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北朝民族文学叙论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北朝民族文学叙论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30778191.jpg)
- 高人雄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8070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北朝民族文学叙论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小引&刘跃进1
北朝民族文学研究绪论1
一、北朝民族文学研究的范畴与意义1
二、北朝民族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2
三、北朝民族文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7
第一章 十六国北朝诸民族社会文化1
第一节 北方少数民族源流1
一、匈奴3
二、氐5
三、羌7
四、羯8
五、鲜卑9
第二节 十六国民族政权概述10
一、前赵10
二、后赵12
三、前秦15
四、后秦17
五、前凉18
六、前燕18
七、后燕19
八、西燕20
九、北燕20
十、南燕21
十一、西秦21
十二、大夏21
十三、后凉22
十四、南凉22
十五、西凉23
十六、北凉23
十七、吐谷浑23
第三节 北魏及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政权25
一、北魏政权25
二、东魏、北齐政权25
三、西魏、北周政权26
第四节 西域诸民族与柔然、敕勒、突厥28
一、西域诸族28
二、柔然与柔然汗国31
三、敕勒34
四、突厥与突厥汗国35
第二章 诸燕慕容鲜卑文学40
第一节 慕容鲜卑歌43
一、鲜卑歌的文化背景44
二、鲜卑乐府民歌46
三、鲜卑歌艺术特色59
结语62
第二节 慕容鲜卑散文62
一、慕容廆与前燕的散文创作62
二、后燕慕容垂等的散文创作66
三、南燕慕容德等的散文68
四、西燕慕容泓慕容沖等散文69
结论71
第三节 吐谷浑鲜卑文学72
一、吐谷浑政权及其社会文化72
二、吐谷浑文学73
第三章 前秦后秦氐羌文学76
第一节 前秦氐族的文化背景76
第二节 前秦氐族文学综论79
一、前秦氐族的诗歌创作79
二、前秦赵整的文学活动80
三、前秦氐族的应用文创作85
第三节 苻朗文学作品90
一、《苻子》的内容90
二、《苻子》的风格与特色96
三、苻朗和他的《临终诗》99
第四节 羌族后秦的文学概况100
一、羌族后秦的文化背景100
二、羌族文人与散文创作102
第四章 前赵、夏、北凉匈奴文学与后赵羯族文学107
第一节 匈奴及前赵、夏、北凉的文化背景107
第二节 匈奴文人及文学108
一、前赵匈奴文人及文学108
二、北凉匈奴文人与文学113
三、大夏匈奴文人与文学117
第三节 后赵羯族文学119
一、羯族社会文化背景119
二、羯族散文与文人121
第五章 北魏拓跋鲜卑文学130
第一节 北魏鲜卑的文化背景与文学概况130
一、北魏文学的民族文化背景130
二、拓跋鲜卑文学概况132
第二节 北魏拓跋鲜卑散文134
一、孝文帝散文分析134
二、拓跋鲜卑其他文人的散文分析146
第三节 北魏拓跋鲜卑的诗赋创作157
一、孝文帝拓跋宏的诗赋创作157
二、拓跋鲜卑其他文人诗赋创作165
第四节 北魏皇室碑志文分析180
一、碑志文学的民族意识180
二、碑志文学的演进182
第五节 北魏拓跋鲜卑文学的地位及影响191
一、拓跋鲜卑与中原文学的融合191
二、北魏后期拓跋氏文学素养的提高194
第六章 北齐六镇鲜卑与北周宇文鲜卑文学196
第一节 北齐北周鲜卑文学背景及概况196
第二节 北齐六镇鲜卑与北周宇文鲜卑的文人诗创作197
一、北齐民族诗坛197
二、北周宇文氏的诗歌创作202
三、由周入隋的鲜卑诗人206
第三节 东魏北齐鲜卑散文210
一、东魏北齐民族散文创作211
二、东魏北齐文学发展的优势213
第四节 北周宇文鲜卑散文216
一、早期的散文风貌218
二、后期明帝武帝诏文文风的变化222
三、宇文护等书信散文特色227
四、宇文鲜卑序文等文体的创作风貌233
五、宇文氏散文中的其他文体风貌237
第七章 北朝民歌谣谚246
第一节 北朝民歌谣谚概况246
一、北朝民歌的可考篇目246
二、北朝民歌的时间跨度248
三、北朝乐府民歌中的虏音创作和汉音创作问题257
四、民歌的族属问题及其争议259
第二节 北朝民歌发生的环境267
一、特异的自然环境267
二、复杂的人文环境270
第三节 时代地域的画卷272
一、勇武豪健的民族风尚272
二、动荡磨难的悲苦人生276
三、民族婚恋风俗277
四、谣谚中的民心民声281
第四节 千古流韵的《木兰诗》和《敕勒歌》285
一、《木兰诗》286
二、《敕勒歌》289
第五节 多民族文化孕育的艺术特色292
一、民族音乐孕育下的语言特色293
二、比兴铺排中的民族风情298
三、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300
第六节 北朝民歌的艺术源流及影响303
一、北朝民歌的北流与南流303
二、北朝民歌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306
三、北朝民歌对唐代审美好尚的影响308
第八章 北朝鲜卑文人诗成就312
第一节 多重构成因子与多种风格显现314
一、政治经济制度下的呼号315
二、民族文化氛围中的展演318
三、宗教情怀关照下的温情321
四、儒学观念省审下的约束323
第二节 北朝少数民族文人诗纵横溯源326
一、建安、太康文学气度的再现327
二、正始之音的回响332
三、对中原汉族文化的追逐335
第三节 诗歌创作中的南北文士心态折射337
一、文士群体的学养渊源差异338
二、诗人艺术思索的阶段差异339
三、身份中心论与边缘化之争341
第四节 迥异的女性观与女性诗风344
一、南北女性观与女性诗歌角色差异344
二、北朝宗室女性诗人执着的个性表露345
结语348
第九章 北朝民族散文在文学史上的位置349
第一节 北魏拓跋文学风格的形成349
第二节 拓跋鲜卑文学在中华文学中的定位353
一、填补鲜卑书面文学空白 促进北方文学繁荣353
二、拙朴端庄的自然趣味354
三、关心世事重实际的文风356
第三节 北周宇文鲜卑文学特征357
一、以政治功利为中心的实用性358
二、宇文氏散文多直率的感情表露359
三、体裁多样化 文辞渐趋繁富360
第四节 北齐北周鲜卑文学的总体定位362
一、北齐鲜卑文学融入了北方多民族融合的文风362
二、北周宇文鲜卑文学快速完成了从质入华的进程362
结语363
第十章 北朝时期西域民族文学与突厥文学364
第一节 粟特文书365
一、粟特人与中原文化的联系365
二、粟特文书367
第二节 摩尼教忏悔词与赞美诗373
一、摩尼教文献综述373
二、西域摩尼教忏悔词文献375
三、《摩尼教徒忏悔录》译文及分析377
四、摩尼教赞美诗382
第十一章 古代突厥文碑铭391
第一节 突厥碑铭文的文化背景与研究现状391
一、古代突厥文及其碑铭概况39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94
三、突厥、回纥的历史渊源及与汉族的往来397
四、形成突厥碑刻的双重文化因子398
第二节 突厥碑铭文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400
一、重要的历史意义400
二、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402
第三节 突厥碑铭文的文学性分析404
一、一般碑铭文的特征405
二、民族史诗特征412
三、古代颂文特征438
结语442
第十二章 西域胡僧译经及佛教传播中的胡汉文化交流444
第一节 西僧译经与文学的关系444
一、佛教东传444
二、西僧译经布道概况445
三、北方诸民族政权与佛教449
第二节 西域胡僧的译经活动456
一、早期的译经活动457
二、两晋北朝的译经活动464
第三节 僧人西行与译经471
一、传译求法与南北朝之佛教471
二、西出僧人的译经活动473
三、河西传译477
第四节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交流481
一、“格义之法”的文化交流481
二、与玄学的文化交融483
三、音韵交流487
四、初译与再译的文学切磋494
五、僧士合流498
第十三章 北朝佛经翻译文学的叙事特征504
第一节 叙事内容的写实性504
一、佛教创始人的真实性作为佛经叙事真实的基调504
二、佛经叙事中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真实性505
三、叙事话语虚构中的说法盛景再现的真实性506
四、佛经叙事中的僧侣日常生活写照508
五、叙述彼土佛国虚构语言中的社会真实性509
六、佛经叙事中迎合的世俗心理的真实反映511
第二节 叙述内容的虚构性514
一、对理想佛国的虚构描述515
二、奇异的夸张叙述体现超越的宇宙观和世界观517
第三节 佛经故事的叙事特色520
一、多视角转换的故事叙事结构521
二、佛经故事叙事中的神话色彩526
第四节 佛经翻译文本的叙述语言531
一、佛经叙述中的对话语言艺术531
二、偈颂中梵汉雅俗交织的语言成因533
第五节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535
一、佛经文学与中国古典小说535
二、佛教文学与说唱文学542
三、偈诗与北朝僧诗543
四、佛教文化与中国诗歌546
五、佛经文学与中国语言词汇547
第十四章 《妙法莲华经》的文学特性550
第一节 迥异传统的夸张想象特色551
一、以想象虚构营造雄伟奇异气象551
二、想象夸饰中的时空转换554
三、夸饰中的数字表达555
四、夸张与比喻结合558
第二节 经文故事情节的审美情趣561
一、巧妙设譬的故事及情节561
二、丰满鲜明的人物与场景564
第三节 设譬的巧妙手法566
一、广演言教的因缘譬喻566
二、意蕴深长的隐喻象征571
第四节 繁缛的艺术风格578
一、以复迭手法强化经文教义578
二、以层递手法揭示玄奥佛义580
三、以繁丰风格展现佛陀世界582
第五节 动静交错的艺术审美585
第六节 鸠摩罗什经译文学的意义590
第十五章 西域乐舞文化交流及其对中国诗词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592
第一节 西域与中原的乐舞文化交流592
一、有关西域乐舞文化交流的记载592
二、有关西域迁入内地的音乐艺人的记载601
第二节 西域乐曲促成词体文学的发展604
一、源自胡乐与西北边地的大曲及词牌雏形605
二、新俗乐大曲与词牌雏形608
余论611
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613
后记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