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艺术哲学 艺术的主体与客体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艺术哲学 艺术的主体与客体](https://www.shukui.net/cover/9/33105377.jpg)
- 栾昌大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ISBN:7538318933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75页
- 主题词:数学课-初中-习题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艺术哲学 艺术的主体与客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导言1
一、何谓艺术哲学1
(一)艺术哲学的中介性1
(二)艺术哲学的内容3
(三)艺术与美、艺术哲学与美学6
(四)艺术哲学与艺术美学8
二、艺术哲学的建构10
(一)以往的艺术学与方法论10
(二)几个认识问题15
三、本书提供的方法论原则概述18
(一)哲学前提18
(二)基本特性21
(三)基本内容23
(一)艺术创作29
一、艺术创作与艺术创作过程29
上编 第一主客体关系——创作主体与现实、接受主体的关系第一章 总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29
(二)艺术创作过程32
二、创作主体37
(一)创作主体与认识主体、实践主体37
(二)创作主体的构成因素43
(三)创作主体的成熟44
三、创作客体45
(一)创作客体与客观现实45
(二)创作客体的形态47
第二章 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关系51
一、创作活动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51
(一)认识、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51
(二)创作活动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54
二、创作主体客体确定56
(一)创作主体确定56
(二)创作客体确定57
(三)创作主体和客体生成的复式结构59
三、创作活动双向建构形态60
(一)艺术发展史的宏观分析60
(二)古典—传统型创作67
(三)现代主义型创作69
四、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关系层次70
(一)社会—审美—艺术观念70
(二)创作原则74
(三)体裁样式76
(四)艺术家个人特殊生活经历和心理气质82
(五)民族的艺术传统和审美心理82
五、创作活动的心理机制83
(一) “先结构”与“心理定势”83
(二)各种心理活动的参与状态85
(一)创作活动中的不自觉性87
六、创作理性87
(二)创作活动中的自觉理性93
(三)创作活动中自觉理性表现的差异98
第三章 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103
一、适应103
(一)文化背景构成103
(二)兴趣导向104
(一)艺术精神106
二、超越106
(二)艺术精神的实现108
第四章 创作主客体关系产物(上)——创作主体112
一、创作主体112
(一)创作主体的形成112
(二)创作主体的形态114
二、创作主体性119
(一)概念内涵119
(二)创作主体性的实现124
(一)概念内涵125
三、艺术天才125
(二)艺术天才的生成127
第五章 创作主客体关系产物(下)——艺术作品129
一、艺术作品的构成分析129
(一)艺术作品的生成129
(二)已往艺术作品构成的分析模式130
(三)艺术作品构成分析的新观念新方法137
二、艺术作品的情感因素分析140
(一)情感一词的不同含义140
(二)艺术作品中的情感146
(三)西方“情感表现说”受到的冲击150
三、艺术作品的理性因素分析153
(一)情与理的联系与区别153
(二)艺术作品中的理性因素及其差异156
(一)艺术作品形态分析原则159
四、艺术作品的形态分析159
(二)艺术作品形态分类161
五、艺术作品的性质分析163
(一)给艺术作品下定义遇到的困难163
(二)西方现代美学中反对给艺术(作品)下定义的主张166
(三)艺术作品性质描述171
一、艺术接受与艺术接受过程179
(一)艺术接受179
下编 第二主客体关系——接受主体与艺术作品、创作主体的关系第六章 总论艺术接受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179
(二)艺术接受过程181
二、接受主体185
(一)接受主体与认识、实践主体185
(二)接受主体构成因素186
三、接受客体187
(一)接受客体与艺术作品187
(二)接受客体与艺术作品的关系194
(一)双向建构205
一、接受过程的双向建构205
第七章 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的关系205
(二)接受主客体确定207
(三)接受心理机制与审美—艺术经验208
(四)接受个性214
二、接受形态与接受层次215
(一)接受形态215
(二)接受层次219
第八章 接受主体与创作主体223
一、适应223
(一)文化背景构成223
(二)兴趣导向226
二、超越228
(一)超越意识228
(二)超越意识的影响230
一、接受主体232
(一)接受主体的形成232
第九章 接受主客体关系产物(上)——接受主体232
(二)接受主体的形态与接受对象选择234
(三)专业接受者与业余接受者236
二、接受主体性238
(一)接受主体性与创作主体性238
(二)接受主体性的实现240
三、鉴赏家与批评家241
(一)概念内涵241
(二)鉴赏家的生成244
第十章 接受主客体关系产物(下)——社会—审美—艺术意识的再造246
一、艺术接受与艺术的社会作用246
(一)艺术社会作用的内涵246
(二)艺术社会作用的实现248
二、社会—审美—艺术意识的再造249
(一)社会—审美—艺术意识的内涵249
(二)社会—审美—艺术意识的再造253
后记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