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
  • 刘焱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780668801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24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43页
  • 主题词:汉语-语义-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理论前提和方法1

第一节 关于比较1

第二节 关于语法范畴2

第三节 比较是“语义—句法”范畴3

第四节 本书的理论背景4

第五节 比较范畴研究的意义8

第六节 本书的写作方法9

第七节 说明11

第二章 比较范畴的语义—句法系统13

第一节 “比较”的语义要求及语义特征13

1.比较的含义13

2.比较的语义要求13

2.1.比较的对象——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13

2.2.比较的内容——比较点和比较专项18

2.3.比较的目的——比较结果和比较差值20

2.4.比较的标记——比较词25

3.比较范畴句法形式的灵活性26

第二节 比较与邻近范畴的区别28

0.引言28

1.比较与判断28

2.比较与对比31

2.1.对比的类型31

2.2.比较与对比的区别32

3.比较与选择34

4.结语36

第三节 比较范畴的“语义—句法”系统36

1.比较是“语义—句法”范畴36

2.比较范畴的语义类型及其典型句式38

2.1.平比39

2.2.差比42

3.比较范畴的“语义—句法”系统48

第三章 “比”字句研究之一——比较项研究49

第一节 比较项的句法语义描写49

0.引言49

1.比较项的句法特点49

2.比较项的语义类型52

第二节 “比”字句对比较项选择的语义认知解释54

0.引言54

1.比较的前提——语义的强制性56

1.1语义的强制性56

1.2范畴化与基本范畴57

2.比较项范围缩小的动因62

3.比较项范围扩大的动因64

3.1.语用因素64

3.2.认知因素67

4.结语73

第三节 现代汉语“比”字句的不对称机制74

0.引言74

1.不对称范围的界定75

2.假性不对称及其原因79

2.1.比较本体的参与79

2.2.比较点的参与82

3.真性不对称原因之一——比较前项的隐含83

3.1.比较前项隐含及原因84

3.2.比较前项隐含的条件85

4.真性不对称原因之二——比较项的省略88

4.1.比较前项的省略88

4.2.比较后项的省略89

5.结语90

第一节 比较点的判断标准及句法语义等特点91

0.引言91

第四章 “比”字句研究之二——比较点、比较专项研究91

1.比较点的判断标准92

2.比较点的句法表现95

2.1.名词95

2.2.代词96

2.3.动词97

2.4.介词短语98

2.5.混杂98

2.6.小句99

3.比较点的位置100

3.1.名词100

3.2.动词102

4.比较点的数量103

5.1.主话题105

5.比较点的语用功能105

5.2.次话题107

5.3.多个话题107

第二节 比较点的隐含及其动因109

0.引言109

1.句内隐含与句内找回110

1.1.比较结果的信息度与比较点的隐含110

1.2.比较项性质的显著度与比较点的隐含116

1.3.比较差值的信息度与比较点的隐含119

2.语境隐含120

2.1.上下文隐含121

2.2.背景隐含122

3.结语124

0.引言125

1.形容词比较结果的语义特点125

第一节 “比”字句对形容词性比较结果的语义要求125

第五章 “比”字句研究之三——“比”字句的比较结果125

2.不能充当谓语的形容词127

2.1.状态形容词127

2.2.绝对性质形容词128

3.关于程度副词128

第二节 动词性比较结果的语义特征及实现方式129

0.引言129

1.特殊动词的语义特征及实现方式130

1.1.具有[+数量变化]义的动词130

1.2.具有[+程度变化]义的动词132

2.独立充当比较结果的动词性短语的语义特征134

2.1.具有[+偏离]义的动词性短语134

2.2.具有[+程度变化]义的兼语短语138

3.一般动词的实现途径139

3.1.由状语体现139

3.2.由补语体现141

3.3.由动词宾语的修饰语体现143

4.结语144

第六章 “比”字句的特殊句式研究145

第一节 “X比Y还W”句式的语用制约与认知基础145

0.引言145

1.常规比145

2.递进比146

3.反差比148

4.极端比150

4.1.表极端比的“X比Y还W”句式的句法分析151

4.2.Y的语义、语用分析154

5.结语160

第二节 “X不比YW”句式的语义、语用分析162

0.引言162

1.“X不比YW”句式的分化164

1.1.能否去掉否定词“不”164

1.3.能否转换为“X比Y(不W)”句式165

1.2.“不比”能否用“不像”替换165

2.“不比1”与“不比2”分析166

2.1.“不比1”句式166

2.2.“不比2”句式169

3.“不比3”句式的语义、语用分析174

3.1.“不比3”句式的基本语义174

3.2.“委婉否定”的形式表现176

3.3.“不比3”句式对比较项的强制性选择180

4.“不比3”句式的语用义及对其影响182

4.1.“X>Y”的表现——后续句183

4.2.“X>Y”的消除——对举句式183

5.结语185

第七章 “也”字句研究186

第一节 “也”字句的语义及其表现186

0.引言186

2.类同性的不同表现188

1.“也”字句的语法意义——像似性类同188

2.1.谓语部分的类同性189

2.2.主语部分的类同性190

2.3.其他成分的类同性192

3.“也”字句的句法形式193

3.1.前发句+后续句193

3.2.带“也”前发句+后续句193

3.3.前发句隐含194

第二节 “也”字句的类同程度级差200

0.引言200

1.“也”字句类同的取值范围与程度分类200

1.1.取值范围200

1.2.类同程度分类202

2.甲种“也”字句小类203

2.1.A式204

2.2.B式206

2.4.D式207

2.3.C式207

2.5.E式208

3.乙种“也”字句小类208

3.1.F式208

3.2.G式209

4.丙种“也”字句小类210

4.1.H式210

4.2.I式213

5.“也”字句的类同等级连续统216

第八章 表比较的“有”字句217

第一节 “有”字及“有”字句的语义217

第二节 “有”字句对各部分的语义要求219

1.对比较项X、Y的语义要求219

1.1.X、Y的语义联系219

2.“这么/那么”的语义性质221

1.2.Y的形式221

3.W的语义类型222

3.1.形容词223

3.2.动词223

第三节 表量类型与形容词性W的选择225

1.表客观量度225

1.1.客观量度225

1.2.“客观小量倾向”与形容词的选择227

2.主观量度228

2.1.主观大量229

2.2.主观小量229

第九章 比较范畴研究综述231

第一节 比较范畴研究的主要内容231

1.确定比较范畴的语义系统232

2.1.关于典型比较句式组成部分的命名235

2.典型比较句式的句法、语义描写235

2.2.典型比较句式的句法功能描写237

2.3.比较范畴相关问题分析241

3.对比较句式的深层解释242

3.1.语义与句法的结合研究243

3.2.语用与句法、语义的结合分析246

3.3.其他248

4.比较范畴的历时和共时研究249

4.1.探讨比较句式的历时演变249

4.2.比较范畴的共时研究251

4.3.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式的偏误分析252

第二节 比较范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53

1.存在的问题253

1.1.比较范畴的判断标准尚未确定253

1.2.对比较的本体问题认识模糊253

2.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254

1.3.静态描写较多,动态解释不足254

1.4.对比研究力度不够254

2.1.确定比较范畴的判断标准255

2.2.重视比较范畴的本体研究256

2.3.加大语义、认知解释的比例256

2.4.加强对比研究,建立共时和历时的联系257

参考文献258

附:“数+量+形”结构的语义认知基础275

第一节 引言275

1.问题的提出275

2.现有研究成果总结277

2.1.问题的提出277

2.2.深入研究278

2.3.存在问题279

3.我们的看法280

第二节 “数+量+形”结构的语义认知基础281

1.“数+量+形”结构中量词的语义类型282

2.“数+量+形”结构的组合基础286

2.1.物理基础286

2.2.心理基础287

2.3.认知基础287

2.4.语用基础292

第三节 量词与形容词的相互选择293

1.量词对形容词音节的选择294

2.量词对形容词语义的选择295

2.1.度量衡量词:“丈”类295

2.2.借用量词1:“巴掌”类296

2.3.摹状量词:“片”、“丝”等297

2.4.借用量词2:“脸”、“身”类300

2.5.段时间量词:“阵”类301

2.6.其他量词:“点”、“些”、“分”等302

第四节 一XA结构的句法功能303

1.作主语、宾语的一XA短语304

1.1.A的语义变化304

1.2.一XA结构作主语、宾语时的句式要求305

2.一XA结构作谓语309

2.1.摹状量词——“一片A”结构309

2.2.段时间量词——“一阵A”结构310

3.作定语、状语和补语的“一量A”结构311

3.1.一XA结构作定语311

3.2.一XA结构作状语312

3.3.一XA结构作补语313

4.对举313

5.结语314

第五节 结语315

参考文献318

后记3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