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4680360.jpg)
- 李桂花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13218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70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81页
- 主题词:自然辩证法-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1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2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4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5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5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8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11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1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13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15
第一节 古代自然观15
一、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15
二、奴隶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18
三、封建社会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21
第二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23
一、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古代自然观的衰落23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内容24
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与局限26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发展26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26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与特点30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不断丰富与发展32
第二章 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科学图景34
第一节 自然界的存在34
一、自然界的物质形态34
二、自然界的系统方式36
三、自然界的层次结构42
第二节 自然界的演化47
一、自然界演化的过程47
二、自然界演化的特点56
三、自然界演化的机制64
第三节 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规律67
一、整体突现规律67
二、竞争协同规律69
三、系统优化规律72
第三章 人与自然界的共存和协调发展76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76
一、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76
二、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80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81
第二节 人工自然的形成和扩展86
一、人工自然及其形成86
二、人工自然的扩大及其两重性90
三、人类面临的困境与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93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95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95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前景99
三、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101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111
第一节 科学认识的特征及构成111
一、科学认识的涵义与特征111
二、科学认识系统的构成111
三、科学认识的基本过程113
第二节 科学方法的实质及其意义115
一、科学方法的涵义与实质115
二、科学方法的层次与分类116
三、科学方法的意义117
第三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118
一、科学问题及其来源118
二、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123
三、科研选题的意义、原则及步骤125
第五章 科学认识的经验方法与理论方法130
第一节 科学认识的经验方法130
一、科学事实及其作用130
二、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132
三、获取科学事实的若干认识论问题137
四、观察实验中的机遇141
第二节 科学认识的理论方法144
一、科学抽象144
二、科学概念146
三、科学假说147
四、科学理论152
第三节 数学方法、模型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155
一、数学方法155
二、模型方法157
三、系统科学方法160
第六章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170
第一节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170
一、逻辑思维的特点170
二、比较与分类171
三、分析与综合173
四、归纳与演绎174
第二节 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177
一、形象思维177
二、直觉思维179
三、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180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181
一、创造性思维的形式181
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特征183
三、创造性思维的机制184
第七章 技术方法186
第一节 技术方法与技术创造186
一、技术方法的基本特征与若干原则186
二、技术创造的一般程序188
第二节 技术预测与技术评估191
一、技术预测191
二、技术评估195
第三节 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199
一、技术原理的构思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199
二、几种技术原理构思方法199
第八章 科学技术系统203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结构203
一、科学技术的性质和特征203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205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207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209
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209
二、科学的社会组织212
三、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214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216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216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218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模式220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225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225
一、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225
二、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231
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结构的变革235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240
一、社会经济对科技发展的影响240
二、政治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243
三、社会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245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247
一、科学技术作用的两重性247
二、几种西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248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251
第十章 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254
第一节 当代科技革命的实质和特点254
一、当代科技革命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54
二、当代科技革命的实质和特点255
第二节 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56
一、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256
二、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257
三、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259
第三节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63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必然性263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265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意义268
后记270