技术54

3.5 IP包的分片和重组58

3.5.1 IP数据报的格式58

3.5.2 IP包的分片与重组60

3.6 ICMP请求和应答报文61

3.6.1 ICMP报文61

3.6.2 ICMP应用举例62

3.6.3 PING命令参数63

3.6.4 P1NG命令返回结果64

3.7 IPv665

3.7.1 IPv4的设计缺陷65

3.7.2 IPv6的新特性66

3.7.3 IPv6分组68

3.7.4 IPv4到IPv6的过渡策略71

习题72

第四章 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方法73

学习目标73

4.1 以太网技术73

4.1.1 局域网标准与OSI的关系73

4.1.2 CSMA/CD74

4.1.3 MAC地址77

4.1.4 以太网的帧格式78

4.1.5 网卡和集线器79

4.1.6 交换以太网83

4.1.7 快速以太网83

4.1.8 千兆位以太网84

4.1.9 万兆位以太网86

4.2 令牌环网87

4.2.1 令牌环网的工作原理87

4.2.2 令牌环媒体访问控制协议88

4.3 FDDI89

4.3.1 FDDI网的工作原理89

4.3.2 FDDI网络组成90

4.3.3 FDDI主要技术指标以及与令牌环网的比较91

4.4 无线局域网技术92

4.4.1 IEEE 802.11协议结构93

4.4.2 CSMA/CA94

4.4.3 IEEE 802.11标准96

4.5 其他无线网络技术97

4.5.1 无线城域网97

4.5.2 蓝牙技术98

习题102

第五章 地址解析协议(ARP)104

学习目标104

5.1 以太网寻址104

5.2 MAC地址和IP地址建立关联要解决的问题104

5.3 标准的ARP地址解析过程105

5.4 标准ARP地址解析过程的改进106

5.5 改进的ARP地址解析过程106

习题107

第六章 交换(switching)式以太网及其相关技术109

学习目标109

6.1 共享式以太网的缺点109

6.2 网桥与交换机对冲突域的隔离110

6.2.1 网桥的工作原理110

6.2.2 交换机的微分段112

6.3 VLAN技术114

6.3.1 VLAN技术的提出115

6.3.2 VLAN的划分方法115

6.3.3 VLAN间通信方法117

6.3.4 VLAN的优点总结118

6.4 生成树协议118

6.5 端口会聚技术120

习题121

第七章 路由(routing)技术123

学习目标123

7.1 网络层通信概述123

7.1.1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123

7.1.2 面向连接与面向非连接126

7.2 路由的基本概念126

7.2.1 路由器的主要功能126

7.2.2 路由表项的参数组成127

7.3 路由实例解析128

7.3.1 一个路由器连接两个网络128

7.3.2 两个路由器连接三个网络131

7.3.3 对路由实例的进一步思考134

7.4 动态路由协议138

7.4.1 RIP协议140

7.4.2 OSPF协议145

7.4.3 RIP V2与OSPF协议的比较146

7.5 NAT协议147

7.5.1 NAT的技术类型147

7.5.2 NAT协议的应用场景149

习题150

第八章 传输层协议(TCP、UDP)151

学习目标151

8.1 面向非连接的弱点151

8.1.1 传输层功能概述151

8.1.2 传输层中的两个协议152

8.1.3 传输层提供的服务152

8.1.4 面向非连接的弱点154

8.2 数据包的乱序、丢失和重复问题的解决154

8.2.1 传输协议的差错控制措施154

8.2.2 TCP协议的差错控制措施156

8.3 TCP连接的建立和关闭159

8.3.1 TCP报文段的首部159

8.3.2 TCP连接的建立161

8.3.3 TCP连接的关闭162

8.4 流量控制164

8.4.1 窗口流量控制164

8.4.2 拥塞控制167

8.4.3 TCP的定时管理169

8.5 复用技术169

8.5.1 端口复用169

8.5.2 端口分配171

8.5.3 套接字(socket)172

8.6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173

8.6.1 UDP数据报173

8.6.2 UDP端口的复用、分用174

8.6.3 UDP的工作过程175

8.6.4 用户数据报的用途176

习题177

第九章 应用层——域名系统(DNS)178

学习目标178

9.1 名称系统的进化178

9.1.1 无层次的命名机制178

9.1.2 层次型的树形命名机制179

9.2 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179

9.3 域名的使用181

9.4 DNS名称解析服务181

习题184

术语汇总185

参考文献1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