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脏外科基础图解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朱晓东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14048·3896
- 出版时间:1980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心脏外科基础图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正常心脏解剖1
第一章 心脏周围的解剖关系1
图1-1 心脏的观察角度4
图1-2 不同角度的心脏外观5
图1-3 心脏在纵隔内的位置——心脏投影6
图1-4 心脏在纵隔内的位置——前纵隔的胸膜反折6
图1-5 胸外心脏按摩原理7
图1-6 心包:心包后方的血管蒂8
图1-7 心包:心包后方的反折线8
图1-8 心包:心包横窦9
图1-9 心包:主动脉-上腔静脉隐窝9
图1-11 心包穿刺点10
图1-10 心包:与手术有关的心包解剖要点10
图1-12 上纵隔:无名静脉和头臂动脉11
图1-13 上纵隔:肺动脉和动脉韧带11
图1-14 上纵隔:总气管12
图1-15 上纵隔:大淋巴干入口12
图1-16 后纵隔看奇静脉系统13
图1-17 后纵隔内降主动脉和食管的走行14
图1-18 肺小段内的血管交通枝14
图1-19 支气管动脉起始部的变异~(21)15
图1-20 心脏瓣口在胸前的投影位置16
第二章 心脏手术的剖胸途径16
图2-1 正中纵劈胸骨切口19
图2-2 胸骨的结构及共与乳内血管的关系19
图2-4 正中切口时心脏的显露20
图2-3 正中切口的心脏位置20
图2-5 右侧开胸切口21
图2-6 右侧肺门的解剖关系21
图2-7 右侧开胸显露房间沟21
图2-8 左后外侧切口开胸径路22
图2-9 左侧肺门解剖22
图2-10 左侧开胸对心脏各部的显露23
图2-11 左侧开胸显露右心耳23
图2-12 左后外侧切口对动脉韧带的显露24
图2-13 双侧开胸24
图2-14 双侧开胸时心脏的显露25
第三章 心脏的一般结构25
图3-1 心脏支架的组成29
图3-2 中心纤维体的结构~(8)30
图3-3 心脏支架上的三尖瓣环31
图3-4 心脏支架上的二尖瓣环31
图3-5 心脏支架和中间间隔32
图3-6 心脏支架和室间隔的关系33
图3-7 心脏支架与各心腔的关系34
图3-8 心室肌肉走行~(10)34
图3-9 心肌内血液循环经路~(29)35
图3-10 心脏的神经分布~(21)35
图3-11 心脏传导系各段的命名36
图3-12 结间传导束的走行36
图3-13 房室结区的传导组织~(19)37
图3-14 希氏束主干的走行37
图3-15 右束枝的走行37
第四章 右心房38
图3-16 左束枝的走行38
图4-2 右心房腔的划分(自心房外部)41
图4-1 右心房全貌41
图4-3 右心房腔的划分(自心房内部)42
图4-4 右心房壁的划分43
图4-5 右心房各壁的腔内所见43
图4-6 右心房外壁44
图4-7 右心房内壁:房间隔的前绿结构44
图4-8 右心房内壁:经房间隔左房穿刺术45
图4-9 房间隔的四周关系45
图4-10 右心房前壁46
图4-12 经右心耳心内探查术47
第五章 右心室47
图4-11 右心房下壁47
图5-1 右心室外观50
图5-2 右心室的位置和血流方向50
图5-3 右心室腔的划分50
图5-4 右房、室腔的显露51
图5-5 左、右心室腔所见51
图5-6 右心室的内部结构52
图5-7 右心室前壁的手术区52
图5-8 三尖瓣装置的立体位置53
图5-9 孤立的三尖瓣装置53
图5-10 三尖瓣结构展开观54
图5-11 室间隔右面的划分54
图5-12 右室漏斗部的肌束结构~(30)55
第六章 肺动脉主干56
图5-13 三尖瓣环的外科解剖要点56
图6-1 肺动脉瓣口和外主动脉瓣门的关系57
图6-2 肺动脉瓣的位置58
图6-3 肺动脉瓣的交界58
图6-4 肺动脉瓣环59
图6-5 主肺动脉与左冠状动脉的关系59
图6-6 主肺动脉分叉部的解剖60
第七章 左心房60
图7-1 左心房的位置62
图7-2 左心房顶部62
图7-3 左、右心房的关系63
图7-4 左心耳与左冠状动脉的关系64
图7-5 左心房的壁64
图7-8 左心房的内壁——房间隔65
图7-6 左心房的前壁和上壁65
图7-7 左心房上壁的肌束65
图7-9 左心房的侧壁66
图7-10 左心房病理性扩大后的位置66
图7-11 进入左心房的手术途径67
图7-12 经左心耳心内探查术67
图7-13 经左房侧壁切开显露二尖瓣67
图7-14 经房间沟切开左房显露二尖瓣67
第八章 左心室68
图8-1 左心室的位置70
图8-2 左心室的形状70
图8-3 左心室结构的剖析72
图8-4 左心室腔的划分73
图8-6 左心室腔的手术显露74
图8-5 左心室腔内所见74
图8-7 左心室三个壁的划分75
图8-8 左室室壁瘤75
图8-9 左室侧壁:左纤维三角76
图8-10 左室间隔壁:中心纤维体76
图8-11 左室流出道的后壁76
图8-12 左室流出道的后壁77
图8-13 左室流出道肌肥厚性狭窄的切开部位77
图8-14 二尖瓣:二尖瓣环周围的毗邻关系78
图8-15 二尖瓣:与三尖瓣环的关系78
图8-16 二尖瓣:孤立的二尖瓣装置78
图8-17 二尖瓣装置的结构79
图8-20 左室流出道在心动周期中的变化80
图8-19 二尖瓣闭式分离术的手指用力方向80
图8-18 二尖瓣狭窄80
图8-21 二尖瓣环的外科解剖要点81
第九章 主动脉根部及其毗邻结构81
图9-1 主动脉根部的组成84
图9-2 主动脉窦——窦的构成84
图9-3 主动脉窦——四邻结构85
图9-4 主动脉窦——与外周组织的接触面86
图9-5 主动脉窦——右窦86
图9-6 主动脉窦——左窦与后窦86
图9-7 主动脉窦——与房室结的关系87
图9-8 主动脉瓣环87
图9-9 主动脉瓣环与纤维三角88
图9-10 主动脉瓣环展开示意图88
图9-11 主动脉瓣下的二尖瓣89
图9-12 主动脉瓣下的肌组织90
图9-13 外科应用91
图9-14 主动脉瓣的结构92
图9-15 生物瓣的制作92
图9-16 主动脉瓣替换术93
图9-17 主动脉根部扩大法94
图9-18 无支架同种主动脉瓣移植术94
第十章 冠状血管95
图10-1 冠状动脉各主干的命名97
图10-2 冠状动脉与瓣口的关系98
图10-3 冠状动脉造影时的投影位置99
图10-4 正常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99
图10-6 心脏传导系的血液供应100
图10-5 右室流出道的冠状动脉分布100
图10-7 房室结动脉的位置101
图10-8 窦房结动脉101
图10-9 室间隔的血运供应102
图10-10 左冠状动脉的第一间隔枝102
图10-11 心外动脉和冠状动脉交通——经大动脉表面之血管网103
图10-12 心外动脉与冠状动脉的交通—一心房壁血管网103
图10-13 冠状动脉转流术104
图10-14 冠状静脉各枝的命名105
图10-15 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的变异105
图10-16 左上腔静脉106
第二部分 胚胎学概述107
第十一章 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胚胎发育107
图11-1 原始心管的形成117
图11-2 心脏和心包位置的移动118
图11-3 原始心管的发育119
图11-4 心室流出口和流入口的靠拢——自心外观119
图11-5 心室流出口和流入口的靠拢——自心腔内观120
图11-6 圆锥动脉干各段的命名120
图11-7 圆锥动脉干的分隔、旋转和吸收——自心外观121
图11-8 圆锥动脉干的分隔、旋转和吸收——自心胜内观122
图11-9 肌部室间隔的发育——左侧面观123
图11-10 肌部室间隔的发育——额面观123
图11-11 肌部室间隔和心内膜垫的关系124
图11-12 膜部间隔:发育过程125
图11-13 膜部间隔:胚胎组织来源125
图11-14 膜部间隔:左室-右房部膜样间隔的形成126
图11-16 房室扎——孔口右移与分隔127
图11-15 室间隔的划分和胚胎来源127
图11-17 房室孔——心内膜垫的毗邻关系128
图11-18 房室瓣的胎成分~(15)128
图11-19 房间隔的形成129
图11-20 静脉窦的右移,扩张和静脉窦瓣的吸收130
图11-21 肺静脉共干的发育(心房水平断面)131
图11-22 心脏环的位置131
图11-23 窦房结和结间传导经路~(17)131
图11-24 房室结实体的发生132
图11-25 前房室结的形成133
图11-26 房室环特殊组织和心室肌的分离133
图11-27 移行细胞区134
图11-28 左右束枝的胚胎来源134
第十二章 大血管的发育134
图12-1 腮弓型动脉系统:在胚体中的立体位置138
图12-3 哺乳型动脉系统的形成——各动脉弓的演变顺序~(15)139
图12-2 腮弓型动脉系统的变化——主动脉囊和背主动脉的发育~(28)139
图12-4 哺乳型动脉系统的形成——各动咏弓模式图140
图12-5 锁骨下动脉的形成140
图12-6 心脏降入胸腔——主动脉近心段短缩~(28)141
图12-7 主动脉弓向胸腔内下降142
图12-8 三对体静脉的演变和下腔静脉的形成143
图12-9 胎儿期血液循环经路144
图12-10 出生后的血液循环145
第三部分 先天性心脏及大血管畸形146
第十三章 先天性心脏畸形总论146
图13-1 升主动脉和主肺动脉的原始位置150
图13-2 肺动脉下圆锥旋向右前方主动脉瓣口被旋向左后下方150
图13-4 圆锥动脉干的旋转和发育151
图13-3 大动脉和心室的正常连接主动脉瓣与二尖瓣保持纤维性连接151
图13-5 因锥动脉干畸形分类152
图13-6 圆锥部与心室的连接关系152
图13-7 肺动脉下圆锥153
图13-8 Taussig-Bing二氏畸形155
图13-9 右室双出口155
图13-10 圆锥动脉干常见畸形分类表156
图13-11 心血管发育程序,第X期157
图13-12 第Ⅺ期158
图13-13 第Ⅻ~ⅩⅣ期159
图13-14 第ⅩⅤ期160
图13-15 第ⅩⅥ~ⅩⅦ期161
图13-16 第ⅩⅧ~ⅩⅩ期161
第十四章 心房间隔缺损和房室通道162
图14-1 第一房间隔的发育165
图14-2 第二房间隔的发育166
图14-3 静脉窦的右移和吸收166
图14-4 房间隔的四邻关系167
图14-5 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的类型~(9)167
图14-6 下腔型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方法167
图14-7 心内膜垫缺损的涉及范围:自右房侧观168
图14-8 心内膜垫缺损的涉及范围:自左房侧观168
图14-9 心内膜垫缺损的基本类型168
图14-10 心内膜垫缺损时二尖瓣叶的功能位置169
图14-11 心内膜垫缺损时房室环下移169
图14-13 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一例标本示意图170
图14-12 心内膜垫缺损时的传导系170
图14-14 与图14-13为同一标本171
图14-15 与图14-13为同一标本171
图14-16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手术中所见172
第十五章 单独心室间隔缺损172
图15-1 室间隔的形成——出现第一室间孔175
图15-2 室间隔的形成——第二室间孔175
图15-3 室间隔的形成——第三室间孔176
图15-4 室间隔的划分176
图15-5 漏斗部室间隔缺损的类型176
图15-6 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类型177
图15-7 肌部室间隔缺损177
图15-8 小室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177
图15-10 巨大干下型缺损(漏斗部Ⅰ型)178
图15-9 主动脉瓣环在右心室的投影178
图15-11 巨大嵴下型缺损(膜部Ⅰ型)179
图15-12 巨大隔瓣下型缺损(膜部Ⅲ型)179
图15-13 巨大膜部室间隔缺损一例标本示意图180
图15-14 与图15-13同一标本180
图15-15 心脏剖面的左室面观181
图15-16 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豚瓣关闭不全181
图15-17 巨大膜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传导系的可能损伤部位182
第十六章 法乐氏四联症182
图16-1 四联症的发生原理~(23)185
图16-2 法乐氏四联症的外观186
图16-3 四联症额断面模式图186
图16-5 四联症右室造影所见187
图16-4 四联症的右室肌束187
图16-6 四联症的主动脉瓣环位置188
图16-7 主动脉骑跨示意图189
图16-8 四联症的室间隔缺损——毗邻关系189
图16-9 四联症的室间隔缺损——解剖类型190
图16-10 漏斗部狭窄:型——漏斗部入口狭窄191
图16-11 漏斗部狭窄:Ⅱ型——弥漫性狭窄191
图16-12 漏斗部狭窄:Ⅲ型——漏斗部发育不全192
图16-13 假性共同动脉干192
第十七章 右心室双出口193
图17-1 右室双出口的发生197
图17-2 (S.D.D.)型右室双出口的亚型198
图17-3 (S.D.L.)型右室双出口的亚型198
图17-4 (S.L.L.)型右室双出口198
图17-5 (I.L.L.)型右室双出口一例手术示意图199
图17-7 (S.D.D.)型右室双出口的主动脉瓣环200
图17-6 (S.D.L.)型右室双出口的矫治术200
图17-8 (S.D.D.)型右室双出口的室间隔缺损201
图17-9 一例(S.D.D.)型右室双出口标本示意图202
图17-10 同图17-9之标本:自右房侧观202
图17-11 与图17-9为同一标本,自右室观203
图17-12 与图17-9同一标本,左室观203
第十八章 大动脉转位和大动脉异位204
图18-1 心球发育207
图18-2 圆锥动脉干的旋转207
图18-3 主动脉下圆锥的正常吸收208
图18-4 圆锥部旋转吸收反常208
图18-5 大动脉关系正常的心脏模式图208
图18-7 Ⅱ.矫正型大动脉转位209
图18-6 Ⅰ.完全型大动脉转位209
图18-8 完全型大动脉异位(无紫绀)210
图18-9 单纯解剖矫正型大动脉异位(有紫绀)210
图18-10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S.D.D.)的外观与冠状动脉走行211
图18-11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S.D.D.)心腔内所见211
图18-12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的心房内转流术——Mustard手术213
图18-13 完全型大动脉转位的“解剖矫正术”214
图18-14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S.L.L.)的外观214
图18-15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S.L.L.)心腔内所见215
图18-16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S.L.L.)的房室环和膜样间隔216
图18-17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S.L.L.)时肺动脉流出道的四周关系216
图18-18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S.L.L.)时肺动脉流出道梗阻216
第十九章 单心室217
图18-19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S.L.L.)的传导束走行217
图19-1 单心室的分类220
图19-2 A型单心室模式图221
图19-3 ⅡA型单心室主腔和漏斗腔的关系221
图19-4 单心室的传导束222
图19-5 前房室结的发生222
图19-6 单心室传导系在锥室嵴上的走行223
图19-7 ⅡA型单心室传导束走行223
图19-8 单心室的血流方向224
图19-9 单心室(ⅢA型)一例标本示意图224
图19-10 单心室的瓣口关系(同图19-9标本)224
图19-11 右侧心腔(同图19-9标本)225
图19-12 自左侧通过球室孔观察(同图19-9标本)225
第二十章 心上分流的先天性畸形226
图20-1 动脉导管未闭:左后外第四肋间开胸显露231
图20-2 动脉导管未闭:正中切口显露232
图20-3 肺动脉起始异常232
图20-4 正常主动脉左窦的四邻关系233
图20-5 主动脉后窦的四邻关系233
图20-6 主动脉窦瘤的破裂部位233
图20-7 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房234
图20-8 主动脉右窦破入右心室234
图20-9 主动脉窦瘤扦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机制234
图20-10 冠状动脉异位起始的各种类型235
图20-11 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窦瘘235
图20-14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36
图20-15 冠状动脉——左室瘘236
图20-12 冠状动脉——右房瘘236
图20-13 冠状动脉——右室瘘236
图20-16 主动脉——肺动脉窗237
第二十一章 主动脉-肺动脉共干237
图21-1 共同动脉干的基本类型239
图21-2 Ⅰ型共同动脉干的亚型239
图21-3 Ⅱ型共同动脉干的亚型239
图21-4 Ⅲ型共同动脉干的亚型240
图21-5 Ⅳ型共同动脉干的几种亚型240
图21-6 共同动脉干的室间隔缺损类型241
图21-7 Ⅰ型共同动脉干的手术治疗242
图21-8 Ⅱ型共同动脉干的手术矫正242
第二十二章 三尖瓣畸形243
图22-2 一例三尖瓣闭锁(Ib型)手术中所见245
图22-1 三尖瓣闭锁的类型245
图22-3 右房内所见(同图22-2病例)246
图22-4 Ⅰc型三尖瓣闭锁的手术方法246
图22-5 Ⅱ型三尖瓣闭锁矫治术247
图22-6 三尖瓣下移畸形247
第二十三章 右室流出道与肺动脉梗阻248
图23-1 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主干的胚胎起源252
图23-2 右室流出道的胚胎发育252
图23-3 正常右室流出道各层的肌肉结构253
图23-4 两组半月瓣的形成253
图23-5 腮弓后肺动脉的发育254
图23-6 正常右室调节束的常见部位254
图23-8 肺动脉瓣经心室闭式扩张术255
图23-7 右室异常肌束(双腔右心室)模式图255
图23-10 各型肺动脉瓣狭窄的切开方法256
图23-11 肺动脉瓣狭窄合并瓣下肌性狄窄256
图23-9 肺动脉瓣直视切开术256
图23-12 肺动脉闭锁的分型257
图23-13 单纯肺动脉闭锁的血液动力学的变化257
第二十四章 左心房和二尖瓣畸形257
图24-1 二尖瓣裂所致的关闭不全260
图24-2 二尖瓣附加孔所致的关闭不全260
图24-3 先天性二尖瓣狭窄260
图24-4 降落伞式二尖瓣261
图24-5 降落伞式二尖瓣的类型261
图24-6 二尖瓣闭锁的类型261
图24-8 部分型三房心畸形262
图24-7 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262
图24-9 完全型三房心畸形263
第二十五章 主动脉瓣及其附近狭窄263
图25-1 主动脉根部的分段267
图25-2 分散性主动脉瓣下狭窄268
图25-3 肌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268
图25-4 二尖瓣所致的主动脉瓣下狭窄269
图25-5 主动脉瓣狭窄的常见类型269
图25-6 主动脉瓣二瓣化的解剖变异269
图25-7 主动脉瓣上狭窄的类型270
图25-8 主动脉瓣前交界下方的解剖270
图25-9 外科应用:经主动脉切除左室流山道的肥厚心肌270
图25-10 外科应用:经左心房疏通左室流出道271
第二十六章 主动脉弓部畸形272
图25-11 外科应用:主动脉,心室成形术272
图26-1 主动脉缩窄的解剖类型277
图26-2 主动脉峡部缩窄的发生原理277
图26-3 主动脉缩窄的侧枝循环278
图26-4 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方法279
图26-5 主动脉弓中断的类型279
图26-6 主动脉弓的发育:1.腮弓型主动脉弓279
图26-7 主动脉弓的发育:2.血管环缩短变形280
图26-8 主动脉弓的发育:3.血管环断裂280
图26-9 主动脉弓的发育:4.成熟的哺乳型动脉弓280
图26-10 血管环的模式图281
图26-11 双主动脉弓畸形:(ⅠA1型)281
图26-12 双主动脉弓畸形:(ⅠA2型)281
图26-15 双主动脉弓畸形:(ⅠB2型)282
图26-14 双主动脉弓畸形:(ⅠB1型)282
图26-13 双主动脉弓畸形:(ⅠA3型)282
图26-16 左主动脉弓畸形:(ⅡA2型)283
图26-17 左主动脉弓畸形:(ⅡA3型)283
图26-18 左主动脉弓畸形;(ⅡB1型)283
图26-19 左主动脉弓畸形:(ⅡB2型)284
图26-20 左主动脉弓畸形:(ⅡB3型)284
图26-21 左主动脉弓畸形:(ⅡC2型)284
图26-22 右主动脉弓畸形:(ⅢA1型)285
图26-23 右主动脉弓畸形:(ⅢA1型)的变异285
图26-24 右主动脉弓畸形:ⅢA2型和ⅢA3型285
图26-25 右主动脉弓畸形:(ⅢB1型)286
图26-26 右主动脉弓畸形:ⅢB2型和ⅢB3型286
图26-27 右侧主动脉弓畸形:(ⅢC3型)286
第二十七章 肺静脉畸形引流287
图26-28 第Ⅵ弓与肺动脉连接部畸形287
图27-1 肺静脉共干的发育289
图27-2 三对体静脉在胚胎早期与肺静脉丛的交通枝289
图27-3 体静脉的发育290
图27-4 肝门静脉系统的发生291
图27-5 体静脉系统可能接受畸形肺静脉的交通点292
图27-6 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右侧单枝)292
图27-7 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左侧单枝)292
图27-8 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双侧单枝)293
图27-9 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一侧双枝)293
图27-10 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手术方法293
图27-11 右肺静脉引入下腔静脉入口处的矫治术294
图27-12 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心上型294
图27-15 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混合型295
图27-14 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心下型295
图27-13 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心内型295
图27-16 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的梗阻部位296
图27-17 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的手术之一:单纯补片法296
图27-18 手术之二:左房与肺静脉共干心内吻合296
图27-19 手术之三:左房与肺静脉共干心外吻合术297
第二十八章 体静脉异常连接297
图28-1 体静脉各段的胚胎起源300
图28-2 右上腔静脉畸形301
图28-3 左上腔静脉残留302
图28-4 右下腔静脉畸形303
图28-5 肝静脉畸形连接303
书内采用代号304
参考资料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