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神经生物学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神经生物学 第3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1058446.jpg)
- 寿天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5129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74页
- 文件大小:171MB
- 文件页数:488页
- 主题词:人体生理学-神经生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神经生物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3
第一章 神经元和突触3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3
一、神经系统的进化3
二、哺乳动物和人的神经系统构成4
三、神经组织4
第二节 神经元5
一、神经元的形态5
二、神经元的分类5
三、神经元的胞体7
四、神经元的突起8
第三节 突触10
一、突触的概念和类型10
二、化学突触11
三、电突触13
第四节 神经胶质细胞14
一、中枢神经胶质细胞14
二、周围神经胶质细胞15
三、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15
第二章 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19
第一节 神经元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9
一、通过脂双层的物质扩散19
二、通过膜蛋白介导的物质转运19
三、通过膜“运动”的物质转运21
第二节 神经元生物电记录技术22
一、生物电记录技术概述22
二、细胞外记录23
三、细胞内记录23
四、膜片钳记录24
第三节 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25
一、神经元膜的等效电路25
二、静息电位25
三、膜电阻和电流-电压关系曲线26
四、膜电容和时间常数27
五、空间常数28
第四节 静息电位的离子机制29
一、产生静息电位的条件29
二、K+平衡电位与Nernst方程29
三、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31
第三章 神经电信号和动作电位34
第一节 神经电信号概述34
一、神经电信号的概念及其类型34
二、神经电信号的产生机制34
三、神经元膜电学特性与电信号的传导34
四、神经信息的编码方式35
第二节 局部电位35
一、局部电位的概念和类型35
二、局部电位的特性36
第三节 动作电位37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征37
二、动作电位的过程和成分38
三、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38
四、动作电流的电压钳分析40
第四节 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43
一、阈电位43
二、动作电位的触发机制43
三、动作电位的发放模式44
四、动作电位的传播44
第五节 神经元的兴奋性46
一、兴奋性的概念与指标46
二、影响神经元兴奋性的因素46
第四章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49
第一节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概述49
一、神经电信号传递的概念49
二、神经电信号传递的方式49
第二节 化学突触传递50
一、化学突触传递的概念50
二、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50
三、突触后电位54
四、突触后电位的整合57
第三节 电突触传递和非突触性传递58
一、电突触传递58
二、非突触性传递59
第四节 神经电信号传递的调制59
一、突触传递的调制方式59
二、突触传递的可塑性60
三、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60
四、其他突触传递调制61
第五章 神经递质和神经肽64
第一节 神经递质64
一、神经递质的分类64
二、神经递质的合成与储存65
三、神经递质的释放66
四、神经递质的清除66
第二节 神经肽66
一、神经肽的分类66
二、神经肽的主要特点66
三、递质共存68
四、神经肽的作用方式69
第三节 神经递质转运体69
一、神经递质转运体的分类、分布及结构70
二、神经递质转运体的作用71
第四节 神经递质系统72
一、乙酰胆碱72
二、单胺类72
三、氨基酸类73
四、嘌呤类73
五、逆行递质类73
第六章 离子通道与胞内钙离子平衡75
第一节 离子通道与信号转导概述75
第二节 离子通道的基本特性77
一、离子通道的物理特征77
二、离子通道是蛋白质77
三、离子通道的选择性77
四、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78
五、电压门控通道S4螺旋的门控作用79
第三节 单通道记录技术79
第四节 电压门控通道82
一、电压门控钠通道82
二、电压门控钾通道85
三、电压门控钙通道87
四、电压门控氯通道88
第五节 胞内钙离子平衡89
一、细胞内的Ca2+平衡机制89
二、钙敏感信使94
三、钙信号向胞核传播94
四、钙调节基因表达95
第七章 受体与信号转导97
第一节 受体与信号转导概述97
第二节 受体的种类与结构97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98
二、G蛋白耦联受体98
三、与酶相关的单跨膜受体98
四、转录调节因子受体99
第三节 离子通道型受体99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分类100
二、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快速信号传递和生理功能101
三、离子通道型受体举例:NMDAR、GlyR、TRP和ASIC102
第四节 G蛋白耦联受体105
一、GPCR的结构和分类105
二、G蛋白的结构、分类及调节机制106
三、GPCR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108
第五节 第二信使系统110
一、环腺苷酸信使系统110
二、环鸟苷酸信使系统111
三、肌醇三磷酸和二酰甘油信使系统112
四、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113
五、一氧化氮113
六、效应蛋白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113
第六节 受体间的相互作用114
一、GPCR与GPCR之间的对话114
二、GPCR与离子通道型受体之间的对话115
三、离子通道型受体与离子通道型受体之间的对话116
第二篇 神经系统的发育121
第八章 神经系统发育121
第一节 神经管的形成121
第二节 神经管的分化126
一、三脑泡阶段127
二、五脑泡阶段127
三、成熟阶段127
四、头尾轴(anterior-posterior axis)的形成和调控机制129
五、背腹轴(dorsal-ventral axis)的生成起因131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组织构型的建立135
一、神经细胞的迁移135
二、脊髓和延髓的组织生成138
三、小脑的组织生成138
四、大脑的组织生成139
五、神经嵴细胞141
六、神经胶质细胞143
七、成体神经干细胞143
第四节 轴突的生长144
一、生长锥144
二、胞外网状结构的黏接作用146
三、细胞表面的黏接和簇生作用146
四、向化性反应149
五、目的地的选择154
六、生长锥的崩塌156
第五节 突触的形成和再生157
一、神经肌肉接头157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形成161
第六节 突触联系的精细调制164
第七节 神经系统的损伤和再生166
一、神经损伤166
二、神经元的凋亡167
三、神经再生能力167
四、促进中枢神经再生的治疗手段168
第三篇 感觉系统177
第九章 视觉177
第一节 视网膜——“外周脑”177
一、视网膜177
二、光感受器的换能机制——光致超级化180
三、视网膜内的信息处理机制——视网膜细胞的视觉感受野181
第二节 外膝体对视觉信息的调节和分流处理186
一、外膝体的分层与投射186
二、外膝体神经元感受野性质187
三、外膝体神经元执行中枢对视觉信息的调节功能188
四、外膝体在形成平行信息处理通道中的编组和分流作用189
第三节 视觉皮层——视觉的最高级中枢191
一、视皮层的细胞组构及分层191
二、视皮层细胞的分类和感受野性质191
三、视皮层的功能组构194
四、形状、颜色和运动信息的平行处理机制197
五、视觉皮层下行反馈的易化作用和调制作用199
第十章 听觉205
第一节 听觉系统的结构205
一、外耳205
二、中耳206
三、内耳207
四、听觉中枢通路207
第二节 耳蜗对听觉信号的加工208
一、耳蜗的机械学208
二、耳蜗信号转导210
三、耳蜗场电位和耳声发射212
四、听觉神经的电生理213
第三节 听觉中枢的信息加工216
一、听觉通路中频率拓扑结构216
二、听觉通路中神经元的反应特性217
三、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机制218
四、听觉皮层219
第十一章 味觉与嗅觉222
第一节 味觉222
一、味觉感受器222
二、味觉转导的受体和膜机制222
三、味觉通路和功能225
第二节 嗅觉226
一、嗅觉感受器226
二、嗅信号的转导机制227
三、嗅球228
第十二章 躯体感觉232
第一节 躯体感受器232
第二节 躯体感觉的中枢通路234
一、传入通路234
二、体感觉皮层235
第二节 痛觉237
一、痛觉感受器和传入通道237
二、痛的中枢整合238
三、痛的中枢调制238
第十三章 平衡觉和本体感觉240
第一节 前庭器官——平衡觉的感受器官240
一、大体结构240
二、毛细胞的换能机制240
三、中枢通路242
第二节 本体感觉——对身体运动的感觉243
一、肌梭、腱器官和关节感受器243
二、本体感觉的中枢通路243
第四篇 运动系统247
第十四章 躯体运动及其中枢控制247
第一节 概述247
一、反射运动、随意运动和节律运动248
二、感觉信息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249
三、控制运动的神经结构249
第二节 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肌肉感受器254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254
二、肌肉收缩张力的调节257
三、肌肉长度和张力变化的感受装置——肌梭和高尔基腱器官259
第三节 反射性运动和节律性运动267
一、牵张反射267
二、反射活动的协调270
三、屈反射271
四、节 律性运动271
五、行走273
第四节 随意运动的发起和管理275
一、初级运动皮层与运动参数的编码275
二、辅助运动皮层和前运动皮层与运动的准备过程280
三、小脑对运动的调节281
四、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291
第十五章 自主神经系统301
第一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性301
一、自主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301
二、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303
三、自主神经系统的传入304
第二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304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304
二、自主神经系统递质的受体305
第三节 自主神经对主要内脏系统活动的调控307
一、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控307
二、自主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节309
三、自主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的调节311
四、自主神经系统对瞳孔活动的调节312
第四节 高级中枢对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313
一、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313
二、下丘脑对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313
三、边缘系统315
四、下丘脑和脑干的孤束核在自主神经系统调控中的整合作用315
第五篇 脑的高级功能319
第十六章 弥散性调制系统与行为319
第一节 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319
第二节 5-羟色胺能系统320
第三节 多巴胺能系统320
第四节 乙酰胆碱能系统321
第五节 弥散性调制系统和药物依赖321
一、致幻剂322
二、兴奋剂322
第六节 弥散性调制系统和精神疾病323
一、抑郁症323
二、精神分裂症324
第十七章 情绪的脑机制326
第一节 什么是情绪326
一、James-Lange学说326
二、Cannon-Bard学说326
第二节 边缘系统327
一、Broca边缘叶327
二、Papez回路327
第三节 恐惧与焦虑328
一、Klüver-Bucy综合征328
二、杏仁核329
三、习得性恐惧330
第四节 愤怒与攻击331
一、下丘脑与攻击行为331
二、中脑与攻击行为332
三、杏仁核与攻击行为332
四、5-羟色胺与攻击行为332
第五节 强化与奖赏333
一、自我电刺激与强化333
二、人脑的自我电刺激333
三、多巴胺和强化334
第十八章 睡眠与觉醒的脑机制336
第一节 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336
一、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336
二、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337
第二节 睡眠时相和周期337
第三节 睡眠与觉醒的机制338
一、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与觉醒338
二、入睡与非快速眼动睡眠338
三、快速眼动睡眠338
四、促睡因子339
第四节 快速眼动睡眠和梦339
第十九章 学习和记忆341
第一节 学习和记忆的分类341
一、学习的分类341
二、记忆的分类342
第二节 陈述性记忆343
一、陈述性记忆的脑系统343
二、陈述性记忆的突触机制345
三、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分子“开关”348
第三节 非陈述性记忆351
一、习惯化351
二、敏感化352
三、启动效应352
四、运动技巧353
五、习惯学习354
六、经典条件反射355
七、知觉学习356
八、分类学习357
九、认知技巧358
十、情绪学习358
第二十章 大脑联合皮层和功能一侧化364
第一节 顶叶联合皮层365
一、人顶叶联合皮层功能的神经心理学研究365
二、猴顶叶联合皮层功能的切除损毁研究366
三、猴顶叶联合皮层功能的神经生理学研究366
第二节 颞叶联合皮层368
一、人颞下回功能的神经心理学研究368
二、猴颞下回功能的切除损毁研究368
三、猴颞下回功能的神经生理学研究368
第三节 前额叶联合皮层370
一、前额叶皮层的注意力调控功能370
二、前额叶皮层的学习和记忆功能371
三、前额叶皮层的行为抑制功能375
四、前额叶皮层的行为计划和策略形成375
五、前额叶皮层的发散性思维能力376
第四节 脑功能一侧化377
一、大脑两半球功能对称性377
二、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378
三、功能一侧化的生物学意义379
第二十一章 语言和语言障碍381
第一节 人类语言的特征381
一、语言的创造性、形式、内容和使用381
二、语言起源的两种假说381
三、语言能力是先天决定的382
第二节 语言功能的优势半球383
第三节 语言信息的处理模型383
一、Wernicke-Geschwind模型383
二、Wernicke-Geschwind模型的不足之处384
第四节 语言障碍的表现形式385
一、Wernicke失语386
二、Broca失语387
三、传导性失语387
四、命名性失语387
五、完全性失语387
六、跨皮层失语387
七、皮层下失语388
第五节 右半球的语言功能388
第六节 某些阅读和书写障碍的解剖学定位388
一、获得性阅读和书写障碍:失读症和失写症388
二、语音符号和表意文字在大脑皮层不同区域进行处理389
第二十二章 注意的神经基础391
第一节 注意的行为学效应391
一、注意增强信号检测391
二、注意加速行为反应392
第二节 注意的神经生理学效应393
一、注意的PET成像研究393
二、注意增强顶叶神经元的反应393
三、注意改变V4区神经元的感受野反应394
第三节 注意是如何控制的396
一、视觉朝向神经网络396
二、注意实施神经网络398
三、警觉维持神经网络399
第二十三章 脑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401
第一节 计算机断层成像术401
第二节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402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术404
第六篇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关系409
第二十四章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409
第一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410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410
二、神经递质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411
三、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412
四、激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414
第二节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417
一、细胞因子对神经活动的调节作用417
二、细胞因子对下丘脑-垂体轴的调节作用420
三、细胞因子对神经细胞活动的调节作用423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间相互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其作用机制424
一、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神经支配424
二、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共用的化学语言425
三、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机制429
第七篇 脑衰老生物学435
第二十五章 脑衰老与生物学调控435
第一节 脑衰老概念435
一、脑衰老435
二、脑衰老的脑解剖形态变化435
三、脑衰老的组织学特征性变化435
四、脑衰老的机能变化436
五、脑衰老的病理性变化436
第二节 基因水平的脑衰老调控436
一、衰老相关基因436
二、长寿相关基因437
第三节 表观遗传学水平的脑衰老调控438
一、表观遗传学概述438
二、表观遗传在脑衰老中所起的作用438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脑衰老调控439
一、异常糖基化440
二、自由基与线粒体衰老440
三、氧化衰老和胰岛素受体信号转导440
四、细胞周期信号传导441
五、Ras/MAPK441
六、Ras/PI3K442
七、磷脂酶D途径442
八、代谢异常442
九、脑内髓鞘变化442
十、血-脑屏障443
第五节 脑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443
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概念及其与脑衰老的关系443
二、病理性脑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444
三、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450
附录 神经系统的组构456
索引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