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无线电原理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张文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58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无线电原理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无线电发明简史1
1-2.波波夫所发明的第一只接收机电路及火花振荡发送机4
1-3.利用电能传送信号的各种方式6
(甲)有线电报6
(乙)有线电话7
(丙)无线电报8
(丁)无线电话10
1-4.各种不同频率电波的传播11
1-5.无线电通信需要高频率的原因12
1-6.无线电通信的基本设备14
1-7.射频电能的各种产生法16
(甲)火花放电16
(乙)电弧发送机17
(丙)高频率交流发电机17
1-8.无线电的应用及发展趋势18
(甲)通信和广播18
(乙)导航及定向20
(丙)雷达20
(丁)电视21
(戊)其他用途及发展趋势22
1-9.无线电事业在苏联的发展24
1-10.无线电事业在中国的发展28
第二章 电路元件33
2-1.电阻33
2-2.无线电中最常用的电阻形式34
(甲)固定线绕电阻34
(乙)固定合成电阻34
(丙)可变电阻35
2-3.空心单层螺线管36
2-4.空心多层螺线管及分布电容40
(甲)概论44
2-5.趋肤效应44
(乙)在较高频率时的趋肤效应46
(丙)减小趋肤效应的方法48
2-6.线圈损失的表示法,Q值的意义49
2-7.铁心电感50
(甲)概论50
(乙)交流磁导率51
(丙)铁心电感之计算53
2-8.磁性金属55
2-9.实用电感的形式58
(甲)接收机用的线圈58
(丙)射频抗流圈59
(乙)发送机用的线圈59
(丁)声频抗流圈60
2-10.电容61
2-11.无线电中所用电容器的各种形式64
(甲)以空气为电介质的电容器65
(乙)以固体为电介质的电容器68
(丙)电解电容器70
本章总结71
习题74
第三章 电子管的基本性质及其分析方法77
3-1.引言77
3-2.热电子发射78
3-3.发射物质83
(甲)纯钨83
(乙)敷钍钨丝84
(丙)敷氧化物发射体85
3-4.实用发射体的构造86
(甲)直热式86
(乙)间热式86
3-5.二极管的静态特性曲线87
3-6.三极管的基本性质89
(甲)放大系数μ93
3-7.电子管系数(参量)93
(乙)跨导S94
(丙)内电阻Ri95
(丁)μ?R?及S三个参量间的关系96
3-8.三极管的二分之三次方定律97
3-9.栅极没有信号电压输入时,电子管电路的工作情况98
3-10.栅极有正弦信号电压输入时,电子管电路的工作情况100
(甲)直流负载电阻等于交流负载电阻时的情形100
(乙)直流负载电阻不等于交流负载电阻时的情形103
(甲)四极管105
3-11.四极管、五极管及电子注功率管105
(丙)负载阻抗不是纯电阻的情形105
(乙)五极管111
(丙)电子注功率管113
3-12.多极管的电子管系数116
(甲)放大系数(或称μ系数)116
(乙)动态电阻117
(丙)跨导117
3-13.电子管静态特性曲线的数学表示法118
(甲)指数定律118
(乙)无穷级数及克来罗夫近似式119
(甲)可变μ管120
3-14.电子管的其他形式120
(乙)孪生管122
(丙)混频管122
(丁)电子管的特殊连接法122
3-15.电子管中残余气体的影响123
(甲)对阴极的影响123
(乙)对栅极的影响124
(丙)对空间电荷的影响125
本章总结125
习题128
4-1.气体放电的基本性质132
第四章 含气管的基本性质132
4-2.辉光管138
4-3.热阴极含气二极管140
4-4.热阴极含气二极管与真空二极管的比较144
4-5.高气压二极管(钨氩管)145
4-6.含气三极管(闸流管)的基本性质147
4-7.闸流管的栅极控制151
本章总结158
第五章 声频电压放大器160
5-1.引言160
(甲)基本电路161
5-2.电子管放大器及其分类161
(乙)电子管放大器的分类162
5-3.理想电子管放大器应满足的条件及畸变问题166
(甲)需要条件166
(乙)畸变问题167
5-4.电子管放大器的等效电路170
5-5.直流放大器177
5-6.阻容耦合放大器180
(甲)概论180
(乙)电路的分析183
(丙)电路常数对频率响应的影响191
5-7.电子管的输入导纳195
5-8.四极管及五极管电压放大器198
5-9.实用五极管(或四极管)阻容耦合放大器201
5-10.阻容耦合放大器频带的延展—视频(宽频带)放大器203
5-11.变压器耦合放大器209
512.其他形式的声频电压放大器223
(甲)阻抗耦合放大器223
(乙)并联馈电式的变压器耦合放大器224
本章总结225
习题228
6-1.引言232
第六章 声频功率放大器232
6-2.甲1类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与效率233
6-3.三极管甲1类功率放大器238
(甲)动态特性曲线及最佳作情况238
(乙)畸变245
6-4.五极管甲1类功率放大器248
(甲)五极管甲1类功率放大器的优点248
(乙)五极管的动态特性曲线249
6-5.功率放大器所用的电子管252
6-6.输出变压器255
6-7.电子管的并联运用257
6-8.推挽式甲类放大器258
(甲)概论258
(乙)甲类直线工作情形260
(丙)甲类非直线工作情形263
(丁)id-eα复合特性的作法及负载电阻的决定267
6-9.乙类及甲乙类声频推挽功率放大器273
(甲)乙类推挽放大273
(乙)甲乙类推挽放大279
6-10.推挽式放大器的栅极激励问题281
(甲)用有中心抽头的变压器281
(乙)用倒相器281
(丙)用分相器282
(丁)用自平衡式电路283
本章总结284
习题286
第七章 放大器的反馈及其他问题290
7-1.反馈放大器290
(甲)概论290
(乙)反馈的方式295
(丙)反馈放大器的稳定问题300
7-2.关于声频放大器的一些其他问题301
(甲)分贝301
(乙)多级放大器的频带宽度及其补偿方法302
(丙)强度控制304
(丁)多级放大器的再生问题305
(戊)哼鸣、颤噪声及噪声308
本章总结312
习题313
第八章 共振电路315
8-1.引言315
8-2.串联共振315
(甲)基本原理315
(乙)串联共振电路的特性317
(丙)串联共振电路的选择性(或称锐度)320
(甲)基本原理及特性323
8-3.并联共振323
(乙)并联共振回路的选择性327
(丙)低Q值的并联共振回路330
8-4.并联共振回路的其他形式331
8-5.电路元件的等效电路334
(甲)电阻334
(乙)电容335
(丙)电感335
本章总结336
习题337
9-2.互感耦合电路的一般性质341
9-1.引言341
第九章 耦合电路341
9-3.互感耦合电路的分析345
(甲)原电路及副电路都是无调谐的,副电路只包含电阻及电感346
(乙)原电路无调谐,但副电路是可调谐的347
(丙)原副电路都是共振电路349
9-4.原电路及副电路都是可调谐的耦合电路349
(甲)副电路电流I2达到最大值的条件349
(乙)副电路电流I2随频率而变化的情形357
9-5.并联馈电的耦合电路363
9-6.其他形式的耦合电路364
本章总结367
习题369
第十章 射频电压放大器371
10-1.引言371
10-2.狭频带电压放大器的基本特性372
10-3.电容耦合、单调谐甲类放大器373
10-4.变压器耦合、单调谐甲类放大器377
(乙)参差调谐381
10-5.变压器耦合、双调谐甲类放大器382
10-6.宽频带调谐放大器388
(甲)单调器及双调谐宽频带放大器389
本章总结392
习题394
第十一章 射频功率放大器396
11-1丙类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一般性质396
(甲)高的板极效率所需要的条件396
(乙)功率关系402
11-2.丙类放大器的栅偏压供给法405
(甲)栅漏偏压405
(乙)固定偏压407
(丙)合并偏压407
(丁)阴极偏压407
11-3.丙类放大器的谐波分析计算法408
11-4.丙类放大器的近似分析法413
11-5.用直线来代表电子管特性曲线的近似计算法420
11-6.丙类放大器的板极输出耦合电路424
11-7.三极电子管的输入导纳428
(甲)负载为纯电阻429
(乙)负载为感抗429
(丙)负载为容抗430
11-8.中和电路432
(甲)线圈中和电路433
(乙)栅极中和电路434
(丙)板极中和电路436
(丁)推挽式中和电路437
(戊)栅极接地中和电路438
11-9.实用丙类放大器的电路及其调谐法439
11-10.丙类放大器所用的电子管442
11-11.频率倍增器443
本章总结447
习题450
第十二章 振荡器453
12-1.引言453
(甲)数学分析455
12-2.LCR回路中的瞬变现象455
(乙)振荡的物理意义459
12-3.振荡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461
12-4.调板振荡器的工作原理(直线性理论)462
12-5.由正反馈的观点来决定起始振荡的条件465
12-6.调板振荡器的矢量图解469
12-7.起振条件及振荡幅度的限制——振荡器的准直线性理论471
12-8.板极及栅极的电源供给法474
(甲)间歇振荡477
(乙)正栅止荡现象477
(甲)哈脱莱振荡器478
12-9.各式振荡器电路478
(乙)柯耳皮兹振荡器479
(丙)调栅振荡器480
(丁)调栅调板振荡器481
12-10.振荡器的频率稳定问题483
(甲)采用缓冲放大级486
(乙)电子耦合振荡器487
(丙)电阻稳定法488
12-11.晶体振荡器489
(甲)晶体的压电特性489
(乙)晶体的共振频率及温度对它的影响493
(丙)晶体振荡器电路494
12-12.振荡器的调谐特性497
12-13.振荡器的板极效率及相角补偿法498
12-14.拍频振荡器499
12-15.负电阻产生振荡的基本原理502
12-16.阻容振荡器(文式电桥形式)503
12-17.相移振荡器509
12-18.负电阻振荡器510
(甲)负阻管振荡器511
(乙)负跨导振荡器513
12-19.甚高频振荡器514
(甲)负栅振荡器515
(乙)正栅振荡器518
12-20.微波振荡器519
12-21.寄生振荡521
(甲)寄生振荡电路521
(乙)寄生振荡的除去法525
(丙)寄生振荡的探求法526
本章总结527
习题530
第十三章 调制533
13-1.引言533
13-2.调制的方式534
13-3.调幅波的基本性质536
(甲)调幅波的频谱538
(乙)调幅波中的功率541
13-4.调幅方法概论542
(甲)直线调幅542
(乙)平方律调幅543
13-5.板极被调丙类放大器544
(甲)丙类放大器的工作情况及其要求545
(乙)功率与效率549
(丙)对调幅器的要求554
(丁)板极被幅调丙类放大器所用的电子管及实用电路556
13-6.板极被调振荡器559
13-7.栅极被调丙类放大器560
13-8.其他的直线调幅方法565
(甲)阴极调幅565
(乙)遏止栅极调幅565
(丙)帘栅极调幅567
13-9.平方律调幅567
13-10.载波遏止及单旁带传送570
(甲)平衡调幅器571
(乙)单旁带传送573
13-11.直线性乙类放大器574
13-12.调频波与调相波的基本性质578
(甲)调频波的方程式及其波形579
(乙)调相波的方程式及其波形582
13-13.调频波与调相波的频谱及功率分布情形584
13-14.调频波的优点及缺点(与调幅波比较)592
13-15.调频的方法——电抗管法594
13-16.调相的方法599
13-17.利用调相器以得到调频波601
本章总结602
习题606
14-1.引言609
第十四章 检波609
调幅波的检波610
14-2.检波器的种类610
(甲)直线性检波器610
(乙)平方律检波器610
14-3.直线性二极管检波器611
(甲)二极管检波器的基本原理612
(乙)二极管的整流特性曲线613
(丙)负载阻抗,调幅度及畸变的关系616
(丁)检波效率(整流效率)及输入阻抗620
(戊)二极管检波器的声频等效电路623
14-4.二极管直线性检波器的实用电路及自动强度控制626
14-5.多极管直线性检波器628
(甲)栅极检波629
(乙)板极检波629
14-6.平方律检波器633
(甲)基本原理633
(乙)各种型式的平方律检波器637
14-7.半导体(晶体)检波器640
14-8.成拍检波器——频率搬移643
14-9.超成拍式接收机的基本原理647
(甲)混频器电路649
14-10.混频器与换频器649
(乙)换频器电路651
(丙)混频器与换频器的分析655
(丁)各种型式混频器的此较659
14-11.再生式检波器661
14-12超再生式检波器663
14-13.鉴别器667
14-14.限幅器672
14-15.调频接收机的基本构造674
本章总结675
习题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