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Pro/ENGINEER工程图白金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Pro/ENGINEER工程图白金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28/30808454.jpg)
- 孤峰醉酒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12333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79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395页
- 主题词: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软件,Pro/ENGINEER Wildfire
PDF下载
下载说明
Pro/ENGINEER工程图白金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1章系统优化与软件安装1
1.1软件安装前的准备1
1.1.1操作系统1
1.1.2环境变量1
1.1.3性能优化3
1.1.4定制显示属性5
1.1.5虚拟网卡5
1.2 Pro/ENGINEER Wildfire的安装过程8
1.2.1 查看许可证文件8
1.2.2安装Pro/ENGINEER9
1.2.3超级安装16
1.3跟踪文件17
1.3.1编辑跟踪文件17
1.3.2回放跟踪文件17
本章小结18
第2章标准绘图环境定制19
2.1 关于系统环境配置文件(config.pro)19
2.2与工程图有关的配置选项(config.pro)21
2.3使用标准绘图配置文件(.dtl)27
2.4标准绘图配置文件详解28
2.5配置企业标准公差表40
2.6.1制作零件模板41
2.6标准模板定制41
2.6.2定义零件模板路径48
2.6.3验证模板48
本章小结49
第3章转换方法研究50
3.1 同步法50
3.2追溯法50
3.2.1准备截面54
3.2.2显示和清理压缩特征54
3.2.3制作过程55
本章小结57
4.1.1一般视图(genera1)58
第4章视图的创建58
4.1视图类型58
4.1.2投影视图(Projection)59
4.1.3辅助视图(Auxiliary)59
4.1.4详细视图(Detailed)60
4.1.5旋转视图(Revolved)60
4.1.6 Graph视图60
4.1.7 复制并对齐视图(Copy Align)61
4.2控制视图显示61
4.3.5显示零件的单一曲面(Of surface)62
4.3.4完整并带有局部截面(Full Local)62
4.3.3局部截面视图(Local)62
4.3.2半截面视图(Half)62
4.3视图剖截面类型62
4.3.1 完整剖截面视图(Full)62
4.4视图比例63
4.5视图创建流程分析63
4.5.1创建一般视图64
4.5.2创建投影视图70
4.5.3创建辅助视图74
4.5.4创建详细视图78
4.5.5创建旋转视图78
4.6视图创建流程详解79
4.6.1 编码V001全部剖截面视图79
4.5.6复制与对齐视图(Copy Align)79
4.6.2编码V002区域剖截面视图81
4.6.3编码V003对齐剖截面视图82
4.6.4编码V004全部对齐截面视图83
4.6.5编码V005展开剖截面视图(阶梯剖)84
4.6.6编码V006全部展开剖截面视图86
4.6.7编码V007半截面视图86
4.6.8编码V008局部截面视图87
4.6.9编码V009完整&局部截面视图89
4.6.16编码V016半截面视图91
4.6.15编码V015全部展开视图91
4.6.14编码V014展开剖截面视图91
4.6.12编码V012对齐剖截面视图91
4.6.13编码V013全部对齐剖截面视图91
4.6.11 编码V011区域剖截面视图91
4.6.10编码V010全部剖截面视图91
4.6.17编码V017局部截面视图92
4.6.18编码V018完整&局部截面视图92
4.6.19编码V019无剖截面视图(一)92
4.6.20编码V020无剖截面视图(二)92
4.6.21编码V021透视图93
4.6.22编码V022单曲面视图(一)93
4.6.24编码V024单曲面透视图94
4.6.23编码V023单曲面视图(二)94
4.6.25编码V025全截面半视图95
4.6.26编码V026半视图区域剖截面96
4.6.27编码V027半视图对齐剖截面96
4.6.28编码V028全截面半视图98
4.6.29编码V029半视图区域剖截面98
4.6.30编码V030半视图对齐剖截面98
4.6.31 编码V031无截面半视图(一)98
4.6.32编码V032无截面半视图(二)99
4.6.33编码V033单曲面半视图(一)99
4.6.34编码V034单曲面半视图(二)100
4.6.35编码V035全截面破断视图(一)100
4.6.37编码V037对齐剖截面破断视图(一)102
4.6.36编码V036区域截面破断视图(一)102
4.6.38编码V038局部剖视图的破断视图(一)103
4.6.39编码V039全截面破断视图(二)104
4.6.40编码V040区域截面破断视图(二)104
4.6.41 编码V041对齐剖截面破断视图(二)104
4.6.42编码V042局剖视图的破断视图(二)104
4.6.43编码V043无截面破断视图(一)105
4.6.44编码V044无截面破断视图(二)105
4.6.45编码V045单曲面破断视图(一)105
4.6.46编码V046单曲面破断视图(二)106
4.6.47编码V047全截面部分视图106
4.6.49编码V049对齐剖截面部分视图107
4.6.48编码V048区域剖截面部分视图107
4.6.50编码V050部分视图的局部截面108
4.6.51 编码V051部分视图的全部&局部截面视图109
4.6.52编码V052全截面部分视图110
4.6.53编码V053区域剖截面部分视图111
4.6.54编码V054对齐剖截面部分视图111
4.6.55编码V055部分视图的局部截面111
4.6.56编码V056部分视图的全部&局部截面视图111
4.6.57编码V057无截面部分视图(一)111
4.6.58编码V058无截面部分视图(二)111
4.6.61 编码V061全部剖截面投影视图112
4.6.60编码V060单曲面部分视图(二)112
4.6.59编码V059单曲面部分视图(一)112
4.6.62编码V062区域剖截面投影视图113
4.6.63编码V063对齐剖截面投影视图113
4.6.64编码V064全部对齐剖截面投影视图114
4.6.65编码V065半截面投影视图115
4.6.66编码V066局部剖截面的投影视图116
4.6.67编码V067完整&局部截面的投影视图117
4.6.68编码V068无截面投影视图117
4.6.69编码V069单曲面投影视图118
4.6.70编码V070全截面半视图的投影视图118
4.6.71编码V071区域截面半视图的投影视图119
4.6.73编码V073无截面半视图的投影视图120
4.6.72编码V072对齐剖截面半视图的投影视图120
4.6.74编码V074单曲面半视图的的投影视图121
4.6.75编码V075全截面投影破断投影视图122
4.6.76编码V076区域截面投影破断投影视图123
4.6.77编码V077对齐截面投影破断投影视图124
4.6.78编码V078局部截面的破断投影视图124
4.6.79编码V079无截面的破断投影视图125
4.6.80编码V080单曲面的破断投影视图125
4.6.81 编码V081全截面部分投影视图126
4.6.82编码V082区域剖截面部分投影视图126
4.6.83编码V083对齐剖截面部分投影视图127
4.6.85编码V085部分视图中完整&局部截面的投影视图128
4.6.84编码V084部分视图中部分截面的投影视图128
4.6.86编码V086无截面部分投影视图129
4.6.87编码V087单曲面部分投影视图130
4.6.88编码V088全截面辅助视图131
4.6.89编码V089区域剖截面辅助视图131
4.6.90编码V090对齐剖截面辅助视图132
4.6.91 编码V091全部对齐剖截面辅助视图133
4.6.92编码V092半截面辅助投影视图134
4.6.93编码V093局部剖截面的辅助视图135
4.6.94编码V094完整&局部截面辅助视图137
4.6.97编码V097全截面辅助半视图139
4.6.96编码V096单曲面辅助视图139
4.6.95编码V095无截面辅助视图139
4.6.98编码V098区域剖截面辅助半视图141
4.6.99编码V099对齐剖截面辅助半视图141
4.6.100编码V100无截面辅助半视图142
4.6.101 编码V101单曲面辅助投影半视图143
4.6.102编码V102全截面部分辅助视图143
4.6.103编码V103区域剖截面部分辅助视图144
4.6.104编码V104对齐剖截面部分辅助视图145
4.6.105编码V105部分视图局部剖截面的辅助视图146
4.6.106编码V106部分视图完整&局部截面的辅助视图147
4.6.107编码V107无截面部分辅助视图148
4.6.109编码V109详细视图149
4.6.108编码V108单曲面部分辅助视图149
4.6.110编码V110旋转视图150
4.6.111 编码V111旋转部分视图151
4.6.112编码V112复制&对齐视图152
本章小结154
第5章视图的控制与修改155
5.1改变视图位置155
5.2改变视图属性156
5.2.1修改视图类型156
5.2.2视图对齐157
5.2.3编辑剖截面158
5.2.4修改参考点159
5.2.6 Z-Clipping(Z-修剪)功能160
5.2.5修改边界160
5.2.7 VIEW DISP(视图显示)162
5.2.8修改剖面线163
5.2.9视图快照164
5.3绘图显示(Drawing Display)165
5.3.1模型栅格(Model Grid)166
5.3.2绘图视图的可见性(Drawing View Visibility)166
5.3.3绘图视图中元件的显示(Component Display)166
5.3.4边显示169
本章小结171
第6章尺寸的编辑及其技巧172
6.1创建或显示绘图尺寸172
6.1.1显示/拭除工具173
6.1.2利用模型树产生尺寸174
6.1.3直接创建尺寸174
6.2修改尺寸位置175
6.2.1手动移动尺寸175
6.2.2使用捕捉线176
6.2.3整理尺寸(Clean Dims)178
6.3修改尺寸显示179
6.3.1使用双重标注179
6.3.2创建纵坐标尺寸180
6.3.3控制尺寸文本181
6.3.4尺寸箭头和延伸线182
6.4编辑尺寸属性189
本章小结190
第7章绘图注释与表的应用191
7.1 关于注释191
7.1.1尺寸注释191
7.1.2结构说明注释192
7.1.3技术要求192
7.1.4参数化表格注释192
7.1.5零件模型注释参数192
7.1.6绘图标签194
7.1.7 注释中加入用户定义的符号194
7.2.1 控制导引195
7.2创建注释195
7.2.2输入或读取注释内容196
7.2.3注释放置方式197
7.2.4 附属类型197
7.2.5文本对齐方式198
7.2.6文本样式198
7.3注释参数199
7.3.1模型尺寸199
7.3.2注释中加入公差199
7.3.3在注释中加入用户定义参数200
7.4注释操控200
7.4.1编辑注释200
7.4.3编辑注释内容201
7.4.2移动注释201
7.4.4注释文本域203
7.4.5注释文本的隐藏203
7.5表(Table)204
7.5.1 创建表205
7.5.2选择单元格206
7.5.3调整表格宽度和高度206
7.5.4插入行或列207
7.5.5表格的旋转、删除和移动207
7.5.6输入/删除和编辑文字210
7.5.7处理多行文字212
7.5.8合并/恢复单元格、隐藏表格线212
7.5.9复制、输出/读入表格214
本章小结215
第8章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216
8.1 尺寸公差216
8.1.1尺寸公差模式216
8.1.2公差表217
8.2 几何公差221
8.2.1 三维模式下的几何公差221
8.2.2几何公差基准221
8.2.3几何公差类型222
8.2.4模型参照(Model Refs)选项卡223
8.2.5Datum Refs(基准参照)选项卡226
8.2.6Tol Value(公差值)选项卡227
8.2.7 Symbols(符号)选项卡228
8.2.8修改编辑几何公差228
8.2.9 创建几何公差的实例229
本章小结232
第9章绘图打印与打印机配置233
9.1设置打印机233
9.1.1软件可识别的标准打印机233
9.1.2添加系统打印机233
9.2绘图输出配置238
9.2.1关于Page(页)选项卡239
9.2.3关于模型(Model)选项卡240
9.2.2关于Printer(打印机)选项卡240
9.3打印对象到文件241
9.4排版打印242
本章小结243
第10章族表的应用244
10.1族表的介绍244
10.1.1族表的结构244
10.1.2族表的优点245
10.2创建零件族表245
10.2.1创建类属零件245
10.2.2创建族表结构245
10.2.3初始化表头246
10.2.4创建实例247
10.2.5实例校验249
10.3创建装配族表249
10.4族表在工程图中251
10.4.1创建二维重复区域253
10.4.2输入参数报表信息253
10.4.3过滤参数报表信息256
10.4.4族表实例的工程图256
本章小结257
第11章符号与修饰特征258
11.1符号的定义258
11.2符号调用259
11.4.1 一个简单符号的制作260
11.3符号还原为绘制图元260
11.4符号的制作260
11.4.2验证符号264
11.4.3符号分组技术265
11.4.4应用符号实例调色板(Symbol Palette)269
11.4.5符号的变更271
11.4.6符号的旋转文本274
11.4.7带引线的符号275
11.5修饰特征276
11.5.1修饰螺纹277
11.5.2草绘修饰特征286
本章小结287
12.2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288
12.2.1减少重画时间288
第12章复杂大装配288
12.1 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288
12.2.2减少绘图再生时间289
12.2.3减少绘图检索时间290
12.2.4执行大型绘图配置文件设置291
12.2.5合并绘图291
12.2.6模型简化291
本章小结292
第13章BOM制作技术293
13.1设计参数293
13.2.1创建格式文件的基本方法294
13.2绘图格式、标题栏和明细表的设定294
13.2.2定义标题栏295
13.2.3绘图格式文件(Format)的调用300
13.2.4定义明细表栏301
13.2.5系统绘图参数314
13.3标注件号316
13.3.1创建球标(Bom Symbo1)316
13.3.2有关球标(BOM Balloon)的功能317
13.4制定明细表手册319
13.4.1分页操作319
13.4.3增加段(Segment)321
13.4.2增加标题(Title)321
13.5定制材料清单自动输出格式322
13.5.1配置系统环境323
13.5.2建立格式文件323
13.6带有挠性零件的BOM325
13.6.1挠性零件的定义325
13.6.2装配挠性零件326
13.6.3挠性零件在BOM中的状态328
本章小结328
第14章绘图模板定制329
14.1绘图模板能做什么330
14.1.1 自动创建视图330
14.1.2定义文本型值331
14.2.1创建新的模板对象332
14.2.2初始化模板环境332
14.2绘图模板定义332
14.2.3加入页面设置文件333
14.2.4插入注释334
14.2.5定义文本型值334
14.2.6定义绘图模板中的层335
14.2.7 自动放置视图和截面336
14.2.8 自动显示尺寸和球标339
本章小结342
15.1标记的名称343
第15章工程标记制作343
15.2工程标记的保存344
15.3工程标记的基本设置345
本章小结345
第16章常见问题解答346
16.1关于圆的标注问题346
16.2设置草绘图元的相关性347
16.3如何在工程图中显示圆的结构线348
16.4 如何预览工程图文件349
16.5 旧版本和trail文件删除问题349
16.7调色板的应用问题351
16.8在工程图中使用@O编辑尺寸351
16.6尺寸文字如何断开剖面线351
16.9如何在同一视图上产生多个局部剖截面352
16.10 工程图(.drw)文件另存为副本时,如何使零件名同时更改353
16.11 如何单独修改组件工程图中单个元件的剖面线354
16.12 当系统单位改变后如何正确更新关系式354
16.13如何在工程图中插入电子表格数据354
16.14如何输出高分辨率的Tiff图片355
16.15关于DXF或DWG格式文件输入变形的问题355
16.16如何多重显示重复零件的球标356
16.17如何在族表中实现实例的公差设置357
16.19扩展ASCII码361
16.18如何利用注释文本创建几何公差361
16.20如何设置工程图的图层与part档的图层同步变化362
16.21 如何在面组(quilt)中建立剖面线363
16.22 如何将Pro/ENGINEER的工程图转为PDF格式的文件363
16.23如何控制层的状态364
16.24如何在组件的工程图中自动替换族表中实例的注释信息365
16.25利用挠性元件解决变形问题368
16.26如何在工程图中显示零件的体积370
16.27如何在工程图中显示机构运动的不同状态370
16.28 如何输出Pro/ENGINEER的工程图至AutoCAD后, 保证其颜色不变374
16.29强制编辑Pro/ENGINEER文件,修改用户参数名称376
16.30如何用继承方法在模型中添加属性377
本章小结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