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号完整性揭秘 于博士SI设计手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于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43842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355页
- 主题词:信号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信号完整性揭秘 于博士SI设计手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什么是信号完整性1
1.2 SI问题的根源3
1.3新的设计方法4
1.4 SI设计的难点5
1.5 SI设计的误区5
1.6关于经验法则7
1.7 SI设计与SI仿真8
1.8 SI设计的特点9
1.9基础的重要性10
1.10小结11
第2章 数字信号频谱与带宽12
2.1周期信号的单边谱12
2.2周期信号的双边谱14
2.3单边谱与双边谱的关系15
2.4理想方波信号的频谱17
2.5方波信号的频谱特征20
2.6信号带宽与上升时间的关系23
2.7梯形波的频谱特征25
2.8信号带宽0.35 Tr是如何得到的28
2.9信号带宽0.5 Tr指的是什么31
2.10关于信号带宽的补充说明33
2.11小结34
第3章 传输线35
3.1什么是传输线35
3.2信号的传输方式36
3.3传输线的返回电流38
3.4传输线的分布电容39
3.5单位长度电容40
3.6介电常数、等效介电常数41
3.7传输线的分布电感42
3.8回路电感44
3.9单位长度电感45
3.10波传播的LC参数表示46
3.11瞬态阻抗与特性阻抗48
3.12影响特性阻抗的因素49
3.13参考平面53
3.14返回电流的分布55
3.15传输线的延时57
3.16理想传输线的集总参数模型58
3.17耦合传输线模态分析60
3.18模态对阻抗的影响62
3.19线间距对阻抗的影响63
3.20有损传输线64
3.21趋肤效应65
3.22直流电阻、交流电阻、传导损耗66
3.23邻近效应68
3.24表面粗糙度68
3.25介质损耗70
3.26复介电常数72
3.27有损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延时72
3.28小结74
第4章 信号的反射与端接75
4.1反射是怎么形成的76
4.2使用反弹图计算反射波形79
4.3正反射和负反射的含义82
4.4有限上升时间信号的反射波形86
4.5容性阻抗不连续87
4.6互连线末端容性负载的反射89
4.7互连线中间容性负载的反射93
4.8容性负载对时间延迟的影响98
4.9容性负载对传输线阻抗的影响100
4.10感性阻抗不连续101
4.11互连线末端感性负载的反射103
4.12互连线中间感性负载的反射106
4.13感性负载对时间延迟的影响109
4.14残桩与分支的影响110
4.15临界长度111
4.16多长的走线需要端接113
4.17如何估计驱动器的输出阻抗114
4.18端接方法117
4.19拓扑结构126
4.20串联端接中的桩线130
4.21并联端接位置131
4.22分支结构中阻尼电阻的应用132
4.23TDR阻抗测量133
4.24小结134
附录4.1线路末端的电容134
附录4.2线路中间的电容136
附录4.3线路末端的电感137
附录4.4线路中间的电感139
第5章 串扰141
5.1串扰形成的根源142
5.2耦合长度145
5.3容性串扰146
5.4感性串扰148
5.5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149
5.6近端串扰的饱和151
5.7远端串扰的饱和与模态分解155
5.8边沿耦合与宽边耦合的串扰160
5.9影响串扰的因素161
5.10串扰对信号的影响167
5.11串扰与时序169
5.12蛇形走线与信号的延迟170
5.13保护地线173
5.14端接与串扰179
5.15减小串扰的常用方法180
5.16小结180
附录 远端串扰两种解释的等效性证明181
第6章 S参数183
6.1网络分析基础184
6.2 S参数定义185
6.3从频域的角度理解S参数186
6.4 S11的含义188
6.5 S11与输入阻抗191
6.6使用S11提取特性阻抗192
6.7 S11与瞬时阻抗193
6.8 S21的含义195
6.9 S21相位与传输延时196
6.10 S21与通道响应199
6.11 S参数对称性及能量守恒199
6.12 S参数中的纹波202
6.13多端口S参数206
6.14 S参数与串扰207
6.15小结209
第7章 互连线中的阻抗不连续210
7.1分支结构210
7.2参考平面的宽度211
7.3互连线跨分割213
7.4过孔215
7.5小结218
第8章 差分互连219
8.1差分传输219
8.2差分对的返回电流221
8.3差分信号抗噪声原理223
8.4差分互连中的阻抗参数224
8.5差分互连的反射与端接226
8.6差分互连的串扰229
8.7差分与共模的相互转化231
8.8差分S参数233
8.9差分对的等长等距237
8.10松耦合还是紧耦合241
8.11小结245
第9章 抖动246
9.1抖动的含义246
9.2 Jitter描述方法247
9.3 Jitter统计特性249
9.4 Jitter、BER、眼图之间关系252
9.5 Jitter分类及产生原因255
9.6 Jitter分离262
9.7 Clock Jitter与相噪267
9.8小结269
第10章 均衡270
10.1互连中的信号畸变270
10.2码间干扰273
10.3码间干扰与带宽275
10.4离散系统的码间干扰277
10.5均衡原理278
10.6均衡分类280
10.7无源CTLE280
10.8有源CTLE284
10.9离散时间线性均衡287
10.10使用ZFS算法确定FFE抽头系数288
10.11使用MMSE算法确定FFE抽头系数293
10.12反馈判决均衡295
10.13小结298
第11章 电源完整性299
11.1为什么要重视电源噪声问题300
11.2 PDN系统的噪声来源300
11.3电容去耦的两种解释302
11.4理想情况的去耦电容量304
11.5实际电容的特性305
11.6安装电感与自谐振频率308
11.7目标阻抗的设计方法309
11.8相同容值电容的并联311
11.9不同容值电容的并联313
11.10容值差对谐振峰的影响314
11.11 ESR对谐振峰的影响315
11.12安装电感对谐振峰的影响317
11.13去耦网络电容的配置方法318
11.14阻抗曲线形状与电源噪声320
11.15在多大频率范围内去耦323
11.16去耦电容的摆放325
11.17去耦电容的安装327
11.18 PDN系统的直流压降328
11.19小结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