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神经外科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神经外科学
  • 杨树源,张建宁主编;岳树源,张赛,江基尧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0234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626页
  • 文件大小:352MB
  • 文件页数:1665页
  • 主题词:神经外科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神经外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神经外科基础知识3

第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应用解剖3

第一节 表面标志3

第二节 脑4

一、大脑5

二、间脑6

三、脑干6

四、小脑7

第三节 脑室8

一、侧脑室8

二、第三脑室8

三、第四脑室8

第四节 脑膜8

第五节 脑的血液供应9

一、大脑半球和间脑的动脉供应9

二、小脑的动脉供应10

三、脑干的动脉供应10

第六节 脑的静脉系统11

一、大脑半球和间脑的静脉系统11

二、小脑静脉系统12

三、脑干静脉系统12

第七节 脊柱与脊髓12

一、脊髓的大体解剖12

二、脊髓内部结构12

三、脊髓的血液供应14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17

第一节 大脑半球损害的定位诊断17

一、额叶损害的定位18

二、顶叶损害的定位18

三、颞叶损害的定位19

四、枕叶损害的定位20

五、内囊损害的定位20

六、基底节损害的定位20

七、胼胝体病变20

第二节 间脑损害的定位诊断21

一、丘脑损害的定位21

二、下丘脑损害的定位21

三、上丘脑损害的定位22

第三节 小脑损害的定位诊断22

一、小脑半球损害的诊断22

二、小脑蚓部损害的症状22

第四节 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23

一、中脑损害的定位23

二、脑桥损害的定位23

三、延髓损害的定位23

第五节 脑底部病变的定位诊断24

一、颅前窝病变的定位24

二、颅中窝病变的定位24

三、颅后窝病变的定位24

第六节 脊髓损害的定位诊断25

一、脊髓病变的横定位25

二、脊髓病变的纵定位25

第三章 血脑屏障与脑水肿27

第一节 血脑屏障/神经血管单元27

一、血脑屏障/血管神经单元的构造和功能28

二、疾病状态的血脑屏障改变30

第二节 脑水肿31

一、脑水肿病理生理机制31

二、脑水肿的类型31

三、脑水肿常见的病因32

四、脑水肿的治疗32

第四章 脑血流的病理生理33

第一节 脑血流的概念33

一、脑血流33

二、脑灌注压33

第二节 脑血流量的测定33

第三节 脑血流的调节34

一、脑血流生理情况下的调节34

二、脑代谢与脑血流的自动调节34

三、脑血流量的化学调节35

四、脑血流量的神经调节35

五、肌源性机制36

六、神经血管单元和脑血流自动调节36

第四节 脑血流障碍的临床疾患36

一、脑血流降低的临床疾患36

二、脑高灌注综合征36

第五章 脑脊液与脑脊液循环38

第一节 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重吸收38

一、脑脊液的产生38

二、脑脊液的循环39

三、脑脊液的重吸收39

第二节 脑脊液的成分40

第三节 脑脊液的功能41

一、支持和保护功能41

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42

三、参与神经系统的营养和代谢42

四、参与神经内分泌转运42

第四节 脑脊液检验的临床应用42

一、脑脊液的外观42

二、蛋白检查42

三、糖含量43

四、氯化物含量43

五、显微镜检查43

六、细菌和病毒的培养及分离44

七、免疫学检查44

八、肿瘤生化标志物测定44

第六章 颅内压增高46

第一节 颅内高压的病理生理46

一、颅内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46

二、产生颅内压增高的原因46

三、颅内容积(或空间)代偿47

四、颅内压与脑血流量的自动调节48

五、颅内高压与脑功能的损害50

第二节 颅内高压的临床表现52

一、颅内高压的症状52

二、脑移位与脑疝52

第三节 颅内高压的诊断与治疗53

一、颅内压增高的特殊检查方法53

二、颅内高压的治疗54

第七章 神经外科相关内分泌学58

第一节 基本概念58

一、内调节系统概念58

二、神经内分泌概念58

三、下丘脑的枢纽地位59

第二节 下丘脑的生理功能60

第三节 垂体的生理64

一、腺垂体亚细胞群分布65

二、垂体动脉与门静脉系统65

三、垂体内分泌66

第四节 松果体69

第八章 亚低温脑保护71

第一节 概述71

第二节 亚低温脑保护的研究现状71

一、亚低温脑保护的机制71

二、亚低温与临床72

第三节 亚低温脑保护实施方法75

一、降温治疗的应用指征75

二、降温的时间窗75

三、降温方法76

四、复温方法76

五、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防治76

六、亚低温治疗室设置76

第四节 对亚低温治疗作用的理解和认识77

第九章 脑死亡79

一、脑死亡的原因79

二、脑死亡的病理79

三、临床表现80

四、辅助检查81

五、脑死亡的诊断82

六、判断脑死亡的意义82

第二篇 神经外科检查方法87

第十章 神经影像学87

第一节 现代神经影像检查技术87

一、CT检查87

二、MRI检查89

三、图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93

四、神经影像观察分析93

第二节 神经外科疾病的影像诊断96

一、颅内病变96

二、椎管内病变156

第十一章 多普勒超声在神经外科的应用175

第一节 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175

一、概述175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常用参数175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检查方法175

四、经颅多普勒超声的临床应用176

五、经颅多普勒超声发展趋势177

第二节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方法及诊断分析178

一、概述178

二、检查方法和步骤178

三、检查内容及具体测量方法178

四、临床应用179

第三节 术中B超辅助神经外科手术180

一、术中B超的仪器和方法180

二、神经系统B超影像学特点180

三、B超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182

四、术中B超的优缺点183

五、术中B超的发展前景183

第十二章 颅内压监测185

第一节 颅内压监测原理185

第二节 颅内压监测方法的选择186

一、植入法186

二、导管法186

三、无创颅内压监测186

第三节 颅内压记录的解释187

一、压力波的组成、振幅及波形187

二、颅内压力波的基线188

三、颅内压力波的振荡及其临床意义188

第四节 颅内压检测对诊断、治疗与预后的意义189

一、诊断方面的意义189

二、治疗方面的意义190

三、颅内压监测在预后方面的意义190

第十三章 放射性核素成像在神经外科的应用191

第一节 核素成像在神经系统应用简介191

第二节 核素脑显像设备、显像剂及优势对比191

一、显像设备191

二、显像剂192

三、PET、SPECT与CT、MRI的比较193

第三节 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193

一、癫痫193

二、脑肿瘤195

三、脑血管病197

四、脑外伤后综合征198

第十四章 脑磁图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200

一、脑磁图的发展历史和简要原理201

二、脑磁图在癫痫灶手术前定位的应用202

三、术前语言功能的描绘205

四、术前感觉运动功能的定位206

五、总结与展望206

第十五章 神经眼科学209

第一节 神经应用解剖209

第二节 神经眼科检查209

一、视力209

二、眼外部检查209

三、瞳孔的正常反射209

四、眼球位置及运动210

五、眼底检查210

六、神经眼科特殊检查210

第三节 引起视力障碍的有关疾病211

一、视力障碍的病因范围211

二、视觉径路病损所致视力障碍211

三、视网膜疾病所致的视力障碍211

四、视力障碍的有关疾病211

第四节 瞳孔反射异常213

一、瞳孔缩小213

二、瞳孔散大213

三、瞳孔大小不等213

四、瞳孔反射障碍214

第五节 眼球运动障碍214

一、动眼神经麻痹214

二、滑车神经麻痹214

三、展神经麻痹215

四、复视的分析215

第六节 视野的改变215

一、视野概述215

二、视野改变的疾病216

第七节 眼底改变218

一、视神经盘水肿218

二、视神经萎缩220

第十六章 神经耳科学221

第一节 听觉检查221

一、听力计测试221

二、声导抗检查223

三、听性脑干反应测试224

四、耳声发射226

第二节 前庭功能检测226

一、平衡及协调功能检查226

二、自发性眼震检查227

三、眼震电图检查227

第十七章 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234

第一节 概论234

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史和现状234

二、神经内镜的仪器、设备及工作原理235

第二节 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237

一、脑积水的内镜治疗238

二、脑室内肿瘤的内镜手术治疗240

三、颅底肿瘤的内镜治疗241

四、脊髓脊柱疾病的内镜治疗242

五、神经内镜联合应用及导航、超声及立体定向技术242

六、神经内镜与现代科技相结合242

第十八章 激光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244

第一节 激光基础知识244

一、激光器的基本构造244

二、神经外科使用的医用激光器245

第二节 激光照射的组织效应246

第三节 激光在神经外科临床的应用248

一、切除神经系统肿瘤248

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248

三、光动力学治疗脑胶质瘤249

四、其他应用及未来的展望250

第四节 近年来神经外科激光应用的进展250

第五节 激光神经外科手术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251

一、激光器的选择251

二、掌握切割气化范围,避免误伤251

三、水对激光作用的影响251

四、激光的防护和操作者培训251

第三篇 神经外科的基础治疗及重症监护255

第十九章 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前评估255

第一节 麻醉前访视255

一、一般情况255

二、手术情况256

三、麻醉分级256

四、气道评估257

五、特殊情况的处理257

第二节 麻醉前器官功能评估257

一、心血管系统257

二、呼吸系统258

三、血液系统259

四、消化系统260

五、内分泌及代谢功能260

第三节 几种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前评估261

一、颅内占位病变261

二、动脉瘤262

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62

四、颈椎手术262

五、脑外伤262

六、清醒开颅手术和癫痫的手术治疗262

第二十章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及重症监护病房264

第一节 脑功能监测264

一、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监测264

二、脑血流监测265

三、神经内分泌功能监测266

四、脑电监测266

五、诱发电位监测266

第二节 脑外器官系统监测266

一、心电监护266

二、血流动力学监护266

三、呼吸功能监护267

四、体温监测268

五、胃肠功能及营养状况监测269

六、肝功能监测269

七、肾功能监测270

八、凝血功能监测270

第三节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单元(室)271

一、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单元(室)的历史271

二、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单元(室)的构筑和配置272

三、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单元(室)的主要缺陷及对策274

四、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单元(室)的未来275

第二十一章 神经外科患者的肺部并发症及防治277

第一节 概述277

第二节 胸部原发损伤278

第三节 呼吸道梗阻278

第四节 肺部感染278

一、发病机制278

二、病原学特征279

三、诊断279

四、抗菌药物选择策略280

五、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280

第五节 神经源性肺水肿281

一、发生机制281

二、临床表现282

三、治疗282

第六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82

一、发病机制282

二、病理生理282

三、临床表现283

四、诊断283

五、治疗283

第二十二章 神经外科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及防治285

第一节 泌尿系统感染285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286

一、原因286

二、诊断286

三、治疗286

第三节 脊髓损伤与肾盂积水287

第二十三章 神经外科相关凝血病288

第一节 脑创伤相关凝血病288

一、影响脑外伤相关凝血病的临床因素288

二、脑外伤相关凝血病与进展性颅内血肿289

三、脑损伤后凝血障碍的发生机制289

四、辅助检查290

五、诊断评估291

六、脑损伤后凝血病的干预治疗291

第二节 因抗血栓治疗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围术期处理292

一、流行病学292

二、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292

第二十四章 神经外科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脱水营养治疗297

第一节 水和电解质平衡297

一、概况297

二、水和电解质平衡的失调298

第二节 酸碱平衡302

一、概述302

二、酸碱平衡紊乱303

第三节 脱水疗法305

第四节 营养治疗306

一、创伤应激对营养代谢的影响307

二、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307

三、生化检查308

四、肠外营养308

五、肠内营养309

第二十五章 神经外科相关内分泌紊乱及防治314

第一节 内分泌相关的钠代谢紊乱314

一、脑对低钠的调整314

二、抗利尿激素不当分泌综合征315

三、脑性耗盐综合征316

四、神经外科疾病合并低钠的治疗318

五、高钠血症319

六、脑性潴盐综合征319

七、中枢性尿崩症320

第二节 相关神经内分泌疾病与围术期处理322

一、下丘脑322

二、垂体324

三、松果体326

四、肾上腺疾病326

五、甲状腺功能异常(功能不全/功能亢进)329

六、糖尿病330

第二十六章 抗生素在神经外科的应用337

一、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337

二、颅内感染的诊断338

三、颅内感染的治疗338

第二十七章 神经外科中相关癫痫的诊治352

第一节 癫痫诊断与分类352

一、癫痫的定义352

二、癫痫的分类352

三、癫痫的诊断原则和方法358

第二节 难治性癫痫360

一、定义360

二、难治性癫痫的形成因素361

三、难治性癫痫的治疗361

第三节 癫痫的药物治疗361

一、现状和总体评估361

二、抗癫痫药物介绍361

三、癫痫的药物治疗363

第四节 癫痫持续状态370

一、定义370

二、分类371

三、诊断原则371

四、治疗原则371

第二十八章 神经外科麻醉374

第一节 相关生理知识374

一、突触传递374

二、脑代谢375

三、脑血流375

四、颅内压375

五、病理生理375

第二节 麻醉药及辅助药对脑生理影响376

一、吸入麻醉药376

二、静脉麻醉药376

第三节 脑保护和脑监测377

一、低温377

二、药物377

三、ICP监测377

第四节 麻醉处理377

一、后颅窝手术麻醉处理378

二、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380

三、儿科患者的麻醉处理381

四、颅脑外伤的麻醉处理384

五、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处理385

六、神经外科唤醒麻醉387

第二十九章 神经外科手术体位摆放原则392

第一节 神经外科手术体位摆放原则392

第二节 神经外科常用手术体位392

第三节 几个特殊体位394

第三十章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与设备396

第一节 神经外科常用手术设备396

一、单、双极电凝器396

二、手术床397

三、头架397

四、高速磨钻398

五、手术显微镜399

六、激光399

七、超声吸引器400

八、手术中超声、脑血管造影DSA、CT和MRI等检查技术的应用400

九、神经导航400

十、术中神经生理监测400

第二节 神经外科常规手术器械401

第三节 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器械401

一、显微手术器械401

二、自持牵开器和牵开系统402

第四节 复合手术室在神经外科的应用403

一、引言403

二、复合手术室的产生与发展404

三、复合手术室建设的基本要求404

四、复合手术室的优势及缺点406

五、复合手术室的发展前景407

第三十一章 神经外科手术中的诱发电位监测408

第一节 概述408

一、诱发电位的特点408

二、诱发电位的分类408

三、手术中诱发电位监测的基本技术方法409

四、有关的技术参数409

五、诱发电位监测的适用范围409

第二节 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410

一、体感诱发电位相关的解剖410

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技术411

三、诱发电位影响因素和警报标准412

四、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应用413

第三节 运动诱发电位415

一、概述415

二、手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技术415

三、运动诱发电位影响因素和报警标准416

四、运动诱发电位手术中应用417

第四节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420

一、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相关的解剖420

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技术421

三、BAEP的手术中应用422

第五节 神经外科手术中肌电图监测422

一、概述422

二、神经外科手术中肌电图监测的应用423

三、肌肉松弛药对脑神经监测的影响423

四、不同脑神经监测方法424

第六节 视觉诱发电位手术中监测425

一、刺激和记录参数425

二、VEP改变的意义426

三、VEP手术中监测的应用426

第三十二章 显微神经外科和微侵袭神经外科428

第一节 显微神经外科428

一、历史428

二、开展显微神经外科的注意事项429

第二节 微侵袭神经外科436

一、历史436

二、神经导航外科437

三、内镜神经外科437

四、锁孔神经外科437

五、立体定向外科438

六、放射外科438

七、血管内介入外科438

八、颅底外科438

第三十三章 颅底重建440

第四篇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445

第三十四章 颅内肿瘤总论445

第一节 颅内肿瘤的病因学445

第二节 颅内肿瘤的流行病学447

第三节 病理分类与分级447

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简要发展历史448

二、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07年)449

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国际肿瘤性疾病编码451

第四节 颅内肿瘤的临床表现457

一、病史采集457

二、症状与体征457

第五节 颅内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59

一、诊断459

二、辅助检查459

三、鉴别诊断461

第六节 颅内肿瘤的治疗与预后461

一、手术治疗461

二、放射治疗462

三、化学治疗462

四、其他辅助治疗463

五、随访与预后464

第三十五章 脑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和遗传性神经肿瘤综合征466

第一节 脑肿瘤干细胞与脑肿瘤发生理论466

第二节 脑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468

第三节 遗传性神经肿瘤综合征477

第三十六章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482

第一节 星形细胞肿瘤482

一、弥漫性星形细胞瘤482

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485

三、大脑胶质瘤病489

四、局限性星形细胞瘤490

第二节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491

第三节 室管膜肿瘤493

第四节 脉络丛乳头状瘤495

第五节 松果体细胞瘤497

第六节 中枢神经细胞瘤499

第七节 髓母细胞瘤500

第三十七章 脑膜瘤504

第一节 概述504

一、发病率504

二、病因504

三、病理507

四、临床表现510

五、诊断510

六、鉴别诊断515

七、治疗515

八、预后517

第二节 不同部位脑膜瘤的特点517

一、大脑凸面脑膜瘤517

二、矢状窦和大脑镰旁脑膜瘤519

三、溴沟脑膜瘤523

四、鞍结节脑膜瘤524

五、蝶骨嵴脑膜瘤524

六、脑室内脑膜瘤527

七、岩斜区脑膜瘤527

八、颅后窝脑膜瘤531

九、小脑天幕脑膜瘤532

十、枕大孔区脑膜瘤533

第三节 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534

一、发病率534

二、分子生物学特点和生物行为学534

三、病理534

四、临床表现534

五、影像学检查534

六、治疗535

七、预后535

第四节 脑膜肉瘤536

第三十八章 施万细胞瘤537

第一节 听神经瘤537

一、历史回顾537

二、病理537

三、临床表现538

四、临床分期及分级539

五、辅助检查539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542

七、治疗542

第二节 颅内其他神经鞘瘤551

一、面神经鞘瘤552

二、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和舌下神经鞘瘤552

三、眼球运动的神经鞘瘤552

四、脑实质内、脑干髓内神经鞘瘤552

五、嗅神经鞘瘤553

六、鞍区神经鞘瘤553

第三十九章 鞍区及鞍旁肿瘤554

第一节 垂体腺瘤554

一、概述554

二、垂体的解剖与生理554

三、垂体腺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555

四、垂体腺瘤的病理及分类556

五、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557

六、垂体腺瘤的内分泌学检查558

七、垂体腺瘤的影像学检查559

八、垂体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560

九、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561

十、垂体腺瘤的放射治疗与放射外科治疗568

十一、垂体腺瘤的药物治疗568

十二、垂体腺瘤各种治疗的疗效评价568

第二节 颅咽管瘤569

一、概述569

二、发病机制569

三、病理569

四、临床解剖类型570

五、临床表现571

六、辅助检查572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572

八、治疗572

第三节 其他来源于垂体周围结构的肿瘤574

一、脑膜瘤574

二、生殖细胞瘤574

三、胶质瘤574

四、鞍区错构瘤574

五、鞍区其他性质的肿瘤574

第四节 鞍区先天性囊肿或畸形574

一、Rathke裂囊肿574

二、空蝶鞍综合征575

第五节 鞍区转移性肿瘤575

一、全身其他系统恶性肿瘤的鞍区转移575

二、血液系统及黑色素瘤的鞍区转移576

第六节 类似垂体腺瘤的鞍区血管性疾患576

第七节 类似垂体腺瘤的鞍区炎症性疾患576

一、垂体脓肿576

二、黏液囊肿576

三、淋巴细胞性垂体炎576

第八节 鞍区及鞍旁肿瘤的放射外科治疗576

一、垂体腺瘤的SRS治疗577

二、鞍区脑膜瘤的SRS治疗578

三、颅咽管瘤的SRS治疗579

四、蝶鞍区生殖细胞肿瘤的SRS治疗580

五、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SRS治疗580

六、SRS治疗后的放射性临床反应与并发症580

第四十章 松果体区肿瘤583

一、分类583

二、临床表现584

三、辅助检查585

四、治疗587

五、预后591

第四十一章 先天性肿瘤593

第一节 颅咽管瘤593

第二节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593

一、组织发生593

二、表皮样囊肿593

三、皮样囊肿595

第三节 畸胎瘤597

第四节 脊索瘤597

第四十二章 颈静脉孔区肿瘤600

第一节 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600

一、颈静脉孔600

二、周围神经结构600

三、血管结构600

第二节 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常见临床表现601

第三节 施万细胞瘤602

第四节 颈静脉球瘤603

第五节 脑膜瘤606

第六节 软骨瘤和软骨肉瘤607

第四十三章 海绵窦区肿瘤608

一、外科应用解剖608

二、临床表现611

三、诊断611

四、鉴别诊断611

五、治疗617

六、预后622

第四十四章 血管网状细胞瘤623

第四十五章 海绵状血管瘤627

一、流行病学627

二、病因627

三、病理627

四、临床表现628

五、影像学特点628

六、自然病程631

七、鉴别诊断631

八、治疗631

九、预后632

十、临床分型632

第四十六章 脑转移瘤635

第一节 流行病学635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635

第三节 病理学636

第四节 临床表现636

第五节 辅助检查636

第六节 影像学鉴别诊断638

第七节 治疗639

第八节 预后641

第四十七章 眼眶肿瘤643

第一节 眼眶应用解剖643

一、眼眶骨壁643

二、眼眶壁的特殊结构643

三、眼眶内容643

四、眼眶内神经644

五、眼眶内血管644

第二节 眼眶肿瘤的诊断644

一、眼眶病病史及一般情况644

二、眼部检查644

三、眼眶影像检查645

第三节 眼眶原发性肿瘤646

一、眼眶囊肿646

二、眼眶血管源性肿瘤647

三、肌源性肿瘤650

四、软组织肿瘤651

五、脂肪源肿瘤652

六、骨源性肿瘤652

七、神经源肿瘤653

八、血管畸形657

九、泪腺肿瘤658

十、甲状腺相关眼病660

十一、炎性假瘤661

第四节 眼眶继发性肿瘤661

第五节 眼眶转移癌662

第六节 眼眶肿瘤治疗662

一、眼眶肿瘤的外科治疗662

二、手术方式662

三、眼眶肿瘤的其他治疗方法663

第四十八章 脑干肿瘤665

第一节 病理分类665

第二节 一般临床资料665

第三节 肿瘤的部位及生长模式666

第四节 症状和体征666

第五节 神经影像学检查667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668

第七节 治疗670

第八节 预后671

第四十九章 岩骨斜坡区肿瘤672

第一节 总论672

一、概述672

二、病理672

三、显微解剖672

四、临床表现673

五、影像资料673

六、诊断673

七、治疗673

第二节 岩骨斜坡区脑膜瘤675

一、病理解剖和分类675

二、病因和病理677

三、临床表现677

四、辅助检查677

五、诊断或鉴别诊断677

六、治疗677

第三节 脊索瘤679

一、概述679

二、病因与病理679

三、临床表现680

四、辅助检查680

五、诊断680

六、治疗680

七、自然病程和预后681

第五十章 原发性颅内淋巴瘤683

一、流行病学683

二、危险因素683

三、发病机制683

四、病理684

五、临床表现684

六、辅助检查684

七、诊断686

八、鉴别诊断686

九、治疗687

十、预后688

第五十一章 生殖细胞肿瘤689

第一节 流行病学689

一、发病率689

二、年龄690

三、性别690

四、部位690

第二节 病理691

一、生殖细胞瘤691

二、畸胎瘤691

三、内胚窦瘤692

四、绒毛膜上皮癌(绒癌)692

五、胚胎癌692

六、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692

第三节 辅助检查693

一、颅骨X线片693

二、CT检查693

三、MRI检查695

四、肿瘤标志物697

第四节 临床表现697

一、松果体区GCTs697

二、鞍上GCTs698

三、基底节和丘脑GCTs699

第五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699

一、诊断699

二、鉴别诊断700

第六节 治疗及预后703

一、放射治疗703

二、化学治疗704

三、GCTs治疗的合理选择705

四、手术治疗707

五、预后711

第五十二章 颅内黑色素瘤713

第一节 概述713

一、基本特征713

二、年龄分布与发生率713

三、肿瘤来源713

第二节 病理及分型714

一、肉眼观察714

二、镜下所见714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714

一、临床表现714

二、辅助检查715

三、诊断717

四、鉴别诊断718

第四节 治疗719

一、手术切除719

二、放疗和化疗719

三、免疫治疗719

四、基因治疗721

第五节 并发症与预后722

一、术后颅内压增高722

二、术后瘤细胞转移722

三、预后723

第五十三章 小儿颅内肿瘤724

第一节 儿童颅内肿瘤概述724

第二节 颅咽管瘤727

第三节 髓母细胞瘤727

一、概述727

二、临床表现727

三、辅助检查728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729

五、治疗及预后729

第四节 小脑星形细胞瘤730

一、概述730

二、病理730

三、临床表现730

四、辅助检查731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731

六、治疗731

七、预后732

第五节 室管膜肿瘤732

一、概述732

二、部位732

三、病理732

四、临床表现732

五、辅助检查734

六、治疗和预后735

第六节 大脑半球胶质瘤735

一、常见病理类型736

二、临床表现736

三、辅助检查736

四、治疗736

五、预后737

第七节 脑干胶质瘤737

第八节 生殖细胞肿瘤737

第九节 脉络丛乳头状瘤738

一、概述738

二、病理738

三、临床表现738

四、辅助检查739

五、治疗和预后739

第十节 视路胶质瘤740

一、概述740

二、临床表现740

三、辅助检查741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741

五、治疗及预后742

第十一节 颅内脑膜瘤742

一、概述742

二、临床表现743

三、辅助检查744

四、治疗744

五、预后744

六、总结744

第十二节 听神经瘤745

第十三节 垂体腺瘤745

第十四节 婴幼儿颅内肿瘤745

一、概述745

二、临床表现745

三、诊断要点746

四、辅助检查746

五、治疗746

六、预后746

第十五节 丘脑肿瘤747

一、患病率747

二、性别及年龄747

三、病理747

四、临床表现747

五、辅助检查747

六、治疗及预后748

第十六节 血管网状细胞瘤748

第十七节 结节硬化合并颅内肿瘤748

一、临床表现749

二、诊断749

三、治疗749

四、预后750

第十八节 颅内脂肪瘤750

一、临床表现750

二、诊断750

三、治疗和预后751

第十九节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751

一、概述751

二、发病率751

三、年龄和性别751

四、病理751

五、临床表现751

六、影像学检查752

七、诊断752

八、治疗752

九、预后753

第二十节 下丘脑错构瘤753

一、流行病学753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753

三、病理753

四、临床表现754

五、神经影像学检查754

六、分型755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756

八、治疗756

第五十四章 颅骨肿瘤758

第一节 颅骨良性肿瘤758

一、颅骨骨瘤758

二、板障脑膜瘤760

三、颅骨骨化性纤维瘤762

第二节 颅骨恶性肿瘤763

一、颅骨转移瘤763

二、颅骨多发性骨髓瘤764

第三节 颅骨类肿瘤疾病764

一、颅骨纤维异常增生症764

二、颅骨嗜酸性肉芽肿766

三、颅骨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767

四、动脉瘤性骨囊肿767

第五十五章 头皮肿瘤770

一、神经纤维瘤770

二、黑色素瘤770

三、鳞状细胞癌771

四、基底细胞癌772

五、转移瘤772

六、肉瘤772

七、头皮血管瘤772

第五篇 神经系统创伤777

第五十六章 颅脑创伤总论777

第一节 现代颅脑创伤学的发展777

第二节 颅脑创伤的流行病学资料779

第三节 颅脑创伤的致伤原因和致伤机制779

第四节 颅脑创伤的病理780

第五节 颅脑创伤的分类780

第六节 颅脑创伤的临床表现781

第七节 颅脑创伤的诊断782

第八节 治疗原则782

第九节 颅脑创伤的合并伤、并发症及后遗症783

第十节 颅脑创伤的预后784

第十一节 展望784

第五十七章 颅脑创伤的实验研究786

第一节 颅脑创伤的动物实验和脑创伤模型786

一、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基本要求786

二、颅脑创伤的模型研究方法786

第二节 神经细胞体外培养和创伤模型789

一、神经细胞体外培养789

二、神经细胞体外培养的创伤模型789

第三节 颅脑创伤的生物学实验研究方法学789

一、形态学方法789

二、生理学方法791

三、生物化学方法基本原理和种类793

四、分子生物学方法793

第五十八章 神经外科危重病人的脑代谢监测796

第一节 概述796

第二节 脑氧代谢率及其相关指标的监测796

一、脑氧代谢率的监测原理796

二、颈内静脉血氧分压测定法797

三、脑氧代谢率正常值797

四、颅脑创伤后脑氧代谢改变797

五、脑氧代谢率、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与伤情及预后间的关系798

第三节 局部脑组织氧分压的监测798

一、局部脑组织氧分压监测与SjvO2监测的比较798

二、局部脑组织氧分压监测法799

三、局部脑组织氧分压监测的正常值799

四、TBI后的脑组织氧分压的变化800

第四节 局部脑氧合程度的监测800

一、局部脑氧合程度监测仪器800

二、近红外线光谱仪监测原理800

三、局部大脑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的正常值801

四、脑创伤后局部大脑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监测801

第五节 脑血流动力学801

一、脑血流动力学概述801

二、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法801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801

四、颅脑创伤后脑血管变化802

第六节 脑乳酸氧指数802

第七节 脑氧代谢监测与治疗方法802

一、脑氧代谢率与巴比妥类药物治疗803

二、局部脑组织氧分压与亚低温803

三、局部脑组织氧分压与过度换气803

第八节 脑氧代谢监测的临床意义803

一、脱水药物803

二、升高CPP804

三、患者头位改变804

四、过度换气804

五、减压手术804

六、提高吸入氧浓度804

第九节 脑温监测及其临床意义804

第五十九章 急性颅脑创伤后的应激反应806

第一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应激反应806

一、中枢神经系统应激信息向下丘脑传递的途径806

二、应激反应中下丘脑的功能变化806

三、下丘脑垂体系统在应激中的反应807

四、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的反应807

五、其他激素的作用808

六、应激反应中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活动809

第二节 应激状态下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改变809

一、应激状态下的糖代谢改变809

二、应激状态下的脂肪代谢改变810

三、应激状态下的蛋白质代谢改变810

第三节 颅脑创伤后消化道应激性溃疡810

一、颅脑创伤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810

二、颅脑创伤应激性溃疡的病理变化811

三、颅脑创伤应激性溃疡的特殊诊查811

四、颅脑创伤应激性溃疡的预防811

五、颅脑创伤应激性溃疡的治疗812

第四节 轻型脑创伤后的心理应激反应812

一、病因812

二、临床表现812

三、诊断813

四、治疗813

五、预后813

六、预防813

第六十章 急性颅脑创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814

第一节 急性颅脑创伤后的神经细胞损伤814

一、急性颅脑创伤后原发性和继发性神经细胞损伤814

二、继发性神经细胞死亡的病理形式814

第二节 脑创伤后神经细胞跨膜和细胞内信息传递815

一、细胞外信息物质及其作用方式815

二、受体门控离子通道815

三、通过G蛋白调节效应体系的受体815

四、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系统816

五、蛋白磷酸化和细胞内信息传递机制816

第三节 急性颅脑创伤后神经细胞的分子生物学变化817

一、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活性变化817

二、神经细胞膜离子通道基因表达变化818

三、神经细胞早期快反应基因表达与调控818

四、神经细胞热休克蛋白的表达818

五、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818

六、兴奋性氨基酸和兴奋毒性损伤819

七、神经细胞内钙超载819

八、自由基形成和神经细胞损伤821

九、半胱氨酸家族蛋白酶活性改变与神经细胞凋亡822

十、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作用823

第四节 急性颅脑创伤后的分子生物学治疗进展823

一、基因治疗823

二、分子治疗823

三、神经干细胞移植824

第六十一章 颅骨骨折826

第一节 颅骨骨折概述826

一、颅骨骨折的机制826

二、颅骨骨折的分类827

第二节 颅盖骨折827

一、线性骨折827

二、凹陷性骨折828

三、开放性凹陷性骨折829

第三节 颅底骨折829

一、颅底的解剖829

二、颅底骨折的临床特点830

三、颅底骨折的诊断830

四、颅底骨折的治疗831

第四节 生长性骨折831

第六十二章 脑震荡833

第一节 定义833

第二节 损伤机制833

第三节 病理生理833

第四节 临床特点834

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834

第六节 治疗834

第六十三章 脑挫裂伤与脑干损伤836

第一节 脑挫裂伤836

一、损伤机制和病理836

二、临床表现836

三、诊断837

四、治疗和预后837

第二节 脑干损伤838

一、损伤机制和病理838

二、临床表现839

三、诊断839

四、治疗和预后839

第六十四章 下丘脑损伤840

一、下丘脑的解剖和生理学基础840

二、损伤机制与病理840

三、临床表现840

四、检查841

五、诊断841

六、治疗841

第六十五章 弥漫性轴索损伤843

第一节 DAI的病因和发病率843

第二节 创伤性脑损伤分类与DAI分型843

一、DAI与创伤性脑损伤分类843

二、DAI的分型844

三、各型DAI的比重844

第三节 DAI的损伤机制844

一、两类主要暴力所致脑损伤845

二、轴索损伤三个部位的具体机制845

第四节 DAI的神经病理845

一、DAI的病理特点845

二、DAI的三个病理等级846

第五节 DAI的临床与神经影像学表现846

一、DAI的临床表现846

二、DAIⅠ~Ⅳ型的表现846

三、伴发于颅内血肿的DAI847

四、DAI的CT表现847

五、DAI的MRI诊断847

第六节 弥漫性轴索伤的治疗和预后849

一、DAI的常规治疗849

二、内源性脑损害因子的清除849

三、脑保护剂的应用849

四、预后849

第六十六章 外伤性颅内血肿851

第一节 概论851

一、病理生理851

二、分类与分型852

三、临床表现853

四、辅助检查854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856

六、救治原则与措施857

第二节 硬脑膜外血肿858

一、出血来源858

二、血肿部位859

三、血肿成分859

四、主要临床表现859

五、辅助检查859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860

七、治疗861

八、预后862

第三节 硬脑膜下血肿862

一、分型与分类862

二、出血来源862

三、血肿部位862

四、主要临床表现862

五、辅助检查863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863

七、治疗864

八、预后865

第四节 脑内血肿865

一、出血来源865

二、血肿部位865

三、临床病理865

四、主要临床表现865

五、辅助检查866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866

七、治疗866

八、预后866

第五节 颅后窝血肿867

一、出血来源与部位867

二、主要临床表现867

三、辅助检查867

四、诊断868

五、治疗868

第六节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868

一、病因与病理868

二、主要临床表现869

三、辅助检查869

四、诊断870

五、鉴别诊断870

六、治疗870

第六十七章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72

第一节 发生率872

第二节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873

一、年龄873

二、致伤原因873

三、伤前饮酒873

四、体温873

五、头颅骨折873

六、神经系统评分873

第三节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成像分析873

一、出血量873

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清除874

三、出血的部位874

四、相关的CT表现874

第四节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血管痉挛和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875

一、脑血管造影所见875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所见875

第五节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实验室评价875

一、血细胞比容875

二、白细胞875

三、血小板876

四、血清转氨酶876

五、血清脂肪酶876

六、血清淀粉酶876

第六节 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客观评价876

一、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治疗颅脑伤的药理学和疗效877

二、尼莫地平治疗的副作用877

第七节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878

一、出血量与预后878

二、出血部位与预后878

三、头颅CT的影像学改变与预后878

四、人群分布和临床因素与预后的关系878

五、功能评估878

六、创伤后癫痫878

七、创伤性脑积水878

第六十八章 开放性颅脑创伤880

第一节 非火器性颅脑开放伤880

一、发生率880

二、伤因和创伤机制880

三、临床表现880

四、诊断和检查881

五、治疗881

六、术后处理883

第二节 火器性颅脑开放伤883

一、发生率884

二、病死率884

三、分类884

四、致伤机制885

五、病理885

六、临床表现886

七、诊断及检查887

八、处理887

九、治疗888

十、术后处理891

第三节 开放性颅脑创伤的常见并发症和后遗症891

一、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891

二、创伤性动脉瘤891

三、颅内异物滞留892

四、脑脓肿893

五、外伤性癫痫893

六、脑膨出894

七、外伤性脑脊液漏894

第六十九章 外伤性脑脊液漏896

一、定义和历史896

二、临床表现896

三、诊断897

四、治疗897

第七十章 脑外伤后综合征900

一、概述900

二、发病机制900

三、临床表现900

四、辅助检查901

五、诊断901

六、鉴别诊断901

七、治疗902

第七十一章 脑神经损伤903

第一节 脑神经损伤概述903

一、损伤学分类903

二、损伤原因903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903

四、治疗904

第二节 嗅神经损伤904

一、病因904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904

三、治疗904

第三节 视神经损伤904

一、应用解剖904

二、病因905

三、临床表现905

四、诊断905

五、治疗905

第四节 动眼神经损伤906

一、应用解剖906

二、病因906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906

四、治疗906

第五节 滑车神经损伤906

一、病因906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906

三、治疗907

第六节 三叉神经损伤907

一、病因907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907

三、治疗907

第七节 展神经损伤907

一、病因907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907

三、治疗907

第八节 面神经损伤908

一、应用解剖908

二、病因908

三、临床表现908

四、诊断908

五、治疗908

第九节 前庭蜗神经损伤909

一、病因909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909

三、治疗909

第十节 后组脑神经损伤910

一、病因910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910

三、治疗910

第七十二章 颅脑创伤所致精神障碍911

一、颅脑创伤伴发精神障碍的分类911

二、临床表现911

三、诊断912

四、治疗与预防913

第七十三章 婴幼儿及儿童颅脑损伤914

第一节 小儿颅脑损伤概述914

一、儿童颅脑解剖生理特点914

二、临床表现914

三、诊断915

四、治疗915

第二节 头皮损伤915

一、头皮血肿915

二、头皮裂伤915

三、头皮撕脱伤916

第三节 颅骨骨折916

一、线形骨折916

二、凹陷骨折916

三、颅底骨折916

第四节 脑损伤917

一、原发性脑损伤917

二、继发性脑损伤918

三、开放性颅脑损伤921

第五节 儿童颅脑损伤的并发症与后遗症921

一、颅骨生长性骨折921

二、颅骨缺损与脑膨出922

三、外伤性癫痫922

四、外伤性脑脊液漏922

五、外伤性脑梗死922

六、外伤性脑积水923

第七十四章 运动员的脑和脊髓损伤924

第一节 运动性颅脑创伤924

一、轻型颅脑损伤924

二、轻型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学特点924

三、损伤后的症状和体征925

四、脑震荡后综合征925

五、轻型颅脑创伤的神经外科评估和治疗926

六、分阶段重返比赛926

七、二次损伤综合征926

第二节 脊髓损伤927

一、损伤机制927

二、一过性瘫痪和与常见的体育相关的神经综合征927

三、疑似颈椎损伤的运动员的场上评估和管理928

四、重返赛场928

第六篇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931

第七十五章 血管神经外科学总论931

一、血管神经外科学的建立931

二、血管神经外科学范畴932

三、展望932

第七十六章 颅内血管畸形和脑动静脉瘘934

第一节 脑血管畸形934

一、脑动静脉畸形934

二、脑内海绵状血管畸形942

三、脑静脉性血管畸形942

四、毛细血管扩张症942

第二节 颈动脉海绵窦瘘944

一、海绵窦区的解剖944

二、分类947

三、病因947

四、病理生理947

五、临床表现947

六、诊断948

七、鉴别诊断949

八、治疗950

第三节 硬膜动静脉瘘951

一、概述951

二、硬膜动静脉瘘的发病机制951

三、硬膜动静脉瘘的分类952

四、硬膜动静脉瘘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954

五、从具体病例中探究硬膜动静脉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954

六、小结972

第四节 脑静脉性血管畸形974

一、概念974

二、脑静脉血管畸形的发生机制975

三、病理975

四、临床表现97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978

六、治疗978

第五节 脑静脉系统血栓的诊治984

一、基本情况984

二、脑静脉的解剖生理特点985

三、脑静脉血栓的病理生理改变及病因985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986

五、实验室检查987

六、影像学检查988

七、鉴别诊断988

八、治疗方案989

九、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990

十、预后和疗效评价990

第六节 颅面血管瘤病1000

一、病因1000

二、临床表现1001

三、影像学特点1001

四、治疗1002

第七十七章 颅内动脉瘤1006

第一节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06

一、病因学1006

二、临床表现1007

三、体征1007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1007

五、诊断1007

六、早期治疗1009

第二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1010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1010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1010

三、神经源性顿抑性心肌病1011

第三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1011

一、发生率1011

二、血管痉挛类型1011

三、脑血管痉挛临床表现1011

四、血管痉挛治疗1011

第四节 不明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1012

一、可能原因1012

二、重复血管造影1012

三、其他影像学检查1012

四、手术探查1012

第五节 脑干前非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1012

一、流行病学1012

二、临床表现1013

三、诊断标准1013

四、重复血管造影1013

五、治疗1013

第六节 颅内动脉瘤1013

一、发病机制1013

二、流行病学1013

三、病理学1013

四、动脉瘤的分类1014

五、临床表现1014

六、诊断1015

七、治疗1015

八、预后1017

第七节 动脉瘤夹闭手术技术1017

一、动脉瘤瘤颈夹闭术方法1017

二、手术中动脉瘤破裂及其处理1017

三、动脉瘤夹闭术后常规处理1020

四、治疗后动脉瘤的复发1020

第八节 不同部位的动脉瘤类型1020

一、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020

二、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1020

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021

四、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021

五、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1021

六、后循环动脉瘤1025

第九节 特殊类型动脉瘤的治疗1026

一、巨大动脉瘤外科治疗1026

二、多发性动脉瘤1029

三、未破裂动脉瘤1029

四、外伤性动脉瘤1029

五、感染性动脉瘤1030

第七十八章 高血压脑出血1031

一、流行病学1031

二、病理改变1031

三、高血压脑出血的分类1033

四、临床表现1033

五、辅助检查1034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1034

七、治疗1037

八、影响疗效的因素1039

九、预后1040

第七十九章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1042

一、概念1042

二、发生率1043

三、病因1043

四、病理基础及发病机制1043

五、临床表现1043

六、辅助检查1044

七、诊断1045

八、分类与分型1045

九、治疗1046

十、预后1048

第八十章 缺血性脑血管病1049

第一节 脑缺血的病理生理1049

一、脑血流量和脑缺血阈值1049

二、脑血流量的调节1050

第二节 脑缺血的病因和影响因素1050

一、脑缺血的病因1050

二、影响脑缺血的因素1051

第三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类1052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52

二、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1053

三、进展性卒中1053

四、完全性卒中1053

五、边缘区梗死1053

六、腔隙性脑梗死1053

第四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1054

一、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1054

二、颅外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1054

第五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查和诊断1055

一、病史1055

二、体格检查1055

三、特殊检查1055

第六节 颅外颈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外科手术1062

一、颈动脉狭窄常见病因1062

二、外科治疗的机制1062

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063

四、颅内外动脉吻合术1068

五、大网膜颅内移植术1073

六、头皮动脉-硬脑膜动脉-颞肌-脑皮质血管沟通术1073

第七节 颅外椎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外科治疗1073

一、椎-基底动脉狭窄常见病因1074

二、椎动脉-颈总动脉端侧吻合术1074

三、椎动脉内膜切除术1074

四、椎动脉减压术1076

五、颅内-颅外旁路手术1076

六、手术治疗的效果1078

第八节 颅内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外科治疗1079

一、局灶性脑缺血和治疗窗1079

二、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子摘除术1079

三、脑梗死的手术减压治疗1081

第八十一章 烟雾病1084

一、流行病学1084

二、病因1084

三、病理表现1084

四、临床表现1084

五、辅助检查1085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1086

七、治疗1086

八、预后1088

第八十二章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1090

第一节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1090

一、简史1090

二、栓塞材料和导管1090

三、适应证选择1092

四、栓塞方法1093

五、各种栓塞材料的注入方法1093

六、栓塞术后处理1094

七、血管内栓塞的效果1094

八、血管内栓塞AVM的并发症1094

第二节 硬脑膜动静脉瘘1095

一、分类1095

二、临床表现1095

三、血管内治疗1095

第三节 颈动脉海绵窦瘘1098

一、分类1098

二、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病因、临床症状和自然病史1100

三、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1102

第四节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1111

一、简介1111

二、可脱球囊闭塞载瘤动脉1111

三、囊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112

四、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1116

第五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1117

一、概述1117

二、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1117

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1119

第七篇 脊髓疾病1127

第八十三章 椎管内肿瘤1127

第一节 概论1127

一、发病率1127

二、病因1127

三、病理分类及病理生理1127

四、临床表现1128

五、诊断1129

六、鉴别诊断1130

七、治疗1131

八、预后1132

第二节 脊髓髓外硬脊膜内肿瘤1132

一、发病率1132

二、病因1132

三、病理1132

四、临床表现1133

五、诊断1133

六、治疗1135

第三节 脊髓髓内肿瘤1135

一、发病率1135

二、病理1135

三、临床表现1136

四、诊断1136

五、鉴别诊断1138

六、治疗1138

七、预后1141

八、结论1141

第八十四章 儿童椎管内肿瘤1143

第一节 概述1143

一、肿瘤发病率及组织学类型1143

二、肿瘤部位1144

三、临床表现1144

四、影像学检查1145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1145

六、治疗1145

七、预后1146

第二节 髓外硬脊膜下肿瘤1146

一、病理学1147

二、临床表现1147

三、影像学检查1147

四、治疗1148

五、预后1149

第三节 髓内肿瘤1149

一、概述1149

二、病理学1149

三、临床表现1150

四、影像学检查1151

五、治疗1151

六、预后1154

第四节 椎管内胚胎残余组织肿瘤1154

一、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1155

二、脂肪瘤1156

三、肠源性囊肿1157

第八十五章 颈椎病1159

第一节 总论1159

一、局部解剖1159

二、概述1164

三、病因1165

四、发病机制1166

五、临床分类及临床表现1166

六、辅助检查1167

七、颈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168

八、治疗1169

第二节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关节病1171

一、术前准备要点1171

二、术后处理要点1171

三、麻醉要点1171

四、手术入路1171

五、前路手术并发症1186

六、疗效评价1187

第三节 颈椎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关节病1188

第八十六章 腰椎关节病1194

第一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1194

一、解剖概要1194

二、病因、病理及发病率1195

三、手术治疗1196

四、术后处理1198

第二节 腰椎管狭窄症1199

一、概述1199

二、解剖1199

三、病因与分类1199

四、病理1199

五、临床表现1200

六、诊断1200

七、手术治疗1201

第八十七章 脊髓损伤1208

一、概述1208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208

三、脊髓损伤分类和分级1208

四、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1209

五、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1209

六、脊髓损伤的辅助检查1210

七、脊髓损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211

八、脊髓损伤的治疗1211

九、脊髓损伤的并发症及处理1213

十、脊髓损伤的预后1214

第八十八章 脊柱脊髓血管畸形的分类和治疗1216

一、脊柱脊髓血管畸形的致病机制1216

二、脊柱脊髓血管畸形的分类1216

三、脊柱脊髓血管畸形的治疗1226

第八篇 先天性和后天性异常1231

第八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