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并称现象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并称现象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1972915.jpg)
- 张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51228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13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22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学并称现象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前人对于文学并称现象的研究1
二、本书的研究构想7
内篇11
第一章 并称概说11
第一节 描述并称现象的相关语词的含义考辨11
一、“并称”一词的演变11
二、表述并称现象的其他语词考辨16
第二节 并称与中国文学23
一、并称的共性与文学并称的界定23
二、并称与作家称谓法25
三、并称与文学创作26
四、并称与文学批评29
第三节 并称与中国文化32
第二章 与并称相关的文献考释34
第一节 与并称相关的文献类别34
一、史书传记34
二、文集与文学作品38
三、诗文评著作39
四、笔记杂谈43
第二节 收录并称的主要典籍举例47
一、专录名数与并称的类书举例48
二、兼收名数与并称的类书举例52
第三章 并称的形式考索58
第一节 并称的提出58
一、人物品题58
二、时人评议59
三、民谣、时谚60
四、自封、自比、自称62
五、歌咏名贤之诗文64
六、总集与选本67
七、史书同传或传记相连70
八、图形写真71
九、纪念或祭祀75
十、修订更改或追加补充77
第二节 并称的样式78
一、姓氏相连78
二、名/字相连80
三、封地相连80
四、数字与姓/名/字/号/行第等相连81
五、数字与描述性的词语相连82
六、嵌入式并称92
第三节 并称的命名原则及先后顺序95
一、依声调、韵律而定95
二、依时间先后而定98
三、依成就大小、重要性而定98
四、依序齿来定98
五、依最早的文献原文而定98
第四章 并称探源100
第一节 从语言发展与历史变迁角度看并称之起源102
一、语言的简省与早期汉语中的错杂称谓102
二、从混杂而称到连接姓氏108
三、以数目词连接人物112
第二节 人物品评与并称进入文学119
一、并称与人物品评120
二、并称进入文学125
第三节 并称的文化之源129
一、类比意识130
二、对称与骈偶及数字因缘131
三、世代因袭与仿古意识132
外篇137
第一章 论徐乐、严安及其上书言世务137
第一节 《史记》、《汉书》收录徐乐、严安上书辨证137
一、徐乐、严安上书始末考138
二、《史记》收录徐乐、严安上书原因考139
第二节 由徐、严上书看《史记》、《汉书》对武帝朝文士立传之不同141
一、从《史记》收录文辞的角度看徐乐、严安之重要142
二、从《史记》所立武帝朝文士之传看徐乐、严安之重要143
三、对比《汉书》所立武帝朝士之传看徐乐、严安之重要144
第三节 徐乐、严安上书影响论145
第二章 论“×子”式并称151
第一节 建安“七子”说的提出151
一、“七子”的提出与本意151
二、追加定语后的“七子”155
第二节 “七子”说的传播与接受156
一、“七子”说的传播与接受156
二、后人对“七子”组成人员的质疑160
第三节 “七子”说在并称史上的意义163
一、促流传163
二、定名称164
三、与之相关的“×才子”式166
第四节 由“×子”并称兼论明代以来并称泛滥之原因167
第三章 论“×友”式并称174
第一节 先秦、汉文献中带有辅佐含义的“友”及相关称号174
一、先秦与汉代文献中带有辅佐含义的“友”174
二、先秦的“×友”称号177
第二节 汉魏晋南北朝的“友”及“友”官179
一、“友”为王之从属与设官考179
二、从友官的设置看“二十四友”的出现182
三、南北朝时期的“×友”187
第三节 “×友”从政治到文学的转变188
第四章 论“×家”式并称193
第一节 作为批评术语的“家”及其衍生概念探析193
一、从诸子百家到“成一家之言”194
二、从“家数”到“大家”、“小家”196
三、“大家”与“名家”198
第二节 文学并称中的“×家”、“×大家”现象200
参考文献204
后记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