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环境毒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孟紫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112381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935页
- 文件大小:158MB
- 文件页数:968页
- 主题词:环境毒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环境毒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本理论3
第一章 绪论3
一、环境毒理学概念与范畴3
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及应用4
三、环境毒理学的分支学科7
四、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8
第二章 环境毒理学史12
第一节 古代和近代对环境毒物的研究史13
一、古代对环境毒物的研究史13
二、近代对环境毒物的研究史14
第二节 环境毒理学史——现代对环境毒物的研究史16
一、启蒙期(20世纪初期至1962年)16
二、诞生与形成期(1962—1968年)18
三、发展期(1969年至今)19
第三节 典型环境污染物研究史24
一、二氧化硫毒理学研究史24
二、大气颗粒物毒理学研究史31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史35
第四节 中国环境毒理学史38
一、起步期38
二、快速发展期39
三、创新发展期40
第五节 环境毒理学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42
一、加强环境污染物毒性作用与机制的研究42
二、重视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研究42
三、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43
四、加强环境毒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实践43
附录:生态毒理学简史44
第三章 环境与健康49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49
一、环境的概念49
二、人类的环境分类50
三、人类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51
第二节 环境与健康的生态学说52
一、生物圈、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52
二、食物链与毒物链53
三、全球性环境恶化与健康55
第三节 环境与健康的毒理学一般规律58
一、环境-基因相互作用59
二、健康效应谱59
三、人群易感性及其影响因素61
四、靶器官与敏感器官64
五、剂量-效应(反应)关系65
六、蓄积效应65
七、机体的耐受性66
八、免疫功能失调67
第四节 环境天然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67
一、环境物理因素与健康67
二、环境化学因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68
三、环境生物因素与健康68
第五节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与环境污染性疾病71
一、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71
二、环境污染与公害病72
三、环境污染的急性危害72
四、环境污染的慢性危害与慢性疾病74
五、环境污染物的致癌变、致突变作用75
六、环境污染物对生殖发育的危害75
七、环境污染物的间接危害76
第六节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76
一、环境流行病学基本研究内容与方法76
二、环境毒理学常见研究内容与方法79
三、环境毒理学与环境流行病学方法的联合应用80
附录:沙尘暴与健康81
第四章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转化87
第一节 生物转运87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87
二、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88
三、吸收90
四、分布与贮存92
五、排泄95
第二节 生物转化97
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98
二、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110
第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115
第一节 毒性作用115
一、基本概念115
二、毒性作用的类型121
三、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123
第二节 毒性作用机理125
一、环境化学物对靶分子结构和功能的作用126
二、环境化学物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作用130
三、修复与修复障碍133
第三节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134
一、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134
二、机体(宿主)状况136
三、接触条件138
四、环境因素139
第六章 环境化学物的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发育毒性141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的遗传毒性141
一、概述141
二、遗传损伤的分类141
三、遗传损伤的机制145
四、突变的不良后果148
第二节 环境化学物致癌作用149
一、环境致癌与化学致癌149
二、化学致癌的机制150
三、环境化学致癌物的分类153
第三节 环境化学物的生殖发育毒性156
一、环境化学物的生殖毒性156
二、环境化学物的发育毒性158
第二篇 分支学科167
第七章 大气环境毒理学167
第一节 概述167
一、大气环境毒理学概念167
二、大气污染的来源与类型168
三、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168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因素169
五、大气环境毒理学研究的新趋势172
第二节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75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征175
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176
三、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183
第三节 大气污染与癌变、畸变和突变的关系183
一、大气污染与肺癌的流行病学调查183
二、工业发展与肺癌185
三、大气污染物中的致癌物质185
四、大气污染物致突变、致癌变试验186
五、大气污染与畸变187
第四节 大气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控制188
一、加强环境法制、完善环境标准188
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监督189
三、加强科技创新、进行综合治理189
第八章 水环境毒理学193
第一节 概述193
一、水圈、水体及水体资源193
二、我国水资源概况193
三、水体污染的来源194
四、水体污染物类型196
五、水体富营养化196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的迁移转化与生物富集197
一、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197
二、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198
三、水体污染物的生物富集198
第三节 水环境污染对人体和动植物的危害199
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99
二、对水生生物的危害201
三、对植物的危害202
第四节 水中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203
一、藻毒素203
二、氯化消毒副产物208
三、氰化物210
四、酚类化合物211
五、氟212
第五节 水体卫生防护214
一、水体卫生的相关法规214
二、水体卫生的相关标准214
三、水体污染的调查和监测215
四、水体污染的管理216
第九章 土壤环境毒理学218
第一节 土壤环境的一般性状218
一、土壤的物理性状218
二、土壤的化学性状219
三、土壤的生物学性状219
第二节 土壤的污染和自净220
一、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220
二、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与类型221
三、土壤污染的特点222
四、土壤污染的自净222
第三节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223
一、影响土壤中化学物质迁移转化的因素223
二、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行为224
三、土壤中农药的环境行为224
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生物效应225
一、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25
二、土壤污染对其他生物的危害228
第五节 土壤环境保护措施231
一、土壤卫生标准231
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31
三、固体废物控制标准232
四、污水灌溉防护措施232
第十章 工业环境毒理学234
第一节 概述234
第二节 工业环境有毒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235
一、按工业行业划分235
二、按工业有毒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划分237
第三节 工业环境有毒污染物的毒性240
一、金属与类金属240
二、有毒气体245
三、工业性粉尘248
第四节 工业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防治252
一、工业环境有毒污染物识别253
二、工业环境有毒污染物接触评估及危险度评价254
三、工业环境有毒污染物的防治256
第十一章 室内环境毒理学260
第一节 概述260
一、室内环境毒理学概念和意义260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261
第二节 室内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261
一、室内环境污染物的分类261
二、室内环境污染物的来源262
第三节 室内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263
一、常见室内化学性污染物的毒性作用264
二、常见室内物理性污染物的毒性作用268
三、常见室内生物性污染物的毒性作用268
第四节 室内环境相关疾病及其研究方法269
一、研究方法概述269
二、动物试验研究方法的进展271
三、呼吸系统疾病及其研究方法274
四、免疫系统疾病及其研究方法275
五、与室内环境相关的癌症及其研究方法277
六、神经系统疾病及其研究方法279
七、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其研究方法281
第五节 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281
一、从源头控制,避免引入污染源281
二、加强室内通风换气281
三、加强室内监测,执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282
四、采用室内空气净化技术282
第十二章 纳米环境毒理学284
第一节 概述285
一、纳米环境毒理学的概念285
二、纳米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285
三、纳米材料环境毒性研究难点286
四、纳米科技发展简史及展望287
第二节 纳米材料及其独特性质289
一、纳米材料的概念289
二、纳米材料的分类289
三、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290
第三节 纳米污染物及其环境行为292
一、纳米污染物的概念及其特征292
二、纳米污染物的来源294
三、纳米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294
四、纳米污染物的环境行为294
第四节 纳米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系统的影响296
一、纳米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97
二、纳米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300
第五节 纳米污染物危害的预防302
一、纳米材料的职业危害事件302
二、提高纳米技术安全性的措施303
三、职业环境中纳米污染物危害的预防303
第十三章 食品环境毒理学307
第一节 食品污染与食源性疾病307
一、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308
二、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312
三、食品的物理性污染及其预防320
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323
一、概述323
二、常见的各类食品添加剂324
第三节 保健食品331
一、保健食品概述331
二、保健食品的安全问题332
第四节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334
一、绿色食品334
二、有机食品338
第十四章 生物环境毒理学341
第一节 动物毒素342
一、动物毒素的特性342
二、毒蛇及蛇毒的有毒成分342
三、蜥蜴344
四、两栖动物345
五、海洋生物345
六、节肢动物门/蛛形纲349
七、昆虫350
八、哺乳动物351
第二节 植物毒素351
一、植物毒素的化学成分及毒理作用352
二、引发胃肠炎的植物354
三、含洋地黄的植物355
四、含尼古丁和毒芹碱的植物356
五、含阿托品的植物356
六、引起痉挛的植物356
七、含氰化物的植物356
八、积累硝酸盐的植物357
九、引起皮肤病的植物357
第三节 毒蘑菇358
一、肝脏损害型中毒358
二、神经精神型中毒359
三、胃肠炎型中毒359
四、溶血型中毒359
五、光过敏性皮炎型中毒360
六、呼吸循环衰竭型中毒360
第四节 真菌毒素360
一、真菌毒素产生的条件361
二、真菌毒素的毒理学效应361
三、几种典型真菌毒素的毒性作用363
第十五章 现代环境分子毒理学367
第一节 概述367
一、现代环境分子毒理学概念367
二、现代环境分子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368
三、现代环境分子毒理学的研究方法368
第二节 现代环境分子毒理学研究369
一、基因分子结构研究369
二、环境-基因-疾病相互作用的研究376
三、基因多态性研究379
四、基因表达研究383
五、表观遗传学研究389
第三节 现代分子毒理学技术在环境毒物研究中的应用394
一、基因芯片研究技术及其应用394
二、分子克隆研究技术及其应用398
三、基因沉默研究技术及其应用399
四、基因组学技术及其应用402
五、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应用405
第四节 环境分子毒理学展望407
第三篇 环境污染因素413
第十六章 大气颗粒物的毒性413
第一节 概述414
一、大气颗粒物来源414
二、大气颗粒物组成成分及其毒性414
第二节 机体对颗粒物的防御与遗传易感性416
一、颗粒物在呼吸道的沉积及其影响因素416
二、肺对颗粒物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防御417
三、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对颗粒物的清除418
四、机体对颗粒物的遗传易感性418
第三节 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421
一、免疫损伤作用421
二、对肺通气功能影响421
三、颗粒物致肺炎和氧化损伤作用422
四、颗粒物与其他大气污染物的联合效应422
第四节 颗粒物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423
一、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及发病机制探讨423
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425
三、高血压425
四、缺血性心脏病426
五、脑血管疾病427
第五节 颗粒物对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428
一、颗粒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428
二、颗粒物对代谢系统的影响430
三、颗粒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431
第六节 颗粒物的致癌作用432
一、颗粒物致癌成分432
二、致癌、致突变作用及其机制432
第十七章 大气气态污染物的毒性437
第一节 二氧化硫437
一、SO2的理化性质437
二、SO2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438
三、SO2与生物大分子的反应439
四、SO2对健康的危害439
五、SO2的毒性作用443
六、SO2的细胞遗传毒性及致突变、致癌变作用447
七、SO2气体信号分子作用448
第二节 氮氧化物448
一、氮氧化物的理化性质448
二、氮氧化物吸收、分布和排泄449
三、NO2对健康的危害449
四、NO2的促癌作用452
五、氮氧化物的毒性作用452
六、NO2对植物的损害作用455
第三节 光化学烟雾和臭氧455
一、概述455
二、光化学烟雾的形成456
三、光化学烟雾或臭氧对健康的危害458
四、臭氧的毒性作用462
五、光化学烟雾的其他作用463
第四节 一氧化碳464
一、CO的理化性质464
二、CO吸收、分布和排泄464
三、CO的毒性作用464
第五节 新型大气化学污染物467
一、全氟有机化合物467
二、无铅汽油添加剂468
三、溴化阻燃剂468
第十八章 金属的毒性477
第一节 概述477
一、金属与人体的关系477
二、环境中金属污染的来源479
三、环境中金属的迁移与转化479
四、金属的代谢480
五、金属的联合作用485
六、金属对健康的危害486
第二节 汞488
一、汞污染的来源与行为488
二、汞的理化性质489
三、汞的代谢489
四、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491
五、汞的预防与控制493
第三节 铅494
一、铅污染的来源494
二、铅的理化性质494
三、铅的代谢494
四、铅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496
五、铅的预防与控制503
第四节 镉503
一、镉污染的来源503
二、镉的理化性质503
三、镉的代谢504
四、镉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505
五、镉的预防与控制509
第五节 铬509
一、铬污染的来源509
二、铬的理化性质510
三、铬的代谢510
四、铬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511
五、铬的预防与控制514
第六节 砷514
一、砷污染的来源514
二、砷的理化性质515
三、砷的代谢515
四、砷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516
五、砷的预防与控制522
第十九章 微量元素的毒性526
第一节 概述526
一、微量元素的概念526
二、微量元素的分类527
三、环境中的微量元素528
第二节 微量元素的体内代谢和生理功能528
一、微量元素的体内代谢529
二、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530
第三节 微量元素的毒性与影响因素532
一、微量元素的毒性与作用机理532
二、影响微量元素毒性的因素534
第四节 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536
一、铁(Fe)536
二、碘(I)537
三、锌(Zn)539
四、硒(Se)540
五、铜(Cu)542
六、钼(Mo)543
七、钴(Co)544
第二十章 农药与肥料的毒性547
第一节 概述547
第二节 农药污染与残留548
一、农药对环境的污染549
二、农药的生物富集与残留551
第三节 农药的毒性作用553
一、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预防553
二、农药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预防556
第四节 几种重要农药的毒理效应560
一、有机氯农药560
二、有机磷农药565
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571
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573
五、除草剂575
第五节 肥料的毒性577
一、肥料对环境的污染577
二、肥料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机理579
三、肥料污染的生态毒理作用及机理581
第二十一章 环境化学致癌物585
第一节 多环芳烃585
一、多环芳烃的性质及种类586
二、多环芳烃的吸收590
三、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及其机理591
四、影响多环芳烃致癌性的因素595
五、对多环芳烃的预防控制595
第二节 其他环境有机化学致癌物595
一、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合物596
二、N-亚硝胺类化合物597
三、多氯联苯599
四、生物烷化剂600
五、氯乙烯601
第三节 环境无机化学致癌物602
一、重金属和类金属602
二、石棉607
第四节 环境生物化学致癌物608
一、黄曲霉毒素609
二、植物中的致癌物611
第二十二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614
第一节 概述614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与控制的历史614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615
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616
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判定基准617
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全球化迁移618
第二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及其机理620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620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作用机理622
第三节 主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623
一、多氯联苯623
二、硫丹626
三、多溴联苯醚628
四、全氟有机化合物630
第四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预防和控制措施632
一、替代技术633
二、削减技术633
三、处置技术634
四、修复技术635
第二十三章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638
第一节 概述638
第二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和污染水平639
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639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水平640
第三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作用641
一、二噁英类的一般毒性642
二、二噁英类的生殖发育毒性643
三、二噁英类的致癌性644
四、二噁英类的免疫毒性644
第四节 二噁英类健康危险度评价的现状644
一、按有阈化学物对二噁英类的评价644
二、按无阈化学物对二噁英类的评价645
第五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筛查645
一、第一阶段筛查645
二、第二阶段筛查646
第二十四章 石油的毒性648
第一节 石油污染对环境的危害649
一、对水环境的危害649
二、对土壤环境的危害649
三、对大气环境的危害650
第二节 原油及其含硫化合物的毒性650
一、原油的毒性650
二、含硫化合物的毒性650
第三节 石油馏分及毒性651
一、液化石油气652
二、汽油652
三、柴油653
四、石蜡653
五、沥青653
第四节 石油燃烧产物的毒性654
一、一氧化碳654
二、颗粒物654
三、硝基多环芳烃655
第五节 炼油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655
第二十五章 有机溶剂的毒性657
第一节 链烷烃的毒性658
一、链烷烃的一般性质658
二、正己烷的应用及毒性658
第二节 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毒性659
一、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一般性质659
二、苯和烷基苯的毒性659
第三节 酮的毒性661
一、酮的一般性质661
二、二甲基酮的毒性作用662
第四节 醇的毒性662
一、醇的一般性质和毒性662
二、甲醇和乙醇的性质和毒性663
第五节 含氯碳氢化合物的毒性665
一、含氯碳氢化合物的一般性质及毒性665
二、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性质及毒性665
第二十六章 环境电离辐射668
第一节 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668
一、放射性概念668
二、电离辐射的剂量单位668
三、传能线密度和相对生物学效率669
四、电离辐射的种类670
第二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671
一、辐射生物效应的分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672
二、辐射生物效应的分子生物学基础674
三、电离辐射对细胞的作用677
四、电离辐射对机体组织器官和系统的作用678
五、辐射的致癌效应与遗传效应680
六、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生物学效应680
七、小剂量外照射生物学效应681
第三节 环境电离辐射与健康683
一、环境电离辐射来源683
二、天然辐射高本底地区流行病学研究685
三、居室氡及其子体的健康效应685
四、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流行病学研究686
五、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健康风险687
第四节 环境电离辐射的安全与防护688
一、放射卫生防护标准688
二、电离辐射的卫生防护690
三、核辐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理691
第二十七章 环境电磁辐射695
第一节 环境电磁辐射的概念695
第二节 环境电磁辐射源和污染状况696
一、环境电磁辐射源的类型696
二、环境电磁辐射的污染状况696
第三节 电磁辐射对机体的影响697
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697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698
三、对内分泌功能及代谢的影响698
四、对免疫功能的影响698
五、对生殖系统和胎儿发育的影响698
六、电磁辐射的致癌作用699
第四节 环境电磁辐射的防护和管理700
第二十八章 环境光污染703
第一节 可见光703
一、概述703
二、可见光的生物效应703
第二节 紫外线704
一、概述704
二、紫外线的生物效应705
三、紫外线的防护706
第三节 红外线707
一、概述707
二、红外线的生物效应707
三、红外线的防护708
第四节 激光709
一、概述709
二、激光的生物效应709
三、激光的防护710
第二十九章 环境噪声污染712
第一节 概述712
一、声的基本概念712
二、环境噪声的来源及特点714
第二节 环境噪声对健康的危害715
一、环境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危害715
二、环境噪声对非听觉系统的危害及影响716
三、影响噪声危害健康的因素718
第三节 环境噪声标准及评价718
一、环境噪声标准718
二、环境噪声评价719
第四节 环境噪声危害的预防措施721
第三十章 环境生物污染723
第一节 概述723
一、环境生物污染概念723
二、生物污染的特点724
第二节 空气环境生物污染724
一、空气环境生物污染概念724
二、空气环境生物污染物的种类725
三、空气环境生物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及其机理725
四、室内生物污染研究及去除方法731
第三节 水环境生物污染732
一、水环境生物污染及其危害732
二、水环境中的主要生物污染物及其危害733
三、水环境生物污染研究及控制736
第四节 土壤环境生物污染737
一、土壤环境生物污染的概念和来源737
二、土壤生物污染物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738
三、土壤生物污染物防治740
第四篇 方法与应用745
第三十一章 环境化学物一般毒性的评价方法745
第一节 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原则和实验基础745
一、化学品毒性评价的意义745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746
三、常用的染毒方法749
第二节 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751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751
二、急性毒性评价方法751
三、急性毒性分类755
第三节 亚慢性、慢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755
一、亚慢性、慢性毒性的概念755
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756
三、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756
第四节 蓄积毒性及其评价方法759
一、蓄积作用的概念759
二、蓄积作用的评价方法759
第五节 皮肤局部毒性作用及其评价方法761
一、皮肤局部毒性761
二、皮肤局部毒性作用的评价方法761
第三十二章 环境化学物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发育毒性评价方法768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遗传毒性评价方法768
一、遗传毒性试验的分类768
二、常用的遗传毒性试验768
三、遗传毒性试验在预测致癌性及遗传危害性中的价值775
四、遗传毒性试验的组合应用776
第二节 环境化学物致癌性评价方法777
一、哺乳动物致癌试验777
二、遗传毒性试验用于致癌物筛选779
三、体外细胞恶性转化试验779
四、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779
五、转基因动物致癌检测模型780
六、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分析780
七、人群流行病学研究780
第三节 环境化学物生殖发育毒性评价方法780
一、繁殖毒性试验781
二、致畸试验782
三、生殖和发育毒性筛选试验784
四、发育毒性评价的替代方法785
五、人群调查786
第三十三章 大气颗粒物毒理学研究方法788
第一节 大气颗粒物浓度和成分的分析788
一、大气颗粒物的测定788
二、大气颗粒物成分分析793
第二节 大气颗粒物毒性作用研究方法796
一、动物染毒方法796
二、大气颗粒物毒性作用的体内研究800
三、大气颗粒物毒性作用体外试验研究803
第三十四章 环境流行病学实用方法与技术807
第一节 概述807
第二节 急性健康效应研究方法809
一、时间序列研究809
二、病例交叉研究817
三、固定群组研究818
第三节 慢性健康效应研究方法821
一、横断面研究821
二、病例对照研究823
三、队列研究825
第四节 空间流行病学828
一、前言828
二、研究设计828
第三十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836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836
一、基本概念836
二、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和程序837
三、良好实验室操作规范838
四、国内外的化学物安全性评价法规841
第二节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842
一、概述842
二、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842
第三节 环境健康危险度交流和管理854
一、环境健康危险度交流854
二、环境健康危险度管理855
第三十六章 环境影响医学评价与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857
第一节 环境影响医学评价857
一、环境影响医学评价概述857
二、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医学评价858
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医学评价865
第二节 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871
一、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概述871
二、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的内容872
三、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的程序872
四、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评价指标872
五、环境污染健康影响的评价方法873
第三十七章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879
第一节 概述879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定义879
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基本特征880
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类882
四、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级884
第二节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885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885
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887
第三节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888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准备889
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892
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保障895
四、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终止896
附录901
附录一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摘录)901
附录二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摘录)902
附录三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摘录)907
附录四 环境卫生标准目录908
一、空气污染物908
二、饮水卫生与水源水卫生908
三、公共场所卫生909
四、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909
五、其他910
附录五 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录911
一、环境质量911
二、大气污染物排放911
三、工业污染物排放911
四、水污染物排放912
索引词(Subject Index)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