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可持续发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可持续发展研究
  • 周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978751662235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81页
  • 文件大小:4MB
  • 文件页数:399页
  • 主题词: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可持续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3.3 中国人口发展历史记录43

3.3.1 大禹传说43

3.3.2 从西周到秦汉的史书记载44

3.3.3 从晋朝到隋唐宋的人口演变46

3.3.4 元明清及民国的人口波动46

3.3.5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普查48

3.4 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历程分析48

3.4.1 人口数量长期停滞48

3.4.2 人口数量变化三起三落49

3.5 近代人口高速增长51

3.5.1 鼓励人口生育观念占据统治地位51

3.5.2 与世界人口增长大致平行52

3.5.3 死亡率下降,生育率提高52

3.5.4 向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转变53

3.6 人口增长过快的负效应54

3.6.1 三次人口增长加速时期54

3.6.2 人口增长过快降低福利指标56

3.6.3 人口增长过快制约经济发展56

3.6.4 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均收入下降57

3.7 人口消费的警钟57

3.7.1 生育率下降之风由西向东扩散57

3.7.2 消费不均的结构性问题58

3.7.3 竭泽而渔的代价59

3.7.4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60

3.8 中国最大人口容量及其预测62

3.8.1 中国最大人口容量62

3.8.2 人口生育率与期望寿命63

3.8.3 中国人口预测方案65

3.8.4 中国人口发展目标66

第四章 资源可持续发展69

4.1 资源内涵与资源观70

4.1.1 资源物质观70

4.1.2 资源稀缺论72

4.1.3 资源系统观75

4.1.4 资源经济观76

4.1.5 资源消费观78

4.2 人口对淡水资源的压力80

4.2.1 水资源特征80

4.2.2 水资源国情81

4.2.3 淡水资源过度消耗后果85

4.2.4 对策87

4.3 人口对能源的压力88

4.3.1 世界能源消耗趋势88

4.3.2 能源国情90

4.3.3 能源消耗激增影响96

4.3.4 协调人口与能源关系98

4.4 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压力103

4.4.1 土地资源非持续发展103

4.4.2 森林资源非持续发展106

4.4.3 非农与道路占地相关性107

4.4.4 占地趋势110

4.5 人口对粮食需求的压力113

4.5.1 绿色革命后的世界粮食恐慌113

4.5.2 日本等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问题分析115

4.5.3 国外主要对策118

4.5.4 中国粮食生产问题的特殊性120

4.5.5 提高粮食生产效率121

4.5.6 协调增收与自给矛盾124

4.6 人口与废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28

4.6.1 废弃资源种类及现状129

4.6.2 废弃资源循环利用131

第五章 环境可持续发展133

5.1 环境内涵与环境观134

5.1.1 环境保护意识萌创和环境科学兴盛134

5.1.2 环境统一观135

5.1.3 环境经济观139

5.1.4 环境和谐观——现代“三圈”发展模式143

5.1.5 环境协调观146

5.1.6 人口环境系统运动及其辩证关系148

5.2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及环境恶化对人口的威胁151

5.2.1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151

5.2.2 环境恶化对人口的威胁154

5.3 中国环境建设历程审视162

5.3.1 改革以来环境保护和建设162

5.3.2 改革以来环境质量改善状况167

5.4 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175

5.4.1 WTO的挑战与应对175

5.4.2 突破环保技术创新的市场制度障碍179

5.4.3 建立环保投融资机制185

第六章 经济可持续发展193

6.1 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与新经济发展观194

6.1.1 新的经济发展观194

6.1.2 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195

6.1.3 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及实现途径198

6.1.4 区际关系可持续发展200

6.2 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相关性分析203

6.2.1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重新审视203

6.2.2 区域生态环境条件206

6.2.3 区域生态环境功能作用207

6.2.4 中国贫困地区生态类型209

6.2.5 中国贫困区域分布和贫困人口特征213

6.2.6 黄土高原贫困区215

6.2.7 西南喀斯特贫困区218

6.2.8 相关性分析219

6.2.9 成因与结论223

6.3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226

6.3.1 城市化、集聚效应与经济增长226

6.3.2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228

6.3.3 政府功能与城市经营230

6.3.4 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231

6.3.5 中国城市化与“三农”问题233

6.3.6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关系236

6.3.7 推进城市化的制度创新与政策保障238

6.4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范式241

6.4.1 指导思想、目标、原则241

6.4.2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242

6.4.3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244

6.4.4 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248

6.4.5 产业结构调整与运行机制完善250

6.4.6 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252

第七章 社会可持续发展257

7.1 社会内涵与社会观258

7.1.1 社会可持续发展内涵258

7.1.2 社会可持续发展哲学基础260

7.1.3 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观262

7.1.4 社会可持续发展价值观278

7.1.5 社会可持续发展伦理观295

7.2 新科学发展观307

7.2.1 新科学发展观内涵308

7.2.2 新科学发展观理论来源311

7.2.3 新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318

7.3 可持续社会发展能力及其指标体系322

7.3.1 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323

7.3.2 指标体系确立原则、结构和要素325

第八章 科技可持续发展329

8.1 新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330

8.1.1 科技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30

8.1.2 人口素质与科技发展331

8.1.3 人才战争与头脑帝国336

8.2 高科技产业化背景与社会意义339

8.2.1 战后新科技成果与生产方式调整340

8.2.2 全球化347

8.2.3 社会阶层与传统组织的演化353

8.3 创新356

8.3.1 创新释义356

8.3.2 技术创新358

8.3.3 高科技创新362

8.3.4 创新政策保障363

第九章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可持续发展关系365

9.1 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366

9.1.1 可持续发展内涵与基本模式366

9.1.2 可持续发展系统互动关系367

9.2 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稀缺性370

9.2.1 人口资源环境的稀缺性及其合理配置370

9.2.2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371

9.2.3 人类行为外部效应372

9.3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377

9.3.1 经济效益变革为系统生态经济效益377

9.3.2 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378

主要参考文献3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